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其劍身刻有八個古篆字。專家學者們在對古篆進行研究后,發現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原來這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劍。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銹蝕鋒利無比,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甚至是世界。人們無不好奇,越王劍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么?
網絡配圖
目前,學術界所認可的越王劍千年不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測試,人們發現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自身因素。
第二,越王劍埋葬的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么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還有該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與空氣接觸、氧化的可能性更小了。所以這就是越王劍千年不銹的外部環境因素。
網絡配圖
第三,該墓處在荊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堿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在地下水浸泡下,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所以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又一外因。
越王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不但沒有銹蝕而且依然鋒利無比,無疑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1983年,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了“吳王夫差矛”。夫差矛長29.5厘米,制作精良,器身布滿菱形的幾何花紋,下部鐫刻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自甬”,“乍”即“作”,“甬”即“用”。夫差矛正背兩面都裝飾有精美的獸紋鼻,脊部鑄有出血槽,無論從做工還是精美程度上,都與越王劍不相上下。
夫差矛與越王劍都被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展柜相鄰。這對春秋時代的傳奇寶物千年前曾在戰場上搏殺,千年后卻以這種方式再次相遇。
網絡配圖
人們感到疑惑,既然是吳王與越王用過的兵器,那么它們為什么出土于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中呢?它們為何沒有留存在吳越故地,卻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呢?
吳國被越國所滅,越國為楚國所滅,有人認為,吳王矛是在越滅吳時被當作戰利品繳獲到越人手里,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又與越王劍同為戰利品流入了楚國貴族手中。楚國貴族死后,把它們作為陪葬品伴隨身邊。
越王劍與吳王矛到底是友好時贈送的禮品,還是戰爭時繳獲的戰利品,至今仍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引發了后人無限的猜測與遐想。
以上就是越王劍與吳王矛之謎 是好友所贈還是戰爭所獲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越王劍與吳王矛之謎 是好友所贈還是戰爭所獲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越王勾踐劍由誰所鑄造?
“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歐冶子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
越王勾踐劍,為什么會在楚墓中出土?
越王勾踐劍,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是迄今為止出土的眾多越王劍中最為傳奇、工藝最為精湛的,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 深。
「越王勾踐劍」為什么在湖北荊州出土?真的是送給楚國的陪嫁么?
先上結論:《國家寶藏》里面說了,越王勾踐劍是怎么到楚國的,其實是存在爭議的,有學者認為是陪嫁品,有學者認為是戰利品。本人認為更可能是戰利品,且聽我分析。 第。
吳王劍和越王劍真的是隕石做的嗎?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是隕石做的,都是青銅劍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是隕石做的,都是青銅劍
勾踐劍是誰造的?
“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歐冶子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
干將莫邪是什么小說?
干將莫邪是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中所記故事。中國古代傳說中造劍的名匠。干將,春秋時吳國人,曾為吳王造劍。后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
為什么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地僅僅相距兩千米,而且都在楚國?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額,小黑不請自來的來侃一侃。 先說一下出土經過。吳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楚墓。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8字銘文:“吳王夫差自。
勾踐在長江流域和誰交戰?
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在長江流域進行了爭霸戰爭。 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在吳越爭霸戰爭中,越軍在笠澤(又作囿,今江蘇吳江一帶)擊敗吳軍的一次著名江。
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的與是什么意思?
與: 和 “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翻譯:勾踐親自用船載來稻谷和肉。語句出自先秦佚名的《勾踐滅吳》。《勾踐滅吳》記述的是春秋末期吳越爭戰的著名歷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