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據傳,端午節最初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因為與貴族派系發生沖突而被貶謫到汨羅江,最終選擇不食而死。為了紀念他,當地居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劃龍舟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等活動,以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
端午的意義
在老百姓心目中,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其意義不僅僅是紀念屈原,而是代表著中華民族團結、勇敢和堅韌的精神。在端午節期間,人們會在家中貼上艾葉和菖蒲,以驅邪保平安;同時,也會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等等傳統習俗。其中,吃粽子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粽子是一種由糯米、豆沙、肉類等餡料包裹在竹葉或者草葉里的食品,其形狀為三角形或者長方形,口感軟糯,味道鮮美。人們通過吃粽子,寓意著對屈原的紀念,并且也代表著對祖先的懷念與感謝。
除了吃粽子以外,劃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龍舟是一種傳統的中國船,其形狀如同巨龍,可以載人載物。在端午節時,人們會組織龍舟比賽,這種比賽既是一種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傳統文化表演。通過劃龍舟比賽,人們可以鍛煉身體,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除了以上傳統習俗之外,民間的重大節日往往和一些禁忌有關聯,老話說“五月遇重五,三人要躲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3人又指的什么?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
五月為何叫毒月
在民間,人們認為農歷5月是“毒月”,也有一些地區稱為“惡月”,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而端午節恰巧是五月初五,因此也是“毒日”。
既然是“毒日”,那么有很多事情就是需要注意的,比如有忌造屋、忌打水、忌曬席、忌殺生等等。除了以上說法之外,端午前后正是盛夏季節,氣候悶熱,毒蟲病菌容易肆虐,因此也稱之為“毒月”。
哪3人需要躲午
“躲午”這一習俗其實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躲午的目的是為了避開毒日,通常躲午的時間是端午節的中午12點-14點,有3種人需要躲午。
一、孩子
小孩子精力旺盛,喜歡玩耍打鬧,不管是什么季節,只要有的玩,即便嚴寒酷暑都無所謂。端午節的中午正是陽氣最盛的時日,蚊蟲,爬行動物非常活躍,為了防止孩子被曬傷或者被蚊蟲咬傷,這天是需要躲午的。
二、孕婦
孕婦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家庭中都是屬于特殊人群,不僅需要照顧還需要保護。孕婦的身體往往比較虛弱,中午時分太陽直射,氣壓較大,孕婦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嚴重還會對胎兒造成影響,所以了安全起見,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家里。
三、老人
老人的身體素質往往比較差,免疫力下降,抵抗力減弱,外部的環境很容易影響老人的健康,為了避免中暑等身體不適的情況,老人也需要“躲午”。
端午節作為重要節日,所有的民風習俗也都是為了體現中華傳統,而“躲午”不僅僅是一些風俗,也是表達了中國人們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
轉載自頭條號:早媽美食。(如果侵犯你的權益可以下面留言我刪除,也可以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