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為何孫權沒有趁機出手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221年,劉備親自率領5萬大軍征討東吳,孫權令陸遜率軍迎戰,雙方對峙在夷陵地區,最后以劉備的全軍覆沒而告終,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之后近40年,三國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因此,夷陵之戰也被認為是前后三國的分界點。

對于夷陵之戰,一直存在許多爭議,比如,劉備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收復荊州?比如,劉備出征時為什么不帶諸葛亮同行?比如,諸葛亮為什么不勸阻劉備的東征?當然,最大的爭議還是曹丕,對于曹魏來說,當南邊的蜀漢和東吳發生戰爭時,正是渾水摸魚的良機,為什么曹丕自始至終都沒動靜?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當然可以罵曹丕沒有遠見,可是劉備在長江流域一等就是一年,曹丕哪知道他到底是想打還是不想打?從公元221年7月開始,蜀軍就向東開進,到了公元222年2月,劉備已經進入猇亭,可是隨后又待了4個月。在這一年的時間里,蜀軍行軍速度非常緩慢,雖然也攻下了數城,但都是吳軍主動退讓的。

從上帝視角來看,劉備想要報仇,想要收回荊州,這仗一定得要打,兩支軍隊也像干柴烈火,隨時都可能爆發。可是站在曹丕的角度來看,兩支軍隊已經對峙了近一年,他實在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雙方到底是打還是不打?這種情況下,三方關系保持微妙的平衡,誰如果先打破這種局勢,極有可能陷入被動局面。

襄樊之戰的失敗,不僅讓劉備丟失了荊州,也因此引發了益州局勢的不安定。劉備需要收復荊州,而且迫在眉睫,于是他率先動手了,這也讓他成為三方博弈中最先出局的一個。如果曹丕先沉不住氣出兵南下,結果極有可能劉備會停手,在一旁坐山觀虎斗。或許,這才是劉備出兵東吳的初衷。

從結果來看,曹丕并非不想渾水摸魚,而是在等最佳時機,希望劉備和孫權大戰三百回合,然后在關鍵時刻出手。令曹丕郁悶的是,雙方要么對峙一年不動手,要么一動手就結束,完全不給曹丕反應時間。以當時信息傳播速度來看,劉備兵敗后三個月,曹丕就多路出兵,由此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三國志》
以上就是夷陵之戰中蜀漢和曹魏交戰 為何孫權沒有趁機出手呢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夷陵之戰中蜀漢和曹魏交戰 為何孫權沒有趁機出手呢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夷陵之戰時曹魏為什么不南下?
曹魏想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之際,的確是曹魏是想趁機南下的。事實上,在獲悉“夷陵之戰”爆發后,侍中劉曄便曾建議曹丕趁。
三國時期吳國為什么不聯合蜀國攻打魏國,還要攻打蜀,最后滅亡?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出身蜀漢,《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尊劉貶曹。曹魏雖然遭受貶斥,卻是統一三國的晉朝的前身。因此,在歷史上毫無話語權的東吳就必然要遭受。
呂蒙為什么沒有指揮夷陵之戰?
呂蒙因為在夷陵之戰前已經死了,所以就沒有指揮夷陵之戰了。正因為沒有了呂蒙,孫權馬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在陸遜的正確下,采取先故意示弱的辦法,引誘劉備的輕。
夷陵之戰蜀漢兵敗將亡,國力大損,孫權與陸遜為何不乘勝追擊?
曹魏虎視眈眈,不敢深入 三國鼎立的情況下,東吳和蜀漢交戰,曹魏自然不會坐著看戲。這一點孫權也已經料到,所以在奪取荊州,殺死關羽之后,孫權便想和曹魏修好。 而。
曹魏尚能與孫吳聯手,為何劉備伐吳沒有聯手曹魏?
不是曹魏和孫吳聯手,每次孫吳和曹魏達成和平,都是以孫吳向曹魏稱臣為條件的。 曹操在世的時候, 孫權名義上是向漢朝稱臣,和曹操罷兵講和,實際上就是承認曹操。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當時諸葛亮為什么不跟著去?
首先,那個時候劉備已經不是剛認識諸葛亮的時候那么重用他了,諸葛亮一生擁漢,希望有朝一日匡扶漢室,還于舊都,而劉備自從打下了漢中,就開始想要自立為君了,。 首。
諸葛亮為什么不參加夷陵之戰?
因為當時諸葛亮是反對這場戰爭的,他的宗旨一直都是聯吳抗曹 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后,吳、蜀聯盟關系破裂。劉備大怒,決意為關羽報仇,而當時蜀漢政初立剛3個月,不。
東吳為什么在赤壁之戰之后,為什么不繼續進攻曹操?
引言: 赤壁之戰后,孫權集團并非沒有進攻曹操,反而是決定趁熱打鐵,兩線用兵,北攻曹操,只不過后來由于東線戰事不利以及綜合因素的壓力,使得曹操穩住陣腳,。 孫權。
東吳為什么不從海上進攻曹魏?
好主意,三國時期的搶灘登陸,直接給曹魏來個釜底抽薪,那么吳國一統天下豈不美哉? 但是,諸位腦子都能想到的事兒,東吳孫仲謀底下那么多大腦袋瓜豈能想不到?。 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