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蜀粉吹諸葛亮的時候都喜歡照搬張儼的默記,完全無視了諸葛亮為了北伐搞的一系列外交手段,仿佛魏國用九州之力單抗蜀漢一個國家似的,這種操作挺能給諸葛亮招黑的。而且曹魏雍涼二州在諸葛亮時期確實無法抵抗,于是曹魏從荊州調來了張郃,從司州調了中軍,曹睿還說要用兗州豫州調資源來。姜維時期感覺雍涼經濟恢復了,兩個州還是能夠有效抵抗了。諸葛北伐失利,卻兵仗整齊,有序撤退,沒有潰敗,沒有慌亂,比起打敗仗就狼狽不堪的曹劉孫,不曉得厲害幾倍。那些鍵盤俠完全不知道做到這點有多難,回顧歷史上下三千年,又又幾人做到,只有輕狂書生才把打仗看成奇謀可成。

夷陵之戰打敗了也就算了,全軍覆沒太傷,從基層老兵和軍官到中高級將領整個斷層。有人分析過陸議這人的作戰風格,就是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斬盡殺絕,但劉備出兵前估計沒人想到幾萬大軍會覆沒。蜀國富不過江東,論人才不及魏國,乃蠻夷之地,被統一是早晚的事,這點沒有異議。但蜀國有地勢天險,易守難攻,可依托有利地形,抗擊來敵,劉氏占據蜀地后四十年才被魏國一統。這四十年也是魏國動蕩時期,曹操病死后,曹丕和曹睿兩任皇帝,只有曹睿算是真正有功績,朝內也歷經爭權奪位,內耗極大。
蜀漢也有可能后院起火,南蠻安定過?還有什么羌人,還有好隊友吳國時不時想搞點事情,蜀漢被滅的時候吳國在干嘛?打合肥?不,人家在打益州。還有我們內部,益州派腦子里只想投降,荊州派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二代們也有部分只想守成,不想進取。劉禪又是個不太勤政的,丞相的隆中對里本來也是要等北方有變再兩路北伐的,后來硬打也是沒辦法,坐等對面有變這種事情太不靠譜了,變數太大,不如自己爭取爭取,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是硬道理,但是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需要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和人才儲備。先說國內環境,益州是劉備攻打下來的,不是益州的士族心甘情愿臣服劉備的,之前因為還有荊州,蜀漢的第一代創業的優秀文臣將領。如法正(雖然是益州人,但是心向劉備)、五虎上將都還在,無論在勢力和人才方面都可以和益州本地士族取得平衡,甚至是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后來荊州失陷,關羽、張飛黃忠接連身死,再逢夷陵之敗,蜀漢可謂元氣大傷。對益州士族的平衡被打破,然后就基本靠諸葛亮一人獨自大局。劉備立國的口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平安”。諸葛亮明白,此時季漢國內除了他自己,沒人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因此北伐的有利之一就是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還是就是培養軍事人才,以戰養戰,在戰爭中磨練將士。
為什么諸葛亮不從自己的陣營里找接班人,而是找姜維?因為自己這邊真心沒有幾個可以繼承志向的人才,他也明白益州那些人基本是帶路黨。鄧艾幾千人攻進成都的時候,成都兵精糧足,足義御敵。姜維壓根沒想到,官員們已經慫恿劉禪投降了,投降了。而且劉禪的降書里這么一句“其實我早就想投降了,只是有人一直不讓”。你說安心發展經濟和軍事,就諸葛亮死后,有多少人是真正想要這么做的?朝內時不時給前線的姜維掣肘,把姜維排擠出朝堂,諸葛亮比誰都清楚那些人的心思。我認為北伐武侯壓著魏國打,并非企圖聽過戰役勝利換取戰略勝利,而是通過長期壓制和蠶食,促成“天下有變”這一契機。如果要通過戰役獲勝,就應該采取更積極冒險的手段,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可以說北伐還是貫徹了武侯一直以來的思路,即“天下有變”,唯一的區別就是失去荊州后,由“待天下有變”,改成了“促天下生變”。清朝入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諸葛亮如果有司馬懿那么長壽,魏蜀的命運可能都會改變,蜀漢繼續保持北伐壓力,司馬懿也許會被釘在雍涼,如曹仁一樣以一方統帥身份終其一生。丞相死前,季漢的元老系基本死絕,丞相為首的荊州系聯手東州系還能壓制蜀中本土系。丞相死后,楊儀帶著外來戶姜維,涼州系的馬岱又搞死荊州系二把手魏延,荊州系也基本完蛋,東州系的張松法正早死,黃權兵敗降曹,孟達反復無常自作自受。最后可不就是益州系做大了嘛,帶頭做帶路黨。讓國足去和巴西踢球,雖然不覺得能贏,但不去嘗試不就更不可能贏了?更何況諸葛亮當教練的情況下,每次還都能踢平。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丞相府設在漢中,劉邦也是在漢中待下去的,然后暗度陳倉。事實證明,普通人拼不過英雄,而英雄們相互拼的就是誰更能茍。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蜀漢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是后來關羽身死,荊州丟失,接著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病故白帝城,蜀漢更是元氣大傷。第一次是關羽失去荊州,兩路攻魏計劃廢了,第二次劉備伐吳,蜀國精銳損失很大,第三次街亭被自己看好的馬謖坑,第四次五丈原,計劃很好,也不在有人為的過失,結果天下雨,放走最大的敵人。孔明打仗,國內經濟照樣在發展,人民照樣安居樂業,這就是人家能成為千古第一相的原因。魏國人多資源多,安心發展十來年,可以直接平推吳蜀。只能不斷騷擾,讓魏國無法安心生產。因為諸葛亮知道,他一死,后人絕對守不住。人活著不光有身體,還有精神。身體只是意志的寄托。所以,到現在武侯還沒有死。
以上就是諸葛亮臨死把遺志托付給姜維,他有沒有更好的人選?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諸葛亮臨死把遺志托付給姜維,他有沒有更好的人選?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為什么諸葛亮最后把畢生所學交給了姜維呢, 有什么深意嗎?
謝邀,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姜維的性格好 符合諸葛亮的性格 姜維為人好學、忠孝雙全、俠肝義膽,智勇雙全、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性格又和諸葛一樣謹慎,我。 (一)。
姜維為什么能當上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亮為什么給周瑜吊喪?
姜維能當諸葛亮的接班人: 首先品行得當,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不能把來之不易的蜀漢基業敗掉。 其次,軍事才能突出,想必大家都玩過三國群英傳,姜維武力智力都是9。
姜維真的是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嗎?
諸葛亮臨終遺言 第五次北伐之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留下“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的遺言,以這個遺言看來,諸葛亮并沒有將軍權交給姜。 蔣琬。
諸葛亮臨終前為什么不讓姜維做接班人?
諸葛亮死的時候姜維已經32歲了,這個年齡在今天看太年輕了,所謂三十而立,32歲的年齡剛過而立之年,很難讓人相信在這個年齡的一個人可以獨當一面,成為全軍最高。
三國演義中孔明病至將死之際,將丞相大事托付與?
諸葛亮死后,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劉備平定蜀地后,蔣琬跟了劉備,劉備看蔣琬是個人才。 從。
三國演義姜維后面的故事?
三國后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國暗弱。但蜀國從沒有坐以待斃,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為的就是在戰亂之中搏出一片天地。 諸葛武侯 一計害三賢的前因后果。
姜維死后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于可以瞑目了?
蜀漢自諸葛亮去世后,以蔣琬輔政。蔣琬是隨劉備從荊州入蜀的舊部,也算蜀漢勛臣,是諸葛亮臨終時指定的接班人。蔣琬任費袆為尚書令,以為副手。蔣琬和費袆執政后。
姜維為什么對諸葛亮死心塌地?
諸葛亮將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姜維,必對諸葛亮死心塌地,且將姜維扶上蜀國大將軍一職,他肯定會以完成諸葛亮遺志為己任的。 諸葛亮將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姜維,必對。
諸葛亮逝世后蜀漢政權的接班人順序,為何姜維只能排第五?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就是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個人的經驗、資歷等來看的,對于姜維,諸葛亮的確也是評價其道: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