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活習慣方面應做到:早晚洗臉、刷牙、清洗鼻腔、勤洗澡、勤換衣物、勤剪指甲、飯前便后要洗手、不隨地吐痰、用餐使用公筷等。飲食衛生應做到:生吃瓜果要洗凈、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挑食和偏食、飯后不馬上進行劇烈活動。運動鍛煉應做到:堅持每天早起鍛煉、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應至少運動一小時、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勤洗手應做到:飯前便后應洗手、吃東西前應洗手、勞動(干活)后應洗手、做游戲后應洗手、觸摸臟東西后應洗手、觸摸傳染病人的東西后應洗手、從公共場所回來后應洗手。

手是人體的“外交器官”,人們的一切“外事活動”,它都一馬當先,比如從事各種勞動、到垃圾、刷痰盂、洗腳、穿鞋、搽大便等,都要用手來完成。因此,手就容易粘染上許多病原體微生物。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一只沒有洗過的手,至少含有4萬~40萬個細菌。指甲縫里更是細菌藏身的好地方,一個指甲縫里可藏細菌38億之多。另外有人作過一個試驗,急性痢疾病人用5~8層衛生紙,痢疾桿菌還能滲透到手上,痢疾桿菌在手上可存活3天。流感病毒可在潮濕溫暖的手上存活7天。因此,手是很臟的。而且外出旅游、參觀學習、執行任務,手經常接觸一些物品,都會把手弄臟。特別是傳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實際身體內帶有病毒者,常常把致病微生物傳播到各種用品用具上,當健康人的手接觸后,致病微生物便來到你的手上。如果飯前便后不洗手,就可以把細菌帶入口中,吃到肚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菌從手來,病從口入”。所以要養成勤剪指甲,飯前、便后、勞動后洗手的習慣。

痰是呼吸道分泌出來的粘性液體,借咳嗽動作排出體外。吐痰人人皆會,但不一定都具備良好的吐痰方式。有些人不注意保持環境,有痰隨地吐,鼻涕甩一地,既影響衛生又有損個人形象。有些所謂“愛衛生”的人,將痰吐在地上,用腳上穿的鞋一抹,以為看不見痰跡就算干凈了,就不妨礙衛生和健康了。殊不知痰液中含有幾百萬個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等。特別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如肺結核、流感、流腦等病人痰液里的細菌和病毒更多,前期流行的“非典”更是如此。有人檢驗一口痰,發現含有幾十萬個細菌。在人們最討厭的肺結核病人的一口痰中,能找到幾百萬個結核桿菌。如果把談液吐在地上,當痰液干燥后,細菌便隨塵土飛揚到空氣中,健康人吸入這樣的塵埃,就有可能得呼吸道疾病。因此,人人都要養成不隨地吐痰的好習慣。有痰要吐在痰盂里,痰盂要每天定時刷洗。在沒有痰盂的地方,應把痰吐在廢紙上包起來,然后扔進紙簍或垃圾箱里,自覺作到不隨地吐痰,維護公共場所衛生。
以上就是個人衛生小常識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個人衛生小常識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衛生健康小常識?
每天積極主動做好室內外清潔工作,不放過任何衛生死角,不亂丟紙屑、果殼,不隨地吐痰,不向水池丟臟物,及時把垃圾倒入指定地點。這樣才能阻止細菌滋生,從源頭。
衛生小常識順口溜50字?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員密集處、平平安安每一天。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 疫區出入要登記,配合工作共防疫。 勤洗手,多通風,一。
衛生保健小常識幼兒園?
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不用臟手亂摸鼻子和眼睛。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房間的濕度。幼兒園應定期對空氣消毒,幼兒床單被褥勤洗勤曬。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