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隧之戰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麻隧慘敗,是秦國失去大片國土,國家向東發展的戰略收到嚴重挫傷,社會資源也折損很大,秦國路在何方?如何才可以讓秦國重新強大起來?在秦國尚未想清楚的時候,晉國有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晉王,正在謀劃滅掉秦國的戰略準備。
自秦穆公之后,秦康公再位十二年,秦共公在位五年,秦桓公在位二十七年,這三個國君只想著報復晉國,而別無其他的政治理想。從崤之戰算起,至秦桓公三年,二十八年間,兩國作戰十三次,秦國四勝八負一平,還是不肯罷休。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秦晉之間大戰四起,是為麻隧之戰,秦國慘敗,由黃河岸邊撤退至咸陽一線,國勢走入低谷。
秦晉爭斗三四十年,昔日的秦晉之好變成了比鄰而居的仇敵,秦國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晉國也多災多難,并失掉了霸主的地位:晉文公在位九年;晉襄公在位七年;晉令公在位十四年,被趙傳殺死,立晉成公;晉成公在位七年,晉景公在位十九年。
晉景公即位時,晉國面臨南、西、東三大對手。東邊的齊國,與晉國實力相當,也想稱霸中原,勢必產生矛盾。南方的楚國則是晉國長期以來的對手,自不必說。
西方的秦國,晉國多次嘗試著要與之和好,秦國都不予理睬,總在側被騷擾,還與楚國聯手,對抗晉國,嚴重拖了晉國的后腿。加上中原各諸侯小國朝晉暮楚,背心離德,搞得晉國大為光火。
秦晉麻隧之戰發生在涇水岸邊,是晉國突破黃河、洛水,向西的結果。
晉楚議和,就意味著秦國被孤立。此等形式,秦桓公渾然不覺,經率先挑起戰爭。
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秦桓公聯合白狄進攻晉國,被晉國擊退,晉國由此為由,預備在來年春夏,聯合諸侯各國,擬對秦國發起大規模的攻擊。為求得最大的戰果,速戰速決,晉國做了兩項準備。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夏四月,晉厲公派大夫呂相赴秦,發表他的演說稿,宣布與秦斷交。
那是春秋時期最長的外交文告,很有名,歷數秦國的背信棄義,隱含著高深的謀略思想,當然也歪曲了一些事實。
大意是說:“昔日,晉獻公與秦穆公齊心協力,結成秦晉之好。秦穆公不忘舊德送我晉慧公回國;繼而又對韓元之戰表示歉意。送我晉文公歸國。這些都是秦穆公的功勞。”
“晉文公不顧辛勞,披堅執銳,東征西討,使虞、夏、商的后人都來朝拜秦國,承認秦國的大國地位,總算報答了舊恩。”
“晉文公率諸侯及秦國伐鄭,秦國擅自與鄭國結盟撤軍,諸侯痛恨秦國的背叛,紛紛要求討伐。文公害怕秦國受損,穩定豬后情緒,秦國軍隊才能安然無恙。這些又是我們對秦國的恩惠。”
“晉文公去世,秦穆公不顧我大喪,出兵伐鄭,滅我滑國,離散我兄弟,傾覆我國家,我晉襄公不忘秦國的舊恩,又擔心社稷受損,才有了崤之戰。但仍然希望與秦國和解,所以釋放孟明視三人,秦穆公不覺,反而勾結楚國,繼續與我為敵。幸好上天發愿,楚成王殞命秦穆公的陰謀未能得逞。”
“自秦康公以來,秦國屢屢出兵,傾覆我社稷,動搖我邊疆,我不得不奮起反擊,才有令狐之役、河曲之戰,這些都是秦康公的罪過,以致斷絕了兩國關系。”
“到您秦桓公時,晉景公與我都愿與秦國修好。不料您又臨場變卦,破壞會晤,還邀約白狄攻打我國。楚國討厭您的反復無常,才把您的謀略告訴了我們。”
“諸侯聽說您出爾反爾,非常痛恨,所以來找我。我率領諸侯來聽您的命令,只求大家和解,您若惠顧諸侯,同情我的處境,愿意結盟,我保證和諸侯撤兵,豈敢發起戰亂?您若不施大惠,寡人不才,無法讓諸侯撤兵。”
“這里把情況都跟您說明白,希望您認真考慮一下秦國的利益。”
晉國搞這么一個文縐縐的布告,真實目的是麻痹楚國,好讓楚國相信,這次出國伐秦是為了了清兩國的恩怨,掩蓋“今日伐秦是為了明日更好的攻楚”這個意圖;其二是博得諸侯同情,讓天下以為,晉國誠心誠意言和,秦國卻背信棄義,出爾反爾,率先挑起戰斗,晉國迫不得已,要打一場正義的反擊戰。
果然,打敗秦國之后,楚國也被打敗,晉國實現了自己的構想,當年崤之戰相比,可知晉景公的謀略之深遠,包括穩住齊國,幫助吳國,拉攏楚國,痛擊秦國這四個步驟。最終是為了打擊楚國,興復霸業。晉國用了兩代人,才實現這個目標,可知這個謀略的復雜程度。
當時中原各諸侯小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朝晉暮楚,無信義可靠。這是利益所致,與道德無關。為爭取中原諸小國,晉國先選擇齊國,然后才有精力破壞秦楚聯盟。
有誠意,可不戰而定秦國;無誠意,則出兵痛擊,為了徹底打垮秦國,還需要照顧兩個謀略要點:一是迷惑楚國、麻痹楚國,使之坐山觀虎斗,不出兵救秦;二是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不給楚國機會。
由于這樣深遠的戰略謀備,晉國一戰而定秦國,打的秦國幾十年不敢來騷擾。三年之后,晉國大敗楚國,重新恢復霸業。
秦國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戰略構想。春秋中后期,鳴鼓而戰、堂堂之陣的傳統陣法已經加入很多“詭詐”的特點。
秦軍如果能運用“兵者,詭道也。”也許不會損失那么慘重。將士赴敵,死傷聚萬。秦國退守咸陽,精銳大部分被殲滅,好幾十年不能振作,一直疲軟到戰國時期。
秦國雖然吃了敗仗,仍然是個大國,仍然具備相當的實力,自保一方還是綽綽有余。
從秦穆公死,到秦孝公即位,二百六十年時間里,秦國有十五個國君,做出貢獻的有四個。
秦晉麻隧之戰之前,晉國破壞秦楚聯盟,派人到東方去聯合吳國。吳國又是小國,斷發紋身,跟中原聯系不多。
替晉國謀劃的,是一個受到迫害的楚國大臣。他逃到晉國,為表忠心,也為報恩,就跟晉景公說:“楚國東方有一個吳國,聯合他們,讓他們侵擾楚國,楚國就難受了。我們乘機提出議和,楚國一定會答應。晉楚合成,秦國就孤立,我愿意為大王聯系吳國。”
吳國在長江下游,那時的長江流域,森林廣布,氣候潮濕,不適合居住,幾乎沒有怎么開發。吳國在幾位英明君主的領導下,逐漸崛起,開始與楚國搗亂,搶地盤。
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就是在那個時候逃到了吳國。他是楚國的大臣,楚平王制造了一起冤案,把他的親人都處死了,只有他一個人逃了出來,因此決心復仇,傾覆楚國。
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圖謀,一個人與一個國家對抗,但是他做到了,因此留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得出結論,現在的吳王無法幫自己實現愿望,于是幫一位貴族公子刺殺吳王,奪取王位。
他跟吳王說:“有一個人,寫了一部兵書,十三篇,很值得看,大王可有興趣?”于是默默無聞的孫子,一夜成名。
在孫子,伍子胥和另外幾位能臣的輔佐下,吳國打了五仗,終于攻入楚國國都。那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六年,伍子胥不甘心,掘開墳墓,鞭尸三百泄憤。他用十六年實現了復仇計劃。
齊、晉兩國各有各的麻煩,無心救楚。現在只剩下一個秦國可以救楚。于是,楚國的大臣申包胥徒步走到秦國來搬救兵。
據說他的腳走破了,鮮血染紅了秦國大殿,秦國自麻隧之戰大敗以后,早已不想干涉中原事物,遂不予理睬。
申包胥在大殿上靠著墻壁痛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動了,賦詩言之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興于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申包胥叩頭九次,才坐下來,估計累得不行了。
秦哀公三十一年,秦將子蒲,子虎率戰車五百乘及數萬將士與申包胥一起救楚。子蒲說:“我還不知道吳國人的戰術,而讓楚軍先出擊”,秦軍從另一邊包抄合擊。
楚人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信心大增,殘余部隊陸續匯集起來。打了四仗,三勝一負,擊退吳軍,救了楚國。此時已經是秦哀公三十二年。
從表面看,申包胥救楚沒有絲毫謀略的影子------正是謀略六品“入神”的特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金石真的會為你而開嗎?也許你才哭了一天一夜,嗓子就哭啞了;別人聽不到你的哀傷,如何感受你的精誠?
至誠,就是至虛,虛無縹緲;兩手空空,而能借來數萬將士,不是很難嗎?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自秦穆公之后,秦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時間跨度達150多年,知道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才正真強大起來。
以上就是什么是麻隧之戰?秦國也因此在150年里難以發展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什么是麻隧之戰?秦國也因此在150年里難以發展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秦在戰國時曾被六國聯軍攻打,有“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悲壯,為什么感覺在秦亡之時卻沒有了?
天下初定,人心思安,秦始皇過于急功近利過度使用民力 修馳道,修長城,修陵寢,蓋阿房宮,求長生要斥巨資支持徐福東渡等等都在短短幾十年間發生 即使這其中很多。 就。
晉厲公伐秦結果?
大獲全勝,秦國一度被打自閉了,無心中原。 麻隧之戰是公元前578年(周簡王八年),在晉秦爭霸戰爭的過程中,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在秦地麻隧(今陜西省涇陽縣北。
公元前451年哪個國家最強?
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 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
秦國是春秋時期四大強國之一,為何商鞅變法前卻淪為一個二流國家?
作為戰國四大強國之一的秦國,之所以會在戰國初期,衰落成一個二流國家,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有兩個。 一是因為晉國的存在,晉國太強,導致秦國在整個春秋時期,根。 此。
秦到底是如何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
麻隧慘敗,是秦國失去大片國土,國家向東發展的戰略收到嚴重挫傷,社會資源也折損很大,秦國路在何方?如何才可以讓秦國重新強大起來?在秦國尚未想清楚的時候,。 ” 。
戰國時期,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戰爭?
繻葛之戰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在周王室維護獨尊地位與鄭莊公圖謀稱霸中原的斗爭中,鄭軍擊敗周聯軍于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的作戰。 春秋初期,周王室。 鄭向。
歷史上著名的《絕秦書》的作者是誰?
所謂的《絕秦書》,指的是選進《古文觀止》里的那篇《呂相絕秦》。 這篇原文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是晉國寫給秦國的一封外交檄文,作者呂相,是晉國大夫,。 秦。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知名戰役?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曾說過,“人類的歷史,本質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我國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上,曾爆發過數不清的戰爭,其中不乏一些經典的著名戰役,如果要將這些戰。
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最強大的時候強大到什么地步?
晉國的開國君主是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狀送給叔虞,說道:“用這個分封你。”身邊的大臣就記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