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晉,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故事。
想要說清楚東吳為何不趁西晉滅亡時復國,反而幫司馬睿建立東晉,就得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
西晉滅亡,東晉到隋朝這近300年的時間,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司馬氏盡是些不肖子孫,千方百計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卻沒那本事守住。
司馬懿的孫子,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前期挺有明君氣象,于280年滅了東吳政權,真正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后來就驕奢淫逸,怠惰政事,而且極為好色,在宮里趕著羊車臨幸妃嬪就是他搞出來的。
他做了兩件極大的錯事,一是聽從楊皇后的攛掇,立智商欠費的傻兒子司馬衷為皇帝;二是分封諸王。
司馬炎去世后,以司馬衷的智商根本掌控不了朝堂,先是丑惡險毒的皇后賈南風出來亂政,接著司馬氏諸王一個接一個跳出來表演,為了爭奪司馬衷的控制權,大家你來我往打得兩敗俱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曹雪芹借《紅樓夢》表明了一個意思,但凡大廈將傾,必是先在家里自殺自滅,外面的敵人才會沖進來。這真是一點都沒說錯,八王之亂弄得民不聊生,國力衰敗,果然引來五胡亂華,北方的漢人遭了大罪。

永嘉年間,內遷的南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他建立的政權一開始叫“漢”,后來改為“趙”。311年,這個政權攻占了西晉都城洛陽,這就是永嘉之亂。316年又攻入長安,西晉最后一位皇帝晉愍帝司馬鄴出城投降,西晉滅亡。
但司馬氏并沒死絕,永嘉之亂前后,大批北方漢人紛紛逃向遠離游牧民族的南方,其中包括西晉皇室、名門望族、普通百姓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較為重大的人口南遷事件,稱為“衣冠南渡”。
到了南京之后,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晉朝宗室及南北大族的擁戴下登基為帝,即晉元帝,史上稱這個政權為東晉。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晉朝宗室和北方大族擁立司馬睿情有可原,但為什么南方大族,尤其是東吳士族也幫著司馬睿,而不趁機復國呢?要知道,此時離東吳滅亡才過了三十多年,很多老人還是東吳舊臣。

一方面,就是上面說過的那些內容。
天下大亂了,胡人們如狼似虎,專挑出頭的打。別看各方勢力奉司馬睿為主,某種意義上,他其實是大家推出來的一個替罪羊,隨時有可能被拋棄、被犧牲。
換言之,這并不是復國的好時機。雖然有可能復國成功,但成功之后呢?胡人虎視眈眈,北方失控,南方也四分五裂,復國并不能得到完整、獨立的政權,反而會變成活靶子。和走到臺前相比,東吳士族更樂意做幕后人,危險沒那么大。
而且北方大族也不是好惹的,看司馬睿就知道了,表面上是皇帝,實際上處處受到瑯琊王氏的掣肘,否則怎么會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還排在馬之前。
假如東吳士族要復國,首先面對的就是北方這些大族,別看他們背井離鄉,實力猶在,部曲、財富、人才,一樣都不缺,東吳士族未必斗得贏。就算僥幸成功,接手的也是個爛攤子,何必費那勁?
另一方面,東吳士族對孫權建立的吳國沒多少忠誠度。
古代家族觀念很重,亂世中更是如此,往往是流水的政權、鐵打的家族。就好比賭博,賭客們有輸有贏,但莊家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以諸葛亮的家族為例,諸葛亮是蜀漢的重要人物,他的兄長諸葛瑾卻是東吳權臣,這固然可以解釋為兄弟倆志向不同,實質上也是家族重于政權的一種反映,兩面下注,一邊翻船還有另一邊支撐家族。
而東吳的家族觀念比曹魏、蜀漢更重。
熟悉三國那段歷史的朋友們會發現,東吳有點奇怪,外出打仗基本都是失敗的,比如攻打曹魏占據的合肥,小小一座城,守兵一般不過萬,東吳出動10萬、20萬打了五次都沒能拿下,孫權徒留一個“孫十萬”的笑稱;
境內防守則大多是勝利的,曹操打了多次濡須塢都沒成功,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也損兵折將。
原因何在?就是東吳士族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他們只想保住祖上傳下的家業,外出打仗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打下來也是孫權的,不是他們的,不想為孫權賣命。而境內防守,守的就是自己的財產,必得竭盡全力。
赤壁之戰發生前,東吳士族就不斷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東吳換個名義上的主子不是什么大事,反正誰來都得倚重他們這些當地名門。要不是孫權手段高明,又引劉備為外援,說不定那時就被曹操吞并了。
這樣的東吳士族,又怎么會想著幫孫家復國呢?沒那概念。
以上就是西晉滅亡的時候,東吳為什么不趁機復國?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西晉滅亡的時候,東吳為什么不趁機復國?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八王之亂”時,蜀漢和東吳為什么沒有趁機復國?
西晉立國25年,“八王之亂”爆發,在這場歷時十六年的內亂之中,西晉統治迅速崩潰,各地開始涌現出大量割據政權。“八王之亂”爆發之時,距離蜀國滅亡不過28年,。 所。
守江必守淮,為什么東吳沒有淮南,曹魏還是滅不了?
既然守江必守淮是后人都知道的常識,那當事人孫權、曹操,自然也都洞若觀火了。 兩位英雄,都在淮南方向做足了文章,上演了驚心動魄的大戰。 《后出師表》中,說。
三國末期晉滅東吳時,孫皓為什么不逃往夷洲?
這情況其實就和當初劉禪為什么不逃往南中,等候時機東山再起一樣。 夷州也就是如今的臺灣,孫權時期和大陸第一次接觸,可那時候的夷州可不能和現在的寶島臺灣相。
蜀漢滅亡之后,東吳靠什么支撐政權17年之久呢?
三國歷史魏蜀吳三國爭霸,三國后期,司馬昭獨攬曹魏大權,并于263年派鐘會、鄧艾討伐蜀國,鄧艾率領大軍偷渡陰平姜維等人無力回天,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消滅了蜀。 中。
東吳后期有二十萬雄兵,有長江天險為峙,為何僅四月就滅亡了?
仔細回顧晉滅吳之戰,我們會發現,東吳并不那么好打。 這場后人眼中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戰爭,依然可稱為古代戰爭中的經典之作! 吳雖弱,不易滅 孫皓投降時,。 艱。
東吳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曹魏實力最強九州占其六,且多為平原和人口稠密地區。經濟文化及戰爭底蘊深厚。東吳其次,九州占其二。但當時南方多為山區和不毛。
蜀漢和東吳滅亡時,為何都沒有遷都,以此來延長生存時間呢?
這的確是非常非常遺憾的一件事!其實,西晉王朝真正統治的時間極其短暫、極其短暫、極其短暫…。 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
蜀漢滅亡后,東吳如何單打獨斗,對付曹魏和后來的晉朝呢?
漢中失陷后,劉禪一面調兵北上,攔截南下的魏軍。一面派出使者,向吳國求援。 吳帝孫休考慮到唇亡齒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從三個方向牽制魏軍的行動。 其中。
關羽死后東吳怎樣了?
總體來看,呂蒙偷襲關羽所部弊大于利,因為這樣一來孫劉兩家肯定結下血海深仇,兩家的聯盟抗曹計劃也就被徹底破壞了,這也給了曹魏各個擊破的機會。 再有,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