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劉備托孤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一)劉備逞最后的虎威
劉備這一生非常勵志,從草根起家,百折不撓、越挫越奮,終成一代帝王。公元221年,已60歲的劉備,在當上蜀漢皇帝后,還沒三個月呢,便不顧年事已高,執意發起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御駕親征,討伐東吳,卻大敗而歸……
劉備為何要發起夷陵之戰,至今還眾說紛紜,但其中比較公認的是:此戰是劉備拼死而做的最后一搏,因為丟失荊州,是蜀漢不可承受的損失,等于宣布蜀漢勢力被封死在西川!這對于一心想恢復漢室榮光的劉備來言,是絕不可接受的。所以劉備此戰的最低目標,是要拿回荊州,至于替關羽報仇,其實更多的算是借口。
但劉備卻敗了,且敗的非常慘,但出人意料的卻是,劉備雖慘敗,卻兵退到永安后,竟然決不后退了!
永安(今奉節縣),位于益州東部,離東吳非常近,此刻東吳氣盛正盛,為何劉備敗退這里后,就決不后撤了?顯然這里也是危險異常的。除了因為有趙云的援軍到來后,其實,更要贊一下劉備!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一位性格剛烈的人,非《三國演義》中,動不動就哭鼻子的形象,之所以他到達永安后就不再后退,是因為劉備清楚,自己若再敗退下去,就等于是引領著吳兵全面進攻蜀漢,如此一來,蜀漢就危險了。

而他身在永安,相當于發出這樣一個信號:君王誓死守邊界。自然整個蜀漢的力量,會跟隨著他集結在邊界,即可避免全面潰敗,又能對吳國起到威懾、遏制作用。
果然,正是由于劉備在永安,使得整個蜀漢的力量,再次集結在蜀、吳邊界附近,再加上曹魏趁機襲擊東吳,讓孫權驚恐了,這種態勢對東吳來言也是難以承受的,所以連忙修書劉備,派特使前來,表示兩家應再次結盟,共同對付曹魏。
由勝利方,且是完勝方,向慘敗方首先提出議和,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究其原因,既是當時魏、蜀、吳,三國間彼此克制,又環環相扣的歷史大背景所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于慘敗中,以君王身份,守備邊界的虎威所致。
劉備終于長出一口氣,表示可以考慮,先兩家停戰吧。劉備最后的虎威,終于鎮住了局勢,但此刻的劉備,也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
(二)劉備托孤遺言
公元223年,諸葛亮跪在劉備的床榻前。其實在諸葛亮到來前,即公元222年,已經有一位蜀漢重臣到過這里,他就是李嚴,當時是被劉備封為“尚書令”。諸葛亮是第二個,來到這里的蜀漢重臣。
但這一次卻跟李嚴那次完全不同,因為李嚴那次是屬于,朝政的人事任命等,而這次卻是托孤。史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即,劉備清清楚楚地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華、能力,勝過曹丕十倍,有你在,必能使我蜀漢國泰民安,完成恢復漢室榮耀的歷史責任,要是我兒子劉禪能否輔佐,就盡心輔佐,要是他不成器,你就自己定奪,選取對蜀漢最有利的方案!
其中:取并非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上。因為近來,這種荒謬的說法大行其道,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一則是不負責者為博眼球,二來便是沒搞清楚,此話的邏輯關系。

(三)劉備托孤遺言的邏輯關系
其一,肯定諸葛亮的才能,之所以拿曹丕來說事,不是“敲打或試探諸葛亮,是不是想學習曹丕”,因為后面還有“終成大事”這四個字跟著。對劉備來言,什么是終成大事?顯然就是恢復漢朝的榮光!而曹丕對劉備來言,就是篡漢的逆臣!他不說曹丕,說誰?
其二,對諸葛亮的終極信任。所謂知子莫若父,劉備這一生驚濤駭浪,什么場面沒見過?自然清楚劉禪的才德和缺點等。劉禪就不是一個敢于進取、搏擊的人,故而“終成大事”這等任務,劉禪是完成不了的,這點劉備清楚。

所以劉備才對諸葛亮說“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可輔”和“不才”,都是圍繞著“終成大事,即恢復漢朝的榮光”來言,那么這個“取”,怎么就變成了“諸葛亮可以取得劉禪,當皇上了”?所謂劉漢,劉漢——劉邦開創的漢朝江湖,自然皇上必定姓劉!
其三,通過前面兩點可以清楚看出,劉備這句話的中心,是“終成大事”這四個字,一切都要圍繞這四個字來分析。因為,劉備他的身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蜀漢皇帝。
從他不顧年高,執意發動夷陵之戰,要奪回荊州,兵敗后逞虎威,以君主的身份守備蜀漢邊界,全都是圍繞著這個“終成大事”,自然臨死前也念念不忘這事,這是劉備一生的“主題”。
劉備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致力于“興漢室”,這是他的旗幟!無論關羽、張飛、趙云,還是諸葛亮等,都因認同他這面旗幟,才聚集在他身邊,才致死奮斗!所以劉備死前,他怎么可能,丟下這個主題,砍倒這面旗幟呢?

這也是為何蜀漢滅亡時,蜀漢出現的誓死不屈的英雄,比魏和吳都要多許多的真正原因,雖蜀漢最弱小,但若論為信念而戰,蜀漢卻又是最堅定的,因為他們認同自己代表的是“漢”!
(四)為何成為難解的“歷史謎團”
那么為何,劉備清清楚楚的這句話,卻成了難解的“歷史謎團”,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呢?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為任何一位熟知歷史的人,都不會被這些奇談怪論影響,因為他們清楚,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策在臨死前,也曾對張昭說過這等話。
在《三國志》裴松之所注引《吳歷》中,孫策臨死前對張昭這樣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那么問題來了,那些發出奇談怪論者,為何不對孫策的這句托孤遺言,來幾句,說道說道?同樣是“君便自取之”!想來,一則是劉備和諸葛亮在歷史中的名望,要高出孫策和張昭。
第二,其實也是最重要的,誰讓劉備的兒子是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而不是曹操所言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才是關鍵!

由于蜀漢代表著漢的正統(曹丕篡漢后),可卻出了一位功蓋三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和一位“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在這種奇妙的組合下,自然便會產生出一種假想,要是諸葛亮當了皇上,也許蜀漢就會一統江湖了……
偏偏劉備托孤中,又出現了這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故而出于有心也好,無心也罷的進行歪曲,尤其是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這種情緒便成為了一種現象,故而形成了這種“歷史謎團”的假象。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別有用心,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以上就是劉備托孤遺言交代不清楚嗎 遺言為何會成為一個謎團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劉備托孤遺言交代不清楚嗎 遺言為何會成為一個謎團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劉備傳位諸葛亮遺言?
這個遺言為:若孺子可輔,則輔之;若不可,君可取而代之。 后人產生了兩種推論: 第一種是劉備的確為了大漢王朝考慮,需要一個明君。而自己兒子能力低微,需要諸。
對劉備的托孤遺言,讀《三國志》和讀《演義》的人,為何有截然不同的見解?
后人用《三國志》里的這段話作文章,無非是戲說有戲,給劉備的梟雄之名再添重墨,然而不要忽略了陳壽在先主傳的最后評價,那才是“蓋棺定論”: 評曰:先主之弘。 這。
劉備在白帝城說的話是否是真心的?
謝邀,我是明倫書院周千之,回答如下: 先來了解一下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歷史背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據守荊州的關羽孤軍北伐曹魏,后方空虛,東吳呂蒙乘機。 一旦。
劉備托孤時在孔明面前背《隆中對》如數家珍,為何要反其道而行?
劉備從來也沒在托孤的時候背過《隆中對》。他也從來沒有反其道而行過。 夷陵之戰就是最好的案例,劉備出兵伐吳名義上是要給關羽報仇,其真實目的就是要奪回荊州。
白帝城托孤細思極恐的細節?
回答,也是劉備托孤。暗藏對孔明不信任!其一,劉備召軍師諸葛亮曰,先生當全力輔佐太子,如果太子劉禪不可造就,先生可自立為蜀國之主,并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
你怎樣看待劉備托孤諸葛亮時說的話和他對人事上的安排?
劉備乃世之梟雄靠漢室宗親這個牌子,當然個人能力也是杠杠的打下一片天地,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自己的皇帝位置還沒做熱乎荊州丟了,二弟關羽死了。劉備御駕親。
劉備白帝城托孤到底有什么玄機,是否暗含驚天陰謀?
謝小秘書邀請。 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劉備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政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在漢。
蜀漢先主劉備臨終前留下了哪些遺言?是否真的想傳位給諸葛亮?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他對諸。
人將致死其言必善,為什么劉備托孤充滿了虛偽?
劉備所說的也不見得虛偽,是一句中肯的實話。憑此一席話,孔明有可能感恩在心,一直扶持阿斗。如萬一阿斗真不才,孔明想奪之的話,至小也會使阿斗生活好過。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