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稍微有點文化的老人,特別像那些民辦老師,老了沒事做,就開始續族譜。

同父同母兄弟叫嫡親兄弟,同父異母兄弟叫隔山兄弟,同爺爺異父親兄弟叫叔伯兄弟,同太爺異爺爺兄弟叫堂兄弟,同祖上異太爺兄弟叫族兄弟。這就是以血緣親疏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稱呼上我老家是這樣的,意義全國都一樣。叔伯兄弟肯定比堂兄弟更親一些。如果兩個人友好親熱,那是感情上的事,情不過于親,親不過于嫡。
當然不一樣啦!叔伯兄弟是指你父親的同胞兄弟生的孩子與你的關系。同屬于一個爺爺的孫子。而堂兄弟則是你父親的叔伯兄弟生的孩子與你的關系。他們的爺爺是你爺爺的兄弟。由此可知,正常情況下還是叔伯兄弟與你親近哦。

同父同母是兄弟,同父異母是親兄弟,同母異父是同胞兄弟,不同父不同母是結義兄弟,三代同堂是堂兄弟也是嫡親叔伯兄弟,四代同堂是遠堂兄弟也是叔伯兄弟,五代出服是從兄弟也稱族兄弟,以后只要同姓都稱同姓兄弟,五百年前是一家!
叔伯兄弟和堂兄弟是可以劃等號的,比喻你爺爺兒子的兒子,三代人同堂,是堂兄弟。再比喻你爸爸兄弟的兒子,就是叔伯兄弟。如果家里有四代人或五代人,只要都是一個爺爺的兒孫,爺爺還在同輩孫子都是堂兄,區分為遠堂或者是只是四代堂兄弟和五代堂兄弟。爸爸兄弟的兒子是叔伯兄弟,也稱親叔伯兄弟,因為叔伯是爸爸親兄弟。再往下一輩就是叔伯兄弟了,也稱疏白兄弟,五代出服后統稱族兄弟!
這么說吧!堂兄弟就是你們共同的那個爺爺爺奶奶還在世,不管十代人還是八代人都是堂兄弟,因為都有機會歡聚一堂,用我們農村話講一個整雞蛋還沒破。所謂堂兄弟是從祖孫三代開始的,太爺爺爺爸爸子侄孫子重孫都是同堂,就算沒有太爺和爺爺也是同堂,只不過自己爸爸是爺爺了!
個人認為:一,同父母的稱胞兄弟;二,僅共祖父及其以上的稱堂兄弟;三,僅共曾祖父及其以上的稱從堂兄弟;四,僅共高祖父及其以上的稱再從堂兄弟;五,同父異母的稱親兄弟;六,同母異父的稱前兄后弟。至于叔伯兄弟是口語稱呼,從與堂意思相同。古人定義的只有一個字,兩個字以上是口語化。嫡親兄弟,叔伯兄弟,隔山兄弟等都是口語稱呼。
堂兄弟和叔伯兄弟不一樣,兄弟中一母所生為同胞兄弟,同父異母為同父親兄弟,叔叔伯父兒子為叔伯兄弟,叔伯兄弟同一個爺爺,遠一房叔伯兒子為堂兄弟,堂兄弟指同一個太爺爺間兄弟。
按照我們的叫法,堂兄弟就是叔伯兄弟,只是為了區別對待,在叔伯兄弟上又加了一個“親”字,例如親叔伯兄弟就是堂兄弟,親叔伯兄弟屬同一個阿公(祖父)的,再隔一代是同一曾祖父的也可以叫叔伯兄弟,準確的叫法是堂叔伯兄弟,在人前也稱叔伯兄弟是顯得比較親的意思,畢竟也是同一個太公(曾祖父)的親人。
親叔伯兄弟和堂叔伯兄弟辦起事來有區別,下面來說說區別,前段時間堂姐的孩子結婚,本地風俗外甥娶親,親娘舅在酒席上坐大位(首席),她只有一個親兄長,卻借口不參加外甥婚禮,(原因他和妺夫借錢曾經有過糾結不快),只有嫂子和親侄兒參加婚禮宴席,這樣一來由我這個堂娘舅頂上了首席,因為規矩是娘舅坐首席,親的不來就由堂的娘舅坐,這就說明堂兄弟的份量。
再說一個例子,還是堂兄家的事情,二堂兄幾年前去世,大堂兄和他是親兄弟,因為兩兄弟分家時產生了不愉快,大堂兄借口身體不好拒絕參加弟弟的后事,他侄兒再三懇求也不答應,結果堂侄轉而找我商量,提出由我來主持堂兄的后事安排。
就此事我請教了家族中長輩,他們都說可以的,親兄弟既然不參加,可以由堂兄弟出面主持這事,畢竟是同一個阿公(祖父)的堂兄弟。
以上例子說明親叔伯兄弟也就是堂兄弟,和疏一點的叔伯兄弟的不一樣,堂兄弟的親情和份量還是比較重要吧。
堂兄弟和叔伯兄弟是不一樣的。在農村同姓氏家族論一家人一般按照出沒出五服來講,一般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但是是一個家族的。紅白事沒出五服的家族一般都會聚在一起商量事情,體現出一家人團結在一起辦事。堂兄弟和叔伯兄弟也是沒有出五服的,只不過他們的關系不一樣,堂兄弟算是在三服上,叔伯兄弟是在二服上,也就是說叔伯兄弟的關系更近一層。

堂兄稍遠一點,叔伯近一點,堂兄的爺爺之間是親哥倆,叔伯的父親之間是親哥們
同一個爺爺,雙方父親是親哥倆的是叔伯兄弟,同一個太爺,雙方爺爺是親哥倆的,是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