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淺談宋代商賈的社會地位,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商賈,是指經商的人,也就是做買賣的人。最早的商業活動來源于《易經·帝系篇》中的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商賈這個群體,最早源于商周時期,朝代更迭導致了周朝推翻了商的統治,而商的子民們,尤其是皇室,為了改善窘迫的生活,便開始販賣自己的一些物品,換取生活所需,但當時的商人地位很低,一直受到嚴密監視,這便是商賈一詞的來源。
春秋時期商人的地位得有所提高,被列為“四名之一”。《左傳》稱“士農工賈,不敗其業。”
到了秦朝時,商鞅變法,當時嚴厲打擊商業,借此提高農業的地位,此后的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基本都是沿用“重農抑商”的政策。直到唐宋時期,經濟繁榮,國家開放,商賈的地位才漸漸有所提高,商賈們也漸漸地活躍起來。但到了后來,商賈的地位再次受到打壓,形成了“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名,商就排在最后。
古代的商賈,凡是成功者,無不奉行“誠信、耐勞、節儉、樸實、禁欲”的信條。
如果說不追求利益,恐怕誰都不會相信。我們平時口中的奸商二字,確實將部分商賈準確地描述了出來,但也不是所有商賈盡皆如此。就如同哪個國家都有犯罪,商賈也一樣。
更何況古時的商賈,本就不受百姓尊重,再配上奸商這二字,更可謂是雪上加霜,讓古代的商人們生意難做,甚至放棄老本行,從事其他行業。但同時,這也是那些老實本分的買賣人的一個契機,時代的進步如同一個篩子,留下了一部分,同時也篩去了一部分。
商人心中應該有桿秤
不只在宋代,不論哪個朝代提起商賈,不得不說起與他們關系緊密的工具——秤。根據歷史記載,在我國古代的時候,通常都是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制作桿秤。
雖然現在我們很少看見桿秤了,但它并未絕跡。曾經的秤桿,上面有十六顆星,每一個則表示一兩的重量,以十六兩為一斤。這也就是現在很多人為何老是說半斤八兩?在古代,半斤就是和八兩差不多。
古時候還有這么一句話:商賈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后人永遠不得‘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這便是桿秤福祿壽說法的來源!民間總是習慣把福星、祿星、壽星并稱為三星,亦稱三大吉星。
盡管這一習慣在后來因為社會的發展與改變,被改成了十顆星,但并不影響它的意義。秤要平,生意才能做的長久。商人若貪圖眼前利益而違背良心,就如同餓了三天后,想一頓吃回這幾天的量,顯然不現實。
秤的平穩相當于商賈的信,信用之信。
重信則盛,奸宄(gui,三聲)則衰
宋代商人的信,還要考慮到宋代當時的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百姓受了不少孔孟之道的耳濡目染,對于規矩和傳統是十分在意的,商賈也不例外。
宋朝中期,在開封礬樓,開著一家小茶鋪,因為整潔的鋪面和茶具,使得生意異常紅火。做生意肯定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而這一天,就遇到了一樁。一個常來此喝茶的客人,由于走的匆忙,疏忽大意,把自己的錢包落在了店中。
當時這失主已經忘了將錢丟在哪了,可巧的是,幾年后,恰逢一天他又在這里喝茶,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偶然提及丟錢一事。這不提便罷,剛一說起,店老板過來了,這一來不是為了斟茶,而是說出了令人詫異的事。
錢袋從店家當日撿到至今,一直保管著,等待失主。而后續的劇情則是我們常見的,數額兩方核對無誤,物歸原主。此事被傳得沸沸揚揚,從此顧客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這樣的茶鋪生意為何經久不衰?看到這里,相信大家也都了然。
有白就有黑,如同有光就有影
唐朝張說在《錢本草》中說道: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清人沈起風在《諧鐸》卷七《鄙夫訓世》中就塑造了一個奸商形象,說是白手起家外出做買賣的商賈,后來發達了,十分富有。歸鄉后,他講述起了自己的致富經驗:
第一,就是省。娶妻節省,婚禮從簡;笙管笛簫等娛樂項目不去參與;而在吃方面則更要省一些,大魚大肉是不會去碰的;甚至衣著方面,都可以不穿布衣,以葉遮體,穿著草鞋照樣快活。鄰里們聽了,雖然有人覺得不能理解,但大多數被他這番理論,帶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這樣就能成富翁?
第二,就是奸。僅僅靠省是不能發財的,還需這第二點配合,這第二點中的奸,就是再舍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什么呢?仁、義、禮、智、信,此言一出,眾人嘩然。
仁,首當舍棄,行善仗義,慷慨疏財,落得一時美名。而他則干脆拋棄了底線,不僅從不施舍,還要偷搶一些回來。有便宜必須要占,才能逐漸積累財富。至于我們崇敬的一諾千金,更是毫無好處,不如嘴上巧言相騙,心里清楚不能吃虧。
簡言之,舍棄臉面,扔掉廉恥,為人奸詐。長此下來,下一個富翁很容易誕生。眾位聽者,無不搖頭嘆息。
宋朝商賈地位本就卑微,信譽顯得尤為重要
在宋代,你可以說你是當兵的,可以說是做官的,也可以說你是種田的。但倘若你說自己是個行商之人,則馬上會被劃為下流人士,集市間的小混混和你地位可謂比肩。商賈地位由此可知有多卑微,而關鍵的是,這種想法已深植百姓心中。
商人的地位,還可以從這件事體現。宋末一位官員犯了錯,皇帝大怒,要加以嚴懲。而這嚴懲,是你我都想不到的,那就是罰他去市集開一家店鋪。鄰里們今天來買掃帚,明天來買銅鏡,對這犯錯的官,更是百般恥笑羞辱。
就連經濟繁榮、國風開放的唐朝亦是如此,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特別發布命令,禁止五品以上的官員從市上經過。
宋代初年,基本沿襲了歷朝歷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明令禁止商賈參加科舉考試。
《宋史·選舉志》中記載:“凡命士應舉,謂之鎖廳試。所屬先以名聞,得旨而后解。既集什伍相保。不許有大逆人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
元末詩人張昱在《賈客》一詩中,就對商賈進行了極大的諷刺和嘲笑:
不用夸雄蓋世勛,不須考證六經文。
孰為詩史杜工部?誰是玄經揚子云。
馬上牛頭高一尺,酒邊豪氣壓三軍。
鹽錢買得娼棧宿,鴉鵲鴛鴦醉莫歸。
這就是西漢以來抑商傳統的一個表現,直到宋英宗治平元年,詔令:“工商雜類,有奇才異行者,亦聽取解。”才給長期以來受社會抑商觀念壓制、束縛的商賈,提供了機會,讓他們有了入仕官場的可能和依據。
比如通過科舉考試,通過賄賂、買官、聯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但能這么做的,往往都是那些大商大賈,而那些小買小賣的商販,依舊處于社會底層。
如若再不講信譽二字,恐怕再無生計之處!
隨著時代腳步的邁進,即使到了明朝、清朝,這種被歧視的情況雖有所減輕,可當時的商人們,仍然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評價,甚至娶妻都要被女方排斥,生怕嫁給了一個商人。商人們十分樂此不疲的一件事就是和官員攀上了關系,一句“我的岳父是朝廷大官”,能讓他們的地位稍有改善。
雖然到了宋英宗時期,商賈的社會地位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比歷朝歷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宋代畢竟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社會,長期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所以,宋代的商賈“賤者”地位,是很難擺脫的。
因此,宋代商業的發展,前途漫漫,困難重重。商賈的處境十分艱難,堅持下來的,必是重信之人,否則即使富得了一時,也難以長此以往!
以上就是什么是商賈?在重農抑商的宋代他們是何種地位?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什么是商賈?在重農抑商的宋代他們是何種地位?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商賈,典故?
商賈,是指經商的人,也就是做買賣的人。最早的商業活動來源于《易經·帝系篇》中的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商賈這。
商賈的賈是讀gu還是jia呀?
商gu第三聲 指商人。 《周禮·天官·太宰》:“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鄭玄 注:“行曰商,處曰賈。” 唐 韓愈《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今年雖旱,去歲大豐,商。
中國古代社會的階層為什么劃分為士、農、工、商?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四民制度貫穿始終。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 如。
古代怎么評價商人?
知道什么叫商人嗎?“商”來自于商朝。為什么叫商朝呢?因為商朝人喜歡經商。經商來錢快。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他們都在經商,不愿意從事農業工作,商朝人以經商。
為何中國古代要重農抑商?
戰國時魏國的李悝曾說:“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篡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饑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 這大概是中國歷。 雖然。
古代重農抑商,那為何在《三言》里,商人的形象卻都是正面的?
商人階層發展勢頭太猛,所以政府要抑!!!這個猛,是真實存在,這個抑,是口頭強調 商人階層發展勢頭太猛,所以政府要抑!!!這個猛,是真實存在,這個抑,是口頭強調 古。
中國古代社會為什么重農抑商?
漢末三國群雄里,劉備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即使已經貴為兩川之主,麾下戰將千員,精兵十余萬,在漢中與漢末軍閥第一人曹操鏖戰了2年,還能夠戰而勝之,終不免被。 唯。
什么是商君?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是重農抑商的?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是“重農抑商”的?其實歷史久遠,學過歷史的應該都知道,“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