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的古代時期,從秦漢到明清,可以說這是一個皇權不斷得到加強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大臣權力不斷被矮化的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清朝時期,見皇帝時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秦漢時期,大臣與皇帝討論國事時,還能平起平坐;到了兩宋,大臣屁股下的椅子就被抽走了,不得不站了起來;明朝時,大臣見了皇帝下跪行禮,隨后站立著奏事;到了清朝,大臣見了皇帝,就只有一直跪著的份了。
清朝晚期,內憂外患不斷,皇權已經日漸式微,可下跪的禮儀絲毫沒有減弱。位高權重者,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見了皇帝都得嚴格遵循下跪的禮儀。充其量,會在下跪的地方預設一塊較厚的白氈墊,表示朝廷優待重臣的意思。
連外國人到了中國,也得一律下跪。
1793年,英國外交官馬戛爾尼奉命率領一支使團來到中國,為乾隆皇帝祝壽。清朝堅持要馬戛爾尼在覲見乾隆皇帝時下跪,馬戛爾尼堅持只行鞠躬之禮——就像他在覲見英國女王時一樣。雖然最終乾隆皇帝特別恩準,允許馬戛爾尼使團一行單膝下跪行禮,不必叩頭,可雙方最終不歡而散。馬戛爾尼使團空手而歸。
那么,清朝時期有沒有人見皇帝,可以不用下跪?當然有的,只是這種人數量屈指可數。
比如,順治時期的攝政王多爾袞。
當年,皇太極死得早,繼承人順治皇帝年幼,多爾袞與濟爾哈朗成為顧命大臣,輔佐順治皇帝。多爾袞為清朝定都北京和統一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權勢也得到了擴充。其具體表現之一就是:見了皇帝不用下跪。
1647年,多爾袞得到了免予向順治皇帝跪拜的特權,而且是永久性的,“以后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
再比如,同治時期的議政王恭親王奕訢。
1861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扳倒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慈禧太后為了獲得恭親王對“垂簾聽政”的支持,授予他議政王的稱號。
那時候,是恭親王一生權力最重的時候。一方面,他擁有議政王頭銜;另一方面,又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內閣總理衙門王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總攬清朝內政外交。不過,恭親王哪怕權力再重,被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召見時,也得下跪請安。
奏事時,恭親王要不要下跪呢?
這得分情況。如果恭親王是以議政王的身份,覲見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那么,就可以站立著奏事;如果恭親王是以其它身份覲見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那么就依然得下跪奏事。
及至后來,恭親王被永久性地免除了議政王身份后,他就再沒有了站立著奏事的權力。
有時候,皇帝會特別恩準一些長輩免予下跪。咸豐皇帝在世時,惠親王綿愉是咸豐皇帝的胞叔,奉過特旨,平日宴見,免行叩拜禮。所以見了咸豐皇帝后,不需要下跪,只垂手而立,說一聲“綿愉給皇帝請安”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清朝時期,見皇帝時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清朝時期,見皇帝時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清朝時期,哪些人見皇帝時可以不用下跪?
皇太后不會給皇帝下跪,而是皇帝給皇太后行禮。中國封建時代以孝道治天下,皇帝是天下之君,在皇太后面前卻是兒子。皇太后與皇上的關系有幾種: 1、是皇上的。
馬戛爾尼會見乾隆皇帝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國的歷史是否改寫?
清朝要求馬戛爾尼雙腿下跪,馬戛爾尼不干,乾隆皇帝比較大度,最后雙方妥協,馬戛爾尼單腿下跪。 如果馬戛爾尼雙腿下跪了,清朝只是在禮儀上取得了勝利,認為。
歷史上,光緒皇帝的父母見到光緒皇帝是否需要下跪?
也就是說,在滿清那個時代,對于皇上而言,除了皇太后,或者是太上皇不用給下跪,其他人見了,都得下跪。當。
清朝如何解決洋人不肯向皇帝下跪的難題?
清朝時期,從乾隆開始便多次針對這個問題,同西方國家的使者們產生矛盾。很多人都知道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晚年還自詡為“十全老人”。
清朝的太子和叔輩的親王,誰應該向誰行禮?需要下跪嗎?
無論輩分,諸王貝勒要向清朝太子行兩跪六叩禮。 清朝自康熙帝立愛新覺羅胤礽為太子之后,再沒有正式當朝冊。
康熙見孝莊要下跪嗎?
康熙見孝莊太皇太后是不需要下跪的,之需要微微低頭示意,因為那個時代的人最講究的是身份高低,康熙是皇帝,是最高階級的統領者,在皇家也是講究先君臣,后。
順治為什么認了一個德國洋人當爺爺?康熙稱帝為什么是這個洋人。
之后順治帝與湯若望保持了很好的關系,湯若望見順治帝不用下跪,而且在他生病了,順治帝還打破尊卑上下的慣例,親自去他住所探望。
李慕白為什么見到皇帝不用下跪?
李慕白在見到皇帝時,不用下跪,是因為他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超然。當他把目光投向面前的皇帝時,卻只是平靜的站立著,完全沒有屈膝的意思,這是因為他對于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