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劉禪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其實到三國的后期還真的就是曹魏統一了天下了,說起來也是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年,死了多少人,幾代人的人的心血啊,所以最后的統一還是非常的不容易的,但是最后東吳和蜀漢也都是降魏了,但是這兩個降魏后的主公卻的遭遇不一樣,劉禪封公,孫皓封侯,那么這是為什么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揭秘看看!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爵位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不同是待遇上的天差地別。劉禪和孫皓分別是蜀漢和吳國的末代君主,二人先后投降曹魏(晉國),卻得到了相差巨大的待遇。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而孫皓則被封為歸命侯,孫皓的爵位比劉禪明顯的低了一個層次。
不僅如此,劉禪還以安樂公的爵位建了安樂公國,食邑萬戶,安樂公爵位可以代代相傳。而孫皓的歸命侯則是專門為亡國之君準備的,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歸命二字實際上是指順應天命歸順投降,這是時刻提醒孫皓自己是亡國之君的意思。
爵位的不同直接顯現在二人的待遇上,劉禪食邑萬戶,孫皓只有每年五千斛的谷物和三十頃的田產。劉禪子孫被封侯者多達五十余人,而孫皓的子孫才被封為不入流的郎中。同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上相差那么大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劉禪和孫皓二人投降的時機不一樣。劉禪在投降的時候還有姜維的一支虎狼之師拒敵于在劍閣,而由于諸葛亮的兒子打了一場大敗仗,導致鄧艾大軍逼近成都。這個時候滿朝文武中以主戰派居多,劉禪卻力排眾議,堅決投降。這對曹魏(司馬)來說,不吝是天賜良機。所以對劉禪及劉禪的子孫大加封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封詔書司馬還稱劉禪“恢崇德度,深秉大正”。而對孫皓來說,他投降之際已經是窮途末路了,獨木難支。拿下孫吳對司馬來說不過是時間問題,這就導致司馬家并不看重孫皓的投降。

其次就是劉禪和孫皓的性格也決定了二人的歸屬。司馬宴請劉禪,劉禪大喇喇的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這讓司馬對劉禪十分放心。而司馬在宴請孫皓的時候,很高興的對孫皓說,我在這兒設這個位置等你很久了。而孫皓則堅決反擊了回去說,我在南方也設下一個座位,等待陛下很久了。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呢,孫皓狷狂的性子并沒有因為國破而有所收斂,在晉國更是無話不敢說。司馬家沒有直接宰了孫皓就不錯了,給了歸命侯還算不錯了。
其三就是厚賞劉禪及投降的眾臣有利于樹立標桿作用,讓兀自在抵抗的孫吳看到投降的好處。只有這樣,孫吳才會出現大量的投降派,魏晉拿下孫吳的成本就會低的多。果不其然,在司馬家的部隊打過長江以后,跪求孫皓求和的大臣就有一百多人。這與當時劉禪的屬下中主戰派占絕大多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司馬家的統戰搞得好啊。
最后就是孫皓這個人殘暴成性,以奴役百姓為樂,在晉國內部的風評不佳。而劉禪雖然后期寵信宦官,但一則他是漢正統,二來他屬于那種無害的君王,在晉國沒有什么太壞的名聲。孫皓在南方常常剝人皮,挖眼珠,以至于晉國大臣賈充在宴會上公開嬉笑孫皓。

有此以上四點,孫皓還能在晉國活下來,足見晉國的統治者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畢竟隨著時間的流逝,亡國之君的下場就越來越慘了,即使是以寬容著稱的北宋,也還是毒死了南唐后主李煜。所以孫皓的這個歸命侯一點都不虧,幸虧他生在了好時代。
以上就是同樣是降魏,為什么劉禪和孫皓的爵位待遇差那么多?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同樣是降魏,為什么劉禪和孫皓的爵位待遇差那么多?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劉禪和孫皓有什么區別?
劉禪和孫皓區別太大了。雖然兩位都是三國末期的亡國之君。但兩位皇帝的才能卻大不同。 先談談劉禪。劉禪,蜀后主。是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公元223-263年。
劉禪投降后被封為安樂公,為何孫皓投降后卻被封為歸命侯?
我是生活問道。 說到劉禪和孫皓,不得不先說說另一個人,誰呢?曹魏的最后一任皇帝曹奐。曹奐在位時間不長,并且從來就是司馬家族的傀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 這。
孫權和劉禪本質上是不是一樣的?
筆者認為三國時期的孫權和劉嬋,骨子里,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原因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說的正是三國時吳國的開國皇帝孫權。在群雄爭霸的。
歷代亡國之君大部分下場悲慘,為何劉禪和孫皓能獨善其身?
亡國之君的下場沒一個不慘的,除了極少數的情況(比如五代中的后周,在趙匡胤奪權之后下令要善待后周皇室柴姓一家)外,都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北宋亡國之君徽宗、。
東吳孫皓、孫峻、孫琳之間什么關系,請大神捋一下?
先簡單說說孫皓,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孫權第三子孫和的兒子。交代孫皓的稱帝需要交代一下東吳皇權的交接情況。 吳大帝孫權有七個兒子,長子是孫登,次子是孫慮。。
蜀漢滅亡之后,司馬昭為什么要優待劉禪?
蜀漢滅亡后,司馬昭之所以優待劉禪,不殺他,也是從當時的形勢考慮的,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劉禪主動開城投降。當鄧艾從七百里陰平崎嶇小道,偷偷深入蜀漢后方,。 另。
三國東吳的疆域與富庶都不比曹魏差,為啥是魏滅吳而不是吳滅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糾正提問者的一個常識性錯誤。滅吳的是晉、不是魏!當初鄧艾偷渡陰平、蜀漢后主劉禪投降時,曹魏政權雖然已經成了擺設,但好歹司馬昭還。
劉禪的后代是被殺光的嗎?
劉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劉備的兒子,他一共有七個兒子兩個女兒,除了兩個女兒嫁人了,兒子當中只有一個得以善終外,其余幾個兒子都先后死去。那么具體情況是什么。
為什么漢獻帝和三國末代君主亡國后能善終,其他末代皇帝多被殺?
關于這個問題,說來話長,俺慢慢道來: 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血流成河悲慘的年代。血腥味太重!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