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崇禎亡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1627年,朱由檢登基,即崇禎皇帝,他是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從外人的角度來看,他是個好皇帝,至少是兢兢業業的工作,生活樸素,從來不享受,然而最終大明王朝還是在他手上亡國了,于是有人給他翻案,有"明亡亡于萬歷"的說法,其實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拿到的雖不是一副絕佳好牌,但也就不算爛。

崇禎繼位之初,只有女真在外的威脅,國內還是比較安定的,偶爾某地會有點天災而已,如果這時的崇禎懂得知人善任,那么他就不會搞得最后一敗涂地,很多人說崇禎的失敗,歸結于他殺了兩個人,一個是魏忠賢,一個是袁崇煥。
魏忠賢在的話,可以制約東林黨人,而袁崇煥在的話,可以抵御關外的清兵,鎮壓國內的造反,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崇禎皇帝亡國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殺錯了這兩個人,而在于他用錯了一個人,用錯的人叫楊嗣昌。

說崇禎用錯了楊嗣昌,并不是說此人是個奸臣,也不是賣國賊,相反他是終于大明王朝的,而且還是忠心耿耿的那種,但楊嗣昌有個巨大的缺點,就是打擊政敵,排除異己,明朝許多名將都直接或間接被他害死,導致明朝失去了主要力量。
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南下,每次都戰無不勝,還搶走許多牛馬羊和婦女,明朝將領個個都害怕,只有盧象升去抵抗,終于給予清軍反擊,但楊嗣昌見盧象升在前線廝殺,他卻在后方觀望,結果盧象升沒有后備力量,占據逆轉,最終深陷重圍而死,當時要是楊嗣昌出手,他就一定不會死。

明末時期,孫傳庭也是抵御清軍的一員猛將,他的軍事才能突出,曾在子午谷設伏,弗洛高迎祥,李自成被他痛擊,最終騎著十多匹馬狂逃而去,盧象升死后,孫傳庭打算繼續進攻清軍,可楊嗣昌強迫他駐守薊遼,兩人政見不一,不料楊嗣昌竟讓人誣陷孫傳庭要謀反,導致孫傳庭入獄,戰機白白浪費了。
楊嗣昌是個文人,他一直奉行的政策是議和,面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造反,他一直主張招安,或許他是看《水滸傳》看傻了,朝中有不少主戰派反對他,可每個反對他的人,基本都沒好下場,都被楊嗣昌打壓得不輕,如此反反復復,朝廷浪費了許多糧餉。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如果崇禎皇帝不用楊嗣昌,那么盧象升或許就不會死,孫傳庭也不會受委屈,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造反事業,還沒壯大可能就被滅掉了,滅掉內部的反叛后,在對付關外的清軍,明朝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了。
崇禎皇帝雖然勤快,但并無大才,他手下能人雖然不少,但他卻不會使用,真正能幫助自己的他不用,反而用楊嗣昌這樣的酒囊飯袋,不僅損失了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人,還逼迫洪承疇、祖大壽投降,不亡國反而倒是怪了。
以上就是崇禎亡國是因為殺了魏忠賢和袁崇煥嗎 用錯了此人才對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崇禎亡國是因為殺了魏忠賢和袁崇煥嗎 用錯了此人才對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崇禎為什么亡國?
史學家??云,以崇禎之勤政愛民,費勤忘食,絕非亡國之君大明王朝在隆慶時??所恢復了國力,可惜只五年享而亡,小皇帝萬歷繼位,一承大統,幾經周折張居正,馮保,。 曰,“。
袁崇煥被殺是因為崇禎多疑還是袁崇煥自己作死?
明朝末年,后金時刻威脅著大明朝的江山。袁崇煥可以說是當時明朝唯一的希望,然而崇禎皇帝卻將袁崇煥處以極刑。直到過了一百多年后,清朝的乾隆皇帝才為袁崇煥平。
崇禎殺袁崇煥錯了嗎?為什么?
這個問題得看站在什么角度去分析,站在崇禎角度和以崇禎帝的性格來看,我認為絕對是沒殺錯。 那么在崇禎的角度和崇禎帝的性格為什么非殺袁崇煥呢?歷史上崇禎殺。
袁崇煥究竟是通敵還是忠誠,崇禎為什么殺他呢?
袁崇煥剛剛進入官場,就顯示出來極高的政治才能以及政治素養。而崇禎皇帝也十分欣賞袁崇煥的才能,不斷的給袁崇煥加官進爵,對于袁崇煥這一個手下極為的信任。崇。
為什么有人說崇禎不是作為亡國之君而亡國,他對明朝盡力了嗎?
謝謝邀請。 少校認為崇禎確實不是作為亡國之君而讓明朝亡國的;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的有所作為,才導致明朝亡國的。如果他能跟他的長輩們甚至哥哥好好學一學怎。
崇禎在臨死之前想起了哥哥曾交代的魏忠賢,那么他是否能想到被剮了的袁督師?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作為大明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自登基以來便克己奉公,勤于朝政。殺魏忠賢更是使大明面貌煥然一新,大有明主氣象!但就是這樣一位皇帝。 總。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閹黨專權 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趁機干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1622年,山東爆發徐鴻儒領導的。
崇禎的多疑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導致明朝亡國的?
崇禎的多疑,集中表現于他在位十七年,竟連換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盡管手下有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大將,但非死即降,與崇禎的猜忌多疑脫。
明朝歷史上"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卻成為了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位悲慘的值得同情的皇帝,但也是一位頗受指責、有重大過失的皇帝。 朱由檢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治政十分賣力,可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