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元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朱元璋是馬上皇帝,作為一個從戰爭中一步一步打出來的開國皇帝,他的鐵血意志在大明這個初生的王朝得到了貫徹,“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這是著名的解縉對明太祖的規勸,由此可見,后世所評朱元璋乃是殘暴之人,并不是空穴來風,那么,歷史究竟如何?今日筆者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歷史背景
個人經歷
朱元璋家境貧寒,從小吃了很多苦,為了活下去,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這個菜肴的故事,就能感受到他曾經遭受的苦難。平日里的耀武揚威,疫病之下的不作為,讓朱元璋從小就感受到了官府的無能。元末局勢動蕩不安,他就順勢加入紅巾軍,后來一步步地走上了人生巔峰,南征北戰這么多年,可以說他的皇位是從刀山劍雨中闖出來的。這同時造就了他鐵血和剛毅的一面,還有眼里不揉沙子的脾氣性格。
明初基本國情
大明雖然建立了,可是這個新生的王朝依然弱不禁風,內憂外患。蒙元實力猶存,只是倉皇北竄遼闊草原,默默舔舐著傷口,隨時準備南下搶奪中原的花花世界;國家內部多個起義勢力互不統屬,各自為政。不能聚全國之力,給予敵人一記重拳,讓其短時間不敢南下犯邊。這樣的大明,連年征戰之下,國力疲敝,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一方面,因為戰亂,百姓流離失所,成片的土地上荒蕪著,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耕作,很多地方的社會生產狀態陷入停滯,難以為繼了;另一方面,開國功臣們身份的轉變,使得他們日益與百姓訴求漸行漸遠,居功自傲,胡作非為,整個大明烏煙瘴氣的,武人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大明能不能走下去,就看朱元璋能否力挽狂瀾了。
重點內容
頒布《大明律》《大誥》等律法
朱元璋眼見自己的心血,就要被糟蹋得搖搖欲墜了,有感于元末風起云涌的農民大起義,他認為必須“以猛治事”,就是用猛烈的手段來治理國家,解決社會的混亂風氣,警示官員的貪贓枉法,于是便不斷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包括《大明律》《大誥》等,其嚴苛程度讓人不禁咋舌,最基本的還是“笞、杖、徒、流、死”,只是大明王朝將其細化,還規定了嚴格的實行標準。

重典治民
朱元璋要求治下百姓要從小學習這些大明律例,這樣一輩子都會遵循規定而不至于觸犯法律,每到廟會或者其他民眾聚集的時候,官府必須派人前來講解,要把律法刻進每個人的骨子里的樣子,“欲其自動知所遵守”,又不斷地加深國家在村落宗族之間的影響力,參與制定鄉約,使百姓們的聲音不再游離于政權之外,納入國家的統一監管之下。鄉約的出現,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從此中國的農村體系逐步地由小農經濟形態向規模化集體經濟演變,從而導致了宗族勢力的產生。
除此之外,大量的檢校(官職,錦衣衛前身)自由散落在各鄉各鎮,預防百姓言談國事甚于防川,這也是人人對“重典”談之色變的一大原因。
重典治吏
相較于治民,朱元璋的重心其實是在“治吏”上。很多的律法是設給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員的。朱元璋對于貪官污吏是深惡痛絕的,其在刑法之外,別出心裁地制定了很多花樣,包括“鏟頭會”“剝皮填草”等等駭人聽聞的方式,想想都不寒而栗。最為著名的當屬“空白印”和“郭恒秋糧案”,牽連誅殺數目多達5,6萬,人頭滾滾之下,上朝的官員都是戰戰兢兢,生怕有去無回。“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就是當時最鮮明的記載。
至于貪污,凡超過六十兩者即可處以極刑,明朝是官員俸祿最低的一個朝代,按照當時的稅率,六十兩也就相當于現在的不到4萬,可見反腐力度之大。終朱元璋一世,將近10萬人因此喪命,在當時,能做官的大都是讀書人,不過就是這樣,也沒有剎住他們貪婪的腳步,后世對明朝最大的評價就是貪腐過度,而對朱元璋的評價就是濫殺無辜了,不知朱元璋若是泉下有知,該怎么暴跳如雷呢。

成敗得失
鑒于明初的大環境之下,朱元璋的鐵血主張,成功地扶持了大明度過艱難的初生時期,休養生息,積蓄國力,順利地統一了全國。悲哀的是他為了鞏固皇權所設定的政權制度,在后期成了皇帝的枷鎖,文官體系的養成,使得他們害怕再出現一個朱元璋式的皇帝,于是明朝大部分的皇帝都碌碌無為,成了后世的笑柄,這是朱元璋沒想到的吧。
還有,讀書人把明朝對于朝廷官員的羞辱都歸到朱元璋身上,殘暴而又野蠻的基因是他極為聲名狼藉的地方。而我們至今對于朱元璋褒貶不一的評價,就來自于這些讀書人加工過的藝術文章里,這何嘗不是他的一種悲哀呢。

總結
朱元璋的奮起反抗,才有了四等人的再次崛起;他的鐵血性格,才有了著名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的殘暴統治,才讓明初有了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決定了一生的行事風格,每一個從動亂年代脫穎而出的人才都是值得尊敬的。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事。“亂世重典”是基于當時的社會現狀而存的,我們不能單一地以此來作為評價的前提。朱元璋的個人因素和政治環境,決定了他必須走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也預示出了后人會情緒化地對他加以評價。二者兼有的情況下,誰能替他走出另外一條康莊大道來呢?
以上就是朱元璋為何要頒布重典?他的重典治民、重典治吏是怎樣的?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朱元璋為何要頒布重典?他的重典治民、重典治吏是怎樣的?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目的,措施和影響?
元朝的滅亡就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所致。 措施: 1. 開展政治改革,改革地方和中央官制,強化中央集權。 明朝洪武年間先后廢除中。 普通百姓只要走出。
在明代,如果官員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檢舉的途徑?
明朝是怎樣告官的? 御史的代表海瑞。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劇照 。 明朝文官制度是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文官制度的頂峰。 林林種種都完善,當然也包括對文官犯罪。
一介布衣卻有治國的思想?
這個說朱元璋的吧。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7歲削發為僧,外出乞食,后來又棄僧還俗加入紅巾軍,由低級軍官,到元帥,終即帝位。朱元璋早年可。
朱元璋殺的貪官多還是功臣多?
感謝邀請。 朱元璋從放牛娃,到皇覺寺為僧人,再到隨郭子興起兵反元,再到龍登九五,他是從底層做起的皇帝,自然知道勞苦大眾的不易,大明王朝建立后,貪圖享樂。 這種。
會計結算法的發展?
記賬法的演進 為了顯示和保存統計數據的結果,會計除了統計清算外,還需要記錄。記賬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我國最早有文字記錄的記賬方式出現在商代,采用的是。
朱元璋說:“元以寬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寬仁”到什么程度?
答:中國煌煌青史上,有很多被訛傳的“名人名言”,明太祖朱元璋的“元以寬仁失天下”,就是其中之一。 特別是在網絡時代里,這一句“元以寬仁失天下”,在很多。 事。
袁世凱鐵腕反腐處死北京市市長,如何看待?
說起中華民國的歷史,袁世凱這個人是始終繞不過去的。 袁世凱給人的印象就是竊取革命果實,復辟稱帝,除此之外就是袁大頭了。 其實平心而論,袁世凱還是有很大功。
明朝的廷杖是怎么舉行的?
廷杖真正被濫用,并成制度化,還是在明代。明代的廷杖,其實施的次數及規模的大致情況可概括為三個時期,呈現出由少增多至高峰,再減少的趨勢。 一、萌芽時期:。
朱元璋在位期間的郭桓貪污案是怎樣形成呢?為什么郭桓敢貪污呢?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當你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的時候,你就會在錢與權力的之間產生一種矛盾,就是用錢去推動權力,用權來貪污錢財。歷史上許許多多的貪官污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