朱高熾為什么能名垂青史?明明他在位都還不足一年!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1424年9月7日,實習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朱高熾終于轉正,成為明朝歷史上第四位皇帝。然而前面二十多年兢兢業業、勞心勞力的工作,早已壓垮了朱高熾的身體,這導致他在公元1425年5月29日便猝然長逝。
可讓人意外的是,明明在位還不到一年時間,朱高熾卻完成了名垂青史的成就,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不僅如此,后世史學家們甚至將朱高熾以及他兒子朱瞻基的治理評價為“仁宣之治”,這又是為何?

原因很簡單,朱高熾在位期間,解決了明朝國家管理的四大難題,朱瞻基也正是延續了朱高熾的管理模式,才讓明朝更加強大。
而這四個難題分別為官場風氣、內政辦公、靖難冤屈以及社會民生。
官場風氣
其一是官場風氣整治這件事情,朱高熾之前的三位皇帝中,朱允炆對明朝影響不大,暫且不談,但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人,可都不是好相處的皇帝。
朱元璋以布衣提三尺之劍奪取天下,比歷史上絕大多數皇帝都更加明白百姓所遭受的疾苦,所以他對官員貪污一事深惡痛絕,只要發現貪污事件,必嚴懲不貸。

不僅如此,作為明朝開國皇帝,他知曉皇位來之不易,國家治理不易。一旦有大臣以權謀私,或者威脅到朱家天下,那殺多少人都不為過。
后人總說朱元璋弒殺,胡惟庸案連坐一萬五千余人,藍玉案連坐三萬余人,可這么大的家業,換做其他皇帝,又能做得更好?了解歷史不是旁觀歷史,而是要換位去思考歷史。
當然,無論功過是非與否,在朱元璋手下辦事,一定是十分憋屈的一件事情。做的好是應該,做的不好則要受到懲罰,皇權碾壓臣權,臣子們敢怒不敢言,這讓明朝的官場風氣并不算太好。
等到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天下以后,也沒什么改善,原朱允炆手下的大臣們,全被發配邊疆,這樣的刑罰在古代絕對是重罰。
連續兩位皇帝的威勢與霸道,直接壓得明朝大臣們喘不過氣來,而朱高熾所做的事情就是給大臣們減少壓力。
俗話說的話,要想馬兒跑,得叫馬兒多吃草。
不給大臣們一點好處,這些大臣們怎么敢為國家付出真心。當所有人都將明哲保身當做看家本領,這不是一個國家的幸運,而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也正是因為朱高熾的改變,才讓手下大臣摩拳擦掌,放開手腳做實事、做大事。明朝官場風氣煥然一新,他兒子朱瞻基只要不是太荒唐,都可以安安穩穩地帶著明朝走得更高、更遠。
這一點就有點類似于清朝年間的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三個皇帝之間的傳承,康熙提出方案、雍正改進方案,乾隆實施方案,一氣呵成。

內政辦公
其二是內政辦公這件事情。
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以后,建立了一個“內閣制度”。只不過這個內閣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一直到朱棣執政、朱高熾監國的時候才逐漸完善。
原本朱高熾早就發現其中的弊端,可國家大權還在朱棣手上,他想提也不敢提。很多人可能會想,親兒子還有什么不好說的。
事實上,就當時明朝內閣制度的改變想法,誰都可以提,唯獨朱高熾不能提。
這一方面是朱高熾得避嫌,太子說皇帝的不對、打臉皇帝,找抽不是?
另一方面則是國家政治管理,不是提出來就能改,需要皇帝絕對的支持才行,朱棣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在意這個問題,朱高熾貿然做出改變。往小了說是為父親好,往大了說就是奪權。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不管朱棣喜不喜歡朱高熾,愿不愿意傳位給朱高熾,皇位都和他沒什么關系了。
再說了,老二朱高煦還在一旁等著看笑話,朱高熾的原則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到朱棣殯天,自己成功繼位以后,內閣管理制度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或許這還是朱棣留給他收買人心的手段也說不一定。
那么明朝內閣制度問題究竟是什么呢?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防止內閣做大,皇權旁落的事情發生,朱元璋規定內閣成員的官階局限在正五品。這樣一來,官小而權大,可以管理官員的同時,也不用擔心他們很多皇權。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個設想本身沒有錯,但一群正五品官員去監察一品、二品的官員,別人能搭理他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皇帝親自下令,否則很多事情辦理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為此,朱高熾做出改變,內閣官員原有官職不變的情況下,兼職其他官銜。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五品內閣大臣,同時還有二品尚書的身份,這辦理起相關業務的時候,那可就簡單的多了。

靖難冤屈
其三則是赦免靖難冤屈,古裝影視作品《大明風華》之中,朱棣就曾經對朱高熾說過,靖難之役中蒙受冤屈的人,自己永遠不會釋放。把他們赦免了,豈不是說明自己曾經做錯了?
朱棣什么事情都可以認錯,但靖難這件事情如果低頭,那就永遠不可能抬起頭。所以他在接受罵名的同時,也希望后世子孫能夠通過這件事情收復人心。
朱高熾繼位兩個月之后,宣布赦免靖難之役中所謂的罪臣,讓他們回到京城之中生活。如果愿意繼續入朝為官的,只要通過審查、考核即可。而想要辭官回鄉的,朝廷也會發放一筆俸祿。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朱高熾對他們的補償,但沒誰會腦子抽抽地說出去,伸手不打笑臉人,朱棣以往犯下的錯,也不是罪臣可以伸冤的。

實際上,不僅是靖難之役中蒙受冤屈的大臣和大臣遺孤,對待普通老百姓的時候,朱高熾也十分友善。
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刑法制定十分嚴格。
朱高熾在酌情減輕相應刑罰的同時,也召集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的主要官員,參與到三法司案件審理之中,避免出現冤假錯案。
更夸張的是,在死刑犯已經被審核了四五次的情況下,朱高熾仍然要求官員一定不能錯過任何一處細節。
在他的治理下,是否會因為寬容而放過壞人暫且不談,但的確很少有好人被冤枉。而一些曾經參與恢復建文舊制的殘黨,朱高熾也懶得嚴懲他們,只將他們發送到其他地方勞改,總算還有一條命可活。
社會民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社會民生的改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件事情如果做的不好,前面幾件事情做的再好也沒什么用。
朱高熾繼位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朱棣在位期間,百姓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別看朱棣軍事上五征漠北、文化上讓鄭和下西洋,可不當家哪知柴米油鹽貴。
以往朱棣在位,朱高熾就經常哭窮,現在輪到自己當皇帝了,怎么也該節約一點。
在他短暫的統治期間,先是取消皇室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用公平購買的方式代替;隨后又免除自然災害人的田賦,讓百姓對國家更有信心。借著這兩項政令,朱棣在位后期,賦稅空虛的問題反而得到改善。

此外,朱高熾還設立了巡察小組,專門負責調查相應地區的納稅負擔,這讓很多妄圖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的官員放棄對老百姓的壓榨。至朱瞻基繼位以后,也一直沿用這項政策。
可以說,仁宣之治能夠成為比肩貞觀之治,和朱高熾對社會民生的重視完全分不開。倘若沒有兩位皇帝的堅持,李自成農民起義,多半會提前百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向來以和善著稱的皇帝,在一次地方賑災的時候,罕見地發了一次脾氣。
當時戶部官員攛掇起來,竟向他提議說借糧食給災民而不是免費分發。
朱高熾大發雷霆的表示,百姓已經困難到這個程度,國家怎么還能想著從他們身上謀取利益。只不過最終他還是沒有嚴厲處罰這些官員,只給了口頭警告。

結語
因為朱高熾的仁政,明朝國力終于從朱棣后期的外強中干,真正做到了國富民強。
后人有爭議認為朱高熾軟弱,并且讓權給大臣,這導致明朝后期的文官權力越來越大,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和文官形成對抗,確保皇權能夠暢通無阻的實行。
可朱高熾真要為后來的明朝變化負責嗎?

若是朱高熾軟弱,又怎會在靖難之役中,僅以萬余守軍就去抵抗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倘若朱高熾軟弱,又怎會一次次頂撞自己的父親,告訴對方國家已經沒有錢了?
至于讓權這件事情,倘若沒有土木堡事變,明朝武將集團沒有受損,文官也不可能一家獨大。功過是非自有后人評,但評價的時候,總不能一葉而障目。
以上就是朱高熾在位時間不到一年 朱高熾為什么還能名垂青史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朱高熾在位時間不到一年 朱高熾為什么還能名垂青史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如何評價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高熾這個角色?
大明風華:“短命”朱高熾憑何名垂青史?只因解決了四個天大難題 公元1424年9月,明成祖朱棣去世,當了29年太子(含燕王世子)的大胖子朱高熾歷經千辛萬苦,終于。 對。
明朝為什么經常出奇葩皇帝?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來分享。 明朝自朱元璋建國到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276年,共有16位帝王,大多數帝王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其中就不乏中國古代史獨一份的奇葩。。 煉。
朱棣說太子爺是最有實力的人?
這位胖哥,根本就不需說話,只要一出現,就顯得分外扎眼且滑稽。 但同時,收獲最多驚奇的也是這位胖哥。連朱棣都坦言“大明朝,最具實力的就是這位太子爺”。 想。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為何最終被朱棣處死?
解縉是一個這樣的人 “靖難之役”,朱棣率領大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抵南京,大批建文帝的官吏趁著天黑縋城而逃,唯獨解縉沒走。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春天來。 朱。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么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這個我大略知道一點,不是很詳細,既然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把我知道的說來給大家聽聽,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 寶。
明朝皇帝哪一位讓你印象深刻?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明朝最厲害的兩位皇帝,前后在位僅十一年,卻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成立,國號大明。在經歷了元末暴亂之后,這個新誕生的帝國被寄予了很。 為。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此詩的人是誰?他又是怎么死的?
石灰吟 作者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此于謙非彼于謙。 一提到于謙,度娘首條推薦于謙:漢族,祖籍陜西藍。 于。
朱元璋曾考慮遷都西安,為何最終又選擇放棄了?
朱元璋多次想遷都,備選的新都城,包括西安,洛陽,以及他的老家,鳳陽。 離遷都最近的一次,或許是洪武二十四年,皇太子朱標去西安巡視,親自考察,西安能否作。 1393年。
明英宗朱祁鎮為何廢除殉葬制?
不要以為明英宗多偉大,他主要是擔心按制自己那無兒無女的發妻錢皇后被逼殉葬,從而廢黜了殉葬制度,但他曾親自下旨殉葬過景泰帝嬪妃。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