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兵器戈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冷兵器時代,刀和劍,是世界各地通用的兵器。
但是,在先秦時代的中國,卻被一種叫做戈的兵器,主宰了戰場。
戈,是古代中國獨有的一種兵器,但后來它為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原來不是它本身出了什么問題,而是人心發生了改變!
它又是被什么兵器取代了呢?

1.“戈的由來”
從“戰”、“戮”、“伐”這些與戰爭有關的漢字,我們可以看出戈在當時的地位。
“干戈”一詞,也指的是士兵一手持戈,一手拿盾。
那么戈,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戈可能是由鐮刀或斧頭,變形而來。
前面的金屬部分很像是一個“T”字,有兩個分叉。
有鋒刃的一頭被稱之為“援”,沒鋒刃的那頭叫做“內”。
“內”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只用來平衡重量。

2.“戈的優勢”
戈這種兵器的優勢,要配合古代的戰車才能發揮出來。
先秦時期的戰車數量少,但都是由經過嚴格訓練的貴族武士來擔當。
在當時的威力,還是很大的。

前面是一排猛沖的馬,敵方當然不能從正面攻擊。
而戈,就是為了側面迎敵,而設計的武器。
配合長長的桿子,戈能發揮“橫掃一片”的威力。
能砍、能推、能啄……手持短兵器的地面士兵,很難傷到他們。

在疾馳的馬車上,熟練揮舞戈,橫掃敵人,確實威力巨大。
可后來的問題,也恰恰出現在這個“橫掃”上面!

3.“戈的衰落”
周禮,大家應該都聽說過。
說的是,先秦時期的人們都非常注重禮儀。打仗也不例外!

敵我雙方雖然互相不爽,但也不能壞了規矩。
于是大家先商定好日期,選好戰場。
然后各自回去祭祀一番,到了時間,開打!
選擇的戰場地點,一般也是十分開闊的地帶,這樣有利于發揮戰車的優勢。

可后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用古代文人的話說,叫做“禮樂崩壞”!
“你戰車多,我干嘛要跟你在開闊地帶,硬碰硬!”
于是,這時的戰場開始變得不怎么光明正大了。

將領們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奇計百出,而且特別喜歡打埋伏。
他們專挑那種地勢崎嶇、狹窄的地方,伏擊敵方。
這樣,戈的“橫掃”威力就發揮不出來了。
空有一堆揮、掃、啄、推的技能,還沒有簡單的直刺,收效更大!
于是戈,就被后面加上直刺功能的“戟”給取代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戟”也競爭不過更簡單、更有效的長矛,
兩邊的凸起,也被完全拿掉了……

由此可見,戈退出歷史舞臺,不是它本身出了什么問題。
而是人們的心思,發生了改變。
但在一堆復雜、詭詐的心思推動下,冷兵器的樣式,卻演變得越來越簡單。
這個規律,似乎還蠻有趣的呢!
以上就是古代戈作為中國獨有的兵器 最后是什么退出歷史舞臺的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古代戈作為中國獨有的兵器 最后是什么退出歷史舞臺的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戈這么有漂亮的武器為什么會退出歷史舞臺?
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冷兵器,先秦時代戈曾經是最主要的作戰武器,從“金戈鐵馬”這個詞中我們就能看出戈的重要地位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秦漢時期戈的逐漸消失,。
為什么秦漢以后軍人不再使用先秦時代的戈作兵器了?
戈,是一種兵器,它是由青銅或者鐵精制而成。 戈除了一個長長的把柄(1米到1.8米),前端的主體還分前后兩個部分。 前面的部分較長(約30厘米左右)叫援,是橫著。 1974。
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戈,為什么秦以后就消失了?
從原始社會到現在,武器在不斷升級。從石頭到長矛,到弓弩,到火器時代,到現在飛機、坦克、導彈。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就越發達。 前秦時期,比較大規模戰爭,。
為什么會出現「戈」這種結構不易制造、攻擊效用低的「啄擊」武器?
武器的發展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會遵循效率問題,在武器發展成后世那些簡單實用模樣之前,歷史是允許出現一些顯得“不那么科學”的武器的。 說直白點,存在即合理不。
為什么矛和戈這類的武器,感覺在北魏之后就漸漸消失了?
但真正意義上的長矛長度一般為5~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少量部隊裝備盾牌).進攻時為方陣,前排士兵長矛向進攻方向持平,第2排士兵將長矛于前排士兵相隔間隙處向前。
戈起源于什么時候?
戈! 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長柄冷兵器。起源于石器時代,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戈與干常常連用,所以又稱干戈。后來"動干戈"就成了一切軍事行動的代名詞。
戈是古代的什么兵器?
戈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的木柄曲頭兵器。其構造一般為平頭,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可橫擊,又可用于勾殺。
倒戈的戈是啥?
倒戈的戈是指古代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 倒戈的戈是指古代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
戟與戈的區別是什么?
戈和戟都是長兵器,戈是平頭的,刀刃向下,“廠”字型或“T”字型,攻擊方式可以橫擊,又可用于勾殺,但是不能刺,適用于步兵對付騎兵,用于勾人下馬或勾馬腳。。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