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長子繼承制,是我國歷史上實行了長達2000年的繼承制度,也是被現代人詬病最多的封建糟粕之一。
既然那么多兒子,為何不選擇一個賢明的繼承人,非要依靠年齒來確立繼承人,這不是傻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答案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正好相反。
嫡長子養成記
嫡長子繼承制是周王朝的新發明,在這之前的商王朝和夏王朝都是兄終弟及制或者沒有穩定的繼承制。
那么,為什么周王朝發明了嫡長子繼承制呢?因為這是家天下形成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
換言之,家天下到了一定程度,才形成了周王室的絕對統治權;而周王室為了保證和延續,乃至擴大自己家族的統治特權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那么,為什么是嫡長而不是立賢呢,一個賢明的后代不是更能保證家族權力的延續嗎?
首先,在當時,人們的普遍壽命并沒有現在這么長,大約只有不到50歲。而一般在父親死去之前,兒子們大多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父母也不知道這個孩子賢不賢。
其次,并不是說父系社會就是當爹的掌控一切,一般正妻的母族,也就是外戚,同樣擁有很大的政治地位和權力,立她的兒子做繼承人,也能保證幼嫩的繼承人能在母族權力的幫助下,迅速穩定局面,而如果不是正妻的兒子,那么難保他們不會鬧事。
人都是自私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周王室的領導人周武王姬發和周公旦意識到,嫡長子繼承制,才是相對最能保證周王室權力穩定和延續的。
因此就在王朝的制度《周禮》中做了詳細的規定,將嫡長子繼承形成制度要求后代周王必須遵守,如不遵守那就等于犯法。
于是,經過周王室數百年胡蘿卜+大棒的推廣,嫡長子繼承制在周時被基本確立。
在這套制度中,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嫡長孫是第二順位繼承人,接下來依次是嫡子、庶子、嫡孫、庶孫。
母憑子貴
一個長期的制度,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而是要經過反復的較量,嫡長子繼承制也是一樣。
到了秦漢時期,另一條制度漸漸模糊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視線,那就是母憑子貴。
雖然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有區別。
嫡長子繼承制一般是先有正妻,再有嫡子,然后才是嫡長子;而母憑子貴則是相反,這孩子賢明,我想讓他成為嫡子,所以才把他母親立為正妻。
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制是有外戚因素考慮在內的,而母憑子貴卻沒有了外戚因素,取而代之的兒子賢明的一方面。
比如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三代漢帝都是以這個方式上位的。

所以,古人并不像你們想的那么傻,而是這也算是嫡長子繼承制的一個優化調整,但前提是皇權能夠掌控一切,而且這套制度還往往要借用大臣的權力扶持。
那么,一旦皇權并不穩固,或者權臣有想法,那么這個制度就容易出事。
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因為河北軍事集團力量強大,他不得不讓后娶的郭圣通母子當了19年皇后和太子,直到自己完全掌控權力才復立心愛的陰麗華和劉強。
但即使如此,嫡長子繼承制也仍舊居于主導地位,沒人敢于動搖。
這是因為隨著皇權的穩固,外戚的威脅已經不那么大了,而權臣成了皇權博弈的另一對象,而對于權臣們來說,如果沒有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可量化的標準,那絕對是要出大事的。
可量化標準
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駕崩,嫡長子劉義符即位,是為宋少帝。
由于劉裕發跡較晚,因此結婚生子也就很晚,劉裕去世時已經60歲,但劉義符才17歲,加之戎馬倥傯疏于教育,劉義符的政治能力十分堪憂。
于是,劉義符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不滿的權臣們擼下來了,另換了劉義隆做皇帝,這便是宋文帝。
而功臣們將劉義符擼下來的理由就是,劉義隆更加賢明。
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所以皇帝們為了保證自己死后,兒子們不被權臣左右,幾乎不敢再公開提賢明這回事,一口咬定嫡長子繼承制。
至少嫡長子是一個可量化和公開的標準,正妻的兒子,按照年齡排序,誰也欺騙不了誰,大家都知道。
但賢明卻不是,大兒子文武粗通,但很善于團結別人;二兒子寫的一手錦繡文章,但不通武事;三兒子善于帶兵打仗,但讀書寫字樣樣不行。
你說,哪個兒子更加賢明?
近臣們肯定會說大兒子更加賢明,而文官們肯定說二兒子更加優秀,而武將們卻必然中意于三兒子。
而他們的判斷標準真的是賢明嗎?并不是,而是可以和他們尿到一壺里去,當政以后他們自己可以得到重用。
那么,如果以賢明,皇帝立哪個兒子都不對。
而如果是立賢明的話,老皇帝死后,其余兩方完全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帝立的繼承人拉下馬,而擁戴自己人中意的那個皇子上位。
理由都是現成的,因為我們選擇的這個人更加賢明。
所以,賢明看似合理,卻堪不透人性的自私。如果真是立賢明代替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話,那么我們的歷史上,那些家天下的王朝傳承不會超過3代人,就會因為內亂而崩塌。
但嫡長子卻不一樣,管他賢不賢,至少人家是合理合法的,你沒理由拉他下馬。
賢明的繼承人更重要,還是王朝穩定更重要?為了家族權力的延續,皇帝們無奈的選擇了后者。
而老皇帝在配以精致的教育、合理的輔政陣容,足以保證3代人之中,總有1代繼承人是優秀的。而這,足以保證帝國的正常傳承。
子彧說
因此,到了唐代以后,嫡長子繼承制基本上已經根深蒂固,不止皇帝一般會遵守,那些讀著圣賢書上位的大臣們,也會不自覺地擁護嫡長子繼承制,而對其他的繼承制保持強烈的抵制心態。
因為這個制度是儒家體系的一部分,而儒家是國家的唯一政治信仰。
這就好比,你從小就被教育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那么長大以后,你就會覺得隨地扔垃圾這種行為非常可恥。
明朝的皇帝們,特別是萬歷皇帝就深受其害,大臣們管你三七二十一,反正皇后的大兒子就是你的太子,賢不賢的我可不管。
直到清代發明了秘密立儲法,才取代了運行了2000多年的嫡長子繼承制。
而秘密立儲法能夠取代嫡長子繼承制,是因為清朝皇帝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可以兼顧賢明和穩定兩個方面。
但是,家天下王朝本身都腐朽不堪了,嫡長子繼承制還是秘密立儲法,又有什么關系呢?
以上就是皇帝不立賢而要立長?揭秘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因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皇帝不立賢而要立長?揭秘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因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由宋朝皇位繼承制度,淺談一下,宋朝為何不確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的制度?
謝邀。 題主大謬。要是了解宋朝皇位繼承制度的話,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封建王朝不會有一個朝代說自己的王朝不遵循立嫡立長的繼承制的,當然,元清除外。 宋朝。
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選擇接班人是立長不立幼,而不是立賢不立長?
為什么中國古代的皇帝選擇接班人是立長不立幼?實際上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所謂立長不立幼,僅僅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例如漢高祖劉邦,他所立的皇太子就是次子劉盈而。
古人推崇立嫡立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要想弄清楚古人為何一直長期堅持立嫡立長的問題,就必須要大致了解一下這種現象產生并得以貫徹執行數千年的歷史根源,即封建社會的禮教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封。
為什么清朝不重視嫡長子繼承制?
而是一直在嘗試和改變的過程中,最后形成了一條自己獨特的繼承制度。 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其實清朝的皇位繼承人制度,很長一段時間屬于是。 而咸豐只有慈禧。
古代中國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什么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中國古代的繼承制度一直是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的嫡長子就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同時也是所有兒子最年長的,才叫嫡長子,嫡長子在所有兒子中的繼承順序上排在第一。
清朝為何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
不僅僅是清朝,封建王朝除了明朝比較好的遵循了嫡長子繼承制之外,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少之又少。清朝歷代皇帝中,只有道光帝旻寧一人而已。 清朝是滿洲所建。
古代中國的傳統一直是立長不立賢,可為什么有些朝代會出現兄終弟繼的情況,這合法么?
當然合法。 父死子繼是嫡長子繼承制的老傳統了, 但是因為古代落后的醫療水平,難免出現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 那這個時候就需要兄終弟及了。 這也很正常,畢竟說。
嫡長子是正妻的第一個孩子,還是既是長子又是正妻之子?
嫡長子,古代時候嫡庶很分明,是一個家的下任大家長或繼承人。既是正妻的孩子,不過不可能是正妻第一個孩子,如果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那就是嫡長女了,下來在生。 再。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何看待清朝除道光帝之外皇帝繼承的作法?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中國傳統的繼承人選擇方式,簡稱嫡長子繼承制。不只是皇家,普通百姓也是以此為標準來選擇家族繼承人的。嫡長子繼承制體現了封建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