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曾經五次北伐魏國,雖然興師動眾,卻勞而無功,沒有大的收獲。不少人因此懷疑諸葛亮的能力。其實,諸葛亮北伐無功,有很多客觀原因,跟他的能力無關。
首先,蜀國國力弱小,遠遠不如魏國。甚至跟吳國相比也要差很多。
天下十三州,魏國占九個半,吳國占兩個半,蜀國只有一個益州。蜀國的人口不到魏國的四分之一。蜀國總兵力大約只有10萬人,而魏國則有50萬人左右。各方面條件蜀國都不如魏國,給諸葛亮的北伐帶來了很多不利因素。
其次,蜀國的人才儲備也遠遠不如魏國。
劉備剛入蜀時,謀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將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魏延等。靠著這批杰出人才,劉備得以打敗劉璋、曹操,奪取益州、漢中等地。但是經過荊州之戰、夷陵之戰之后,蜀國國力大傷,優秀人才或被殺、或病逝,國內人才很匱乏。
諸葛亮時代,趙云已老(他打仗也非一流),姜維太年輕,還需培養。蜀國大將只有魏延一個人,也缺乏一流謀臣。諸葛亮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魏國那邊,曹休、曹真、司馬懿、張頜等人都在世,還有郭淮這樣的新興名將。人才陣容方面,蜀國也是處于劣勢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表示要等待天下有變,再進攻關中、中原。但在諸葛亮時代,魏國的政局卻非常穩定,沒有可乘之機。此時魏國是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在位。曹丕是一位賢明有才的皇帝,魏明帝也不是昏君,他們還有大量優秀人才輔佐。魏國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力強盛。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想要北伐成功是很困難的。
其實,在以弱擊強的情況下,諸葛亮已經打的不錯了。第一次北伐中,馬謖在街亭戰敗,但是諸葛亮也獲得了千余家人口。第二次北伐中,蜀軍斬殺了魏將王雙。第三次北伐中,蜀軍拿下了陰平、武都二郡。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率軍大敗魏軍,斬獲甚多,并射殺了名將張頜。從此司馬懿不敢與蜀軍正面作戰,只能被動防御。弱小的蜀國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已經是很不錯了。
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成功,并非他無能,而實在是條件所限、回天無力。如果諸葛亮能活到司馬懿父子篡權、魏國內亂不斷的時候,相信他是會取得更大的戰果的。
諸葛亮究竟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
感謝邀請, 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并非軍事才能的不足,而是諸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一場戰爭的勝利,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精通天。 其次,。
同樣從蜀地北伐,為什么劉邦成功而諸葛亮師出無功?
謝邀。首先是劉邦和項羽的兵力不相上下,所以可以殊死一搏,出奇制勝。 然而,劉備和曹魏實力懸殊過大,早在諸葛初出茅廬之時,水鏡先生,就曾放言:“諸葛得其。 自然。
韓信北伐一次就成功,為何諸葛亮五次都失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韓信和諸葛亮是完全不同的。 就戰略大形勢來說,韓信時代全國四分五裂,最強大的項羽并沒有親自在陜西駐扎,主力在中原轉戰,對付其他不服。
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國關中,魏國為何會先滅蜀國?
如果不是蜀國自己作,魏國本來沒打算先滅蜀的。 魏國對伐蜀一直非常謹慎 三國時期,魏國一言不合就大舉伐吳,但伐蜀一直非常謹慎。 曹丕組織過三道伐吳,又三次。
《三國演義》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位公認的軍事家,然而北伐屢屢失敗卻是導致蜀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諸葛亮最終也因積勞成疾,長嘆天命。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撇開小說《三國演義》不談,在真實的歷史中,姜維北伐真的大部分取得勝利了嗎?其實他沒有那么牛,他只是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好幾次重要戰役都是大敗虧輸 。 論。
姜維九伐中原和諸葛亮北伐的差距在哪里?
費祎遇刺,姜維大權獨攬后,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對姜維來說,這是責任心的體現,是繼承丞相諸葛亮收復中原的遺志。應該說,姜維的勇氣與決心是值得贊揚。 蔣。
三國時候曹魏、蜀漢都不停的南征和北伐,為什么東吳除奪取荊州卻一直都沒什么行動?
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都在不斷地南征北伐,唯獨難以見到東吳的軍事行動。這是為什么呢? 一:東吳與魏、蜀兩國的政策方向不同。魏國與蜀國主要地盤上的防御便捷程。
諸葛亮為什么沒實現興復漢室?
表面來看,諸葛亮未能興復漢室的原因是由于北伐的失敗,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原因的影響。 從蜀國內部來看: 后期君主昏庸無能,朝堂之內無有才能的大臣可用。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