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春秋戰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原和蠻夷這兩個詞,不能只看字面意思,還要從廣義和狹義去理解。
“中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如《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如《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要理解這個詞,先要說一下《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的雅,是周人自己做的雅樂。明白了這一點,再結合詩經里的字句,我們就可以這么理解:‘中原’一詞,最早是周人對自己所在地進行歌頌贊美而“發明”的一種稱呼,是自稱,如同后面的“中國”概念,是“天下之中的國”。
在古代狹義上的中原地區僅僅是指今天的河南省,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而廣義上的中原則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域。
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自古也有古九州(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之稱。
中原地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常言道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搶的是中原,更是這萬里江山。自有文明以來,中原地區的安陽、洛陽、開封、鄭州都曾先后被作為都城存在。
自商周以來,圍繞其都城也形成了中原文化區,而楚國一直游離在中原文化區之外,不循禮法被視為蠻夷。
楚國的祖先也曾是中原文明的一支,因被政敵驅逐,南遷至楚地。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楚國發展出了屬于自己的楚文化。

周朝建立后,周禮作為一套完備的禮法制度問世,同時也是一整套的文化體系。在周天子以及世人眼中,遵循禮法便是自己人,不遵循禮法就是蠻夷。
至于為什么說楚國被稱為蠻夷原因有三:
一、楚國“無禮”、“無信”和“貪”的國際輿論。
二、由于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差異,各國對楚國形成的誤解與隔膜,擴大了楚國的負面輿論,使諸過對楚國“鄙懼”的心態蔓延。
三、在歷史的長河中,文明反復被“野蠻”打敗而得到推進,文明國家對這一必然的歷史規律產生的無意識的集體憂懼。
春秋時期,周天子對天下的掌控力達到了最低,楚國也開始一而再的挑戰周禮的地位,因此很多人稱呼楚國為蠻夷。
但是到了戰國時,各諸侯國紛紛進入了爭霸天下的戰爭中,已經沒人去管是不是和周禮相悖。而此時的楚文化也與中原文化相融,人們也不再稱呼楚國為蠻夷。
楚國之所以為蠻夷實際上是一個文化與禮制的爭斗,與后來的“入則華夏,出則夷狄”是同一個道理,當中華文化將四周同化之后,夷狄也就不存在了。
以上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有哪些地方?蠻夷又是什么?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有哪些地方?蠻夷又是什么?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文明、強盛,可為什么還被中原諸國稱為“蠻夷”?
秦楚都是周的封國,在擴張過程中,吞并廣闊的蠻夷區,自然蠻夷色彩較為濃厚。 先說說楚國。 在商周時期,荊楚之地屬于華夏文明之邊緣地帶,整個文明程度比較低,。 一。
蠻夷以外的地區是什么?
蠻夷以外的地區就是蠻夷之地 蠻夷之地泛指華夏以外的地區,這個稱呼主要包含了東夷、北狄、西戎和南蠻,簡稱為蠻夷或者四夷,多為自然條件較差的游牧畜獵民族,。
徐州古代是蠻夷還是中原?
這個問題相對來說還比較復雜。首先,徐州作為行政區劃的概念而言,在帝禹時期即是九州之一,彼時徐州的地域范圍雖然也在東,但與當今并不等同,且彼時并無華夷區。
中原平原是哪里?
狹義上的中原指的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區,這是就地理位置上來區分;但廣義上的中原則是以文化特征來區分,因此以華夏族或漢族這一民族形成的文化圈所建立起來的政治。
中原是什么時代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國家一直受到中原國家的輕視,這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楚國。 中原國家的人都稱楚國為“蠻夷之國”。楚國國君也常常因為這個,和周王室,和中。
中原人怎么稱呼不同方向的蠻夷?
在古代中國,中原人通常用不同的稱呼來稱呼不同方向的蠻夷。以下是一些例子: 北方的蠻夷被稱為狄,如狄人、狄戎等。 西方的蠻夷被稱為戎,如戎狄、戎馬等。 東。
戰國時代,巴蜀在干什么?
在戰國時代,巴蜀由于地處華夏文明圈的邊緣地帶,因而其政治影響力遠遠不及戰國七雄。下面,我就來說說巴蜀的一些情況。 第一,巴蜀是西南重要的兩國 巴國與蜀國。
廣東省在戰國時期是什么國?
廣東潮州戰國時已經是楚地,秦在嶺西五華置“定揭”戍,說明嶺東唯一城邑潮州城已經屬楚,因為揭氏就是楚國的羋姓分支,是楚王的華蓋官。 楚國人編撰的《山海經。
東胡蠻夷是哪的人?
東胡蠻夷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區,屬于東北少數民族之一。他們的起源和歷史非常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