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第一句用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了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第二句則將“秋風”和“馬蹄聲”引入詩中,將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詩的三、四句是從河和山方面進行描寫,表達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
《潼關》
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賞析
詩的首句描寫出了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詩的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
詩的三、四句從河和山兩個方面來寫,將寫景和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整首詩中詩人將自己的精神投入到了高山和大河之上,仿佛已經與高山、大河融為一體了,表現出了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
以上就是潼關的賞析 譚嗣同潼關的賞析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潼關的賞析 譚嗣同潼關的賞析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潼關譚嗣同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兩句賞析?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 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約束; 潼關以西,山山相連,峰巒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寫河、山雄偉的氣勢,寄托了作者遠大的。
潼關寓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潼關》運用了擬人、互文、對偶等修辭手法,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北方山水的壯闊,極言潼關內有高山。。
潼關古詩譯文?
《潼關 》 清 ·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 《潼關 》 清 ·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
潼關描述豪邁情懷的詩句?
詩句是: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全文如下: 《潼關》 作者: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詩句是:河流大。
古詩《潼關》全文是什么?
1.《潼關》 作者:譚嗣同 朝代:清代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2.《潼關》 年代: 宋 作者: 汪元量 蔽日烏云撥。 1。
潼關古詩注音全文?
潼關(譚嗣同)拼音版注音: 潼 tóng 關 guān (清qīng) 譚 tán 嗣 sì 同 tóng 終 zhōng 古 gǔ 高 gāo 云 yún 簇 cù 此 cǐ。 潼關(譚嗣同)拼音版注。
潼關古詩潼關哪個河?
潼關古詩潼關是指黃河。 《潼關》是清末詩人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
《潼關》后兩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對偶 潼關 作者: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解不平。 對偶 潼關 作者: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
潼關古詩怎么快速背誦?
劃分節奏,背誦最快。 《潼關》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詩意: 從古至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