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三藩之亂,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1673年春,康熙皇帝決定撤藩,因此他召集各部閣臣討論撤藩之事。結果,在朝堂上,他撤藩的提議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最終,康熙帝力排眾議,堅持要撤銷三藩,因此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席卷半個中國,持續了八年之久,清王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其中險象環生,把清王朝驚出了一身的冷汗。直到戰爭勝利后,還有很多群臣認為這場戰爭非常冒險。其實也不怪群臣們反對和忌憚,看看三藩之亂時的各路反叛勢力,才知道清王朝贏得有多險?

首先,清王朝最大的對手毫無疑問是手握重兵的三大藩王。三藩割據一方,兵強馬壯,尤其是吳三桂,實力非常雄厚。當時吳三桂擁兵三十萬,全是身經百戰、訓練有素的精兵。雖然其他兩藩實力稍弱,但也不容小視,耿藩有20萬軍隊,尚藩也有10萬精銳。三藩加起來總兵力高達六十萬,其中可用兵力超過40萬。戰爭爆發后,三藩的總兵力一度激增到70多萬人,比清軍的總兵力還要多。三藩之亂爆發時,清軍的總兵力不過四十五萬,其中可抽調的兵力不過十五萬,可用兵力遠沒有三藩多。三藩之亂爆發后,清朝廷僅僅拼湊了7萬兵馬,可見清軍可用兵力有多匱乏。同時,清政府最為依仗的八旗軍隊戰斗力嚴重下降。這是清軍在戰爭初期被打得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

三藩叛亂后,除了三藩之外,還有多路其他勢力卷入其中。比如當時依附于吳三桂的貴州提督李本深、陜西提督王輔臣、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總兵吳之茂等等。他們不是吳三桂的部將就是依附于吳三桂,所以三藩之亂爆發后,這些兵馬迅速發動叛亂,叛亂席卷云南、貴州、廣西、四川、陜西、福建、廣東等多個省份。這些依附于吳三桂的勢力中,僅僅陜西的王輔臣就有兵馬數萬,叛亂勢力之強大可想而知。

此外,參與叛亂的還有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的布爾尼汗、青海土爾扈特部的默爾根臺吉。察哈爾的布爾尼曾趁后方清軍主力被抽調一空的時候,舉兵叛亂,把清王朝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如果不是孝莊皇太后出面,把京師滿洲蒙古八旗所有的家奴拼湊起來,或許北京就被布爾尼攻陷了。此外,臺灣的明鄭也趁火打劫,出動水師襲擾沿海,把清王朝搞得焦頭爛額。如此多的勢力參與叛亂,清王朝能贏可以說并不輕松。戰爭初期清王朝曾險象環生,長期處于被動。如果不是吳三桂打到長江就想罷兵,很可能一鼓作氣就打到北京城了,推翻清王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可以說,清王朝能擊敗三藩贏得非常驚險。
參考資料:《論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清朝通史》
以上就是三藩之亂清朝贏得到底有多險 看看各路反叛勢力就知道了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三藩之亂清朝贏得到底有多險 看看各路反叛勢力就知道了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三藩之亂給清朝造成了多大的危機呢?康熙又是怎樣平定叛亂的呢?
平定三藩之亂是康熙皇帝的一大政績,是他即位以后政治生涯中所遇到的關鍵大事之一,三藩之亂的平定是康熙開啟“康雍乾盛世”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清廷入關以后鞏固。
三藩之亂聲勢浩大,占領了大半個中國,為何最后會失敗?
清朝初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震驚天下,占據優勢的吳三桂為何最后會落得個失敗的結局呢?背后真實原因令人震撼。 吳三桂最開始是崇禎皇帝的猛將,鎮守最重。
三藩之亂清朝損失多少兵力?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八年的對峙中,消耗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兵力的對比,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但是從清史以及地方史。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馬?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只有三萬多人,后來鼎盛時期上各地響應的其他各路人馬,可能達到二十萬或者更多。不過其直屬兵力大約只有七八萬人,其他部隊并不怎么能指揮。
手握百萬雄兵的吳三桂,攻陷清朝半壁江山,為何最后卻一敗涂地?
無論哪朝哪代,所有成就大事者,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外加好的出奇的運氣。想知道吳三桂舉兵不成的原因,我們就必須要了解他這個人的經歷。 清兵入關前,吳三桂為。
三藩之亂為什么會爆發?
解釋三藩之亂何以爆發,必須要清楚三藩如何形成。 1、三藩的形成 在八旗入關之前,明末的三位大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繼率軍并攜帶大批紅衣大炮及武器工匠。
三藩是怎么平定的?
三番在吳三桂的率領下舉兵反叛康熙恩威并施繳扶并用最終平定了三藩之亂 三番在吳三桂的率領下舉兵反叛康熙恩威并施繳扶并用最終平定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中,為何耿精忠最先選擇投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世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殺掉云南巡撫朱國治,發布“討伐滿清檄文”,正式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就此爆發。四個月之后的康熙十三年。 明。
撤三藩結局?
真實意圖。 又批準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 平西王吳三桂也上疏朝廷,請求撤藩,對于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