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從熊渠開始,一代代強大了起來。熊渠之后八世為熊儀,熊儀的謚號是“若敖”。這是楚國君主第一次使用上了謚號,也就標明著和中原一樣,是有文化的人了。若敖的兒子是熊坎,謚號霄敖,大意是:天天玩通宵。霄敖的兒子是熊眴,謚號羒冒,大意是:高大的、出眾的、帶羊皮帽子的人。羒冒(又作蚡冒)去世后,他的兒子被他的弟弟熊通殺死了,自立為君。
短短幾年,楚王熊通就平定了江漢平原的西部,滅掉了權國(今湖北當陽),改設為權縣,不久,權縣反叛。熊通果斷平叛后,將權縣遷到了那處(今湖北荊門)。楚武王滅權,值得后人注重的不是伐權的用兵方略,而是滅權后的設治決策。中原的縣雖在西周就有,但縣在西周還只是泛指郊外的地區,不能構成一級行政區域。以縣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即自楚武王滅權國而置權縣始。直到當代,縣仍是中國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此后,楚國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后方,嚴加監管,對該國的故地則通常設縣,因俗以治。此后,熊通每滅一國,就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后方,原有的地盤,則被改組成楚國的一個縣。楚國快速膨脹了起來,連遠在中原的蔡國、鄭國也怕了他們。
網絡配圖
特別是對于知道自己即將被楚國討伐的隨侯,更是楚國的兵威嚇得誰不著急,于是立馬將情況上告給了周天子。而倒霉的周桓王在得到這個消息后,十分為難。最后周王室的一班成員,商量來,商量去,最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不能冊封他們為公侯。反正從他們那里得不到什么好處,他想稱公就稱公,想稱侯就稱侯,聽其自便。總于王室無所損益。咱們現在既然沒有力量制止他了,那就讓他自己冒名僭號去吧!只要他敢自稱“楚武公”,那就是他自找麻煩,必然會成為天下諸侯們的眾矢之的。所以,寧可聽其自稱,斷斷不可出自王命!
公元前704年,也就是熊通伐隨后的第二年,隨侯來對楚國說,周天子拒絕了提高楚君的名號。天天幻想著可以進中央,可以當楚武公的熊通,聞言頓時大怒,拍著桌子,叫著周桓王的名字,破口大罵了一氣,最后,熊通發出了一聲怒吼:“王不加我,我自尊耳!”自己給自己加官進爵,當什么侯呀,當什么公呀,老子要當就當王!于是,熊通當即把自己冊封為楚王!自稱“楚武王”。武這個謚號,也是他自己在生前就定好了的。
這一年,熊通加冕登基,僭號稱王,建立了全新的大楚王朝。然后,他在一個叫沈鹿(湖北鐘祥)的地方,學著周武王的樣子,勝利召開了第一屆楚朝諸侯大會盟。楚國影響力之內的一些小國諸侯們,都紛紛趕來拜見了這位新大王。
如巴國(重慶)、庸國(湖北竹山)、申國(河南南陽)、鄧國(湖北襄陽)、鄖國(湖北安陸)、羅國(湖北宜城),都來了,他們像覲見周王一樣的覲見了楚王。
這次會盟,只有黃國和隨國兩個國家缺席,沒有參加。
網絡配圖
黃國因為距離太遠,情有可原。而隨國就在附近,卻倔犟的拒絕參加這種大逆不道的會議,不承認熊通是王。于是,熊通派出兵團立即出擊,隨國被打的大敗,只好淪為了楚國的附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沈鹿會盟”。在這次會盟上,各路小諸侯們公開承認了楚王才是天下(南方長江流域)的共主。
熊通稱王,開了中國歷史上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成為第一個僭越的狂人。他得意洋洋的寫了一封信給周桓王說:“現在,寡人也和你一樣,是天下的大王了!但我仍然還是很樂意為你效勞。”周桓王看了這封信,默默地走到窗前,望著皎潔的月光,想到了文王、武王,腦海中滿滿地是那個周朝盛世。
從此之后,在鄭國、楚國等諸侯的頻頻打臉下,周天子真正成為諸侯霸主眼中的傀儡。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曾打著尊天子的旗號與楚國發生過摩擦。不過,地廣人更多的楚國不僅沒有受到打擊,反而在熊通死后一代比一代囂張。某種程度上,楚國已經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以上就是熊通稱王:中國歷史上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熊通稱王:中國歷史上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春秋戰國楚國有多少個王他們分別在位時間?
并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前597年,楚國在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晉國此后對諸侯的控制力漸弱,于是楚莊王采取聯。
古代都有哪些“神回復”?
我覺得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神回復,是楚國君所說的那句“我蠻夷”。但大家知道嗎?這句話楚國并不是只說了一次,而是兩位國君在不同的時代說了兩次。 (周夷王) 第。
屈原跳江時的心理會是怎樣的呢?你有何看法?
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想自殺,那是對自己的無奈,對旁邊人的失望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公有著怎樣大的憤慨,看透了人性的狡詐、愚蠢、自私、無能等等陰暗的一面,以及。
為什么楚國國君感覺一直叫王,其他六國國君一直叫公?
周武王姬發在滅亡了商紂王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隨后大封天下諸侯以建國,分封制成為周朝的基本國策,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國的國君有五種爵位,分別。 說。
屈姓家族起源于我國那個地方?
屈,讀音作Qū,古音讀作Qué,亦可讀作Jué,屈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約七十六萬三千余,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