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曾國藩,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1861年九月,湘軍攻下太平天國重鎮安慶,太平天國唯二的生力軍陳玉成部也隨之土崩瓦解,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了曾國藩這邊。
安慶陷落,太平軍的最終命運已經被決定,湘軍的聲望達到了新的高點。
這時,距離咸豐皇帝駕崩僅僅2個月。剛剛過去的“辛酉之變”仍讓許多朝廷大員心有余悸。
所謂的“辛酉之變”,就是在咸豐皇帝靈柩啟程返京期間,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等,將咸豐皇帝留下的肅順等8位輔政大臣一并拿下,隨之又將他們處死或貶謫。隨即,由慈安、慈禧兩宮聽政,咸豐帝生前的輔政遺命宣告廢止。
太平天國覆滅已成定局,而清廷內部又風起云涌。在一些智者眼中,這正是改朝換代之機。
湖北巡撫胡林翼,首先到武昌找到了曾國藩。胡林翼與曾國藩同為中興名臣之一,與曾的關系尤為密切。在恭賀曾國藩取得安慶后,胡林翼拿出一副對聯,并說這是左宗棠在景德鎮浮梁神鼎山所作: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據說曾國藩看過此聯,面色凝重,一語不發。原來,這下聯的“問鼎”2字,正是暗示曾國藩起事奪取天下。
沉思良久后,曾國藩將“似”字改為了“未”字,以示自己絕無野心。
事后,據說湘軍大將彭玉麟以及湖南名士王闿運,也先后向曾國藩勸進,但都被其拒絕。
2年多以后,湘軍終于攻陷天京,成就不世之功。
太平天國雖然覆滅,但遺留問題仍然不少,許多矛頭也指向了湘軍:比如,“幼天王”洪天貴福不知去向,朝廷要追查抓捕不力人員;湘軍入天京時,將這里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朝廷因此勒令湘軍將繳獲的財物上繳國庫。
此時,隨著太平天國覆滅,湘軍已經取而代之,成為了清廷的第一大威脅。而朝廷也早有動作,已經派各處綠營、八旗軍沿江布防,防止湘軍進一步跨江北上。
據傳說,當時湘軍內部的高級將領們已經嗅到了朝廷有“狡兔死、走狗烹”之意,于是群情激奮,加緊了“勸進”的步伐,要求曾國藩效仿宋太祖趙匡胤,先下手為強,率領30萬湘軍北上奪取天下。
而曾國藩面對諸將的勸進,只揮筆寫下了兩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這上一句,出自蘇東坡的詩句,而下一句,引用了王安石的詩篇。那么,曾國藩借古人的這兩句話作答,究竟是何意思呢?
簡而言之:江山似錦,繁花無數,但他曾國藩沒有興趣!
曾國藩手握30萬大軍,攜攻克天京之威,為何不自立為王呢?
一、曾國藩看透了人性
盛極必衰,這是萬事萬物的基本發展規律。
湘軍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奮戰,愈挫愈勇,完成了自身素質的蛻變,終于在1864年攻陷了天京。
但繁華過后,就是衰落。此時的湘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攻打天京的主帥曾國荃,放任湘軍肆意擄掠燒殺,所得錢財不計其數。
這支湘軍,用這樣一種方式來了一場“畢業狂歡”。然而這也意味著,他們馬上就要各奔東西,回家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
無論是湘軍也好,太平軍也罷,除了少數上層領導人物以外,其他人幾乎都沒有什么信仰可言。如果是機緣巧合,他們或許還會到對方陣營中討生活,比如從太平軍轉投湘軍的悍將程學啟。
所以,在戰爭結束后,大多數人離開了原來那個腥風血雨的環境,更多的是想如何過上和平安穩的小日子。對于底層軍士、將官來講,他們加入戰爭,本來就是被迫的。他們打仗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活著。一旦有機會帶著金銀珠寶逃離這種生活,那是再好不過。
曾國藩洞察了人性,他知道麾下30萬湘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也不會真心擁護他自立為王,將戰爭繼續。
二、曾國藩了解自己
人生在世,最難的是認識自己,給自己一個清楚和適當的地位。而曾國藩在這方面,做得相當成功。
他一生以圣賢為師,又想做一番圣賢事業。他雖然擁兵數十萬,但卻不想做豪杰,而想做圣人。
在長期的讀書和治軍過程中,曾國藩始終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思想來鍛造自己的靈魂。
他之所以要操練湘軍打擊洪秀全,既是對朝廷盡忠,更是為了捍衛孔孟之道。
曾國藩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一生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條,和“匡時濟世”的高尚情懷。他的這種所作所為,也使得他本人極富感召力和向心力。
可想而知,如果曾國藩在功成名就之時,一改原來忠君護國的高大形象,向王莽、董卓之流學習,擁兵自重,自立為王,那他豈不就成了最富有欺騙性、迷惑性的亂臣賊子了嗎?
到那時,他麾下的30萬湘軍,又有多少人會真心追隨他呢?
曾國藩是一個明白人,他不會沒想到過擁兵起事的嚴重后果。
所以,從湘軍當時的客觀情況出發,從他自己的內心出發,他都不會走自立為王的險棋。
為了表明心跡,他反而還主動裁撤了湘軍,讓朝廷對他放心。
人的一生, 既要自強不息, 奮斗進取;而必要時候,又要自我克制,控制欲望,收放自如。這就是“剛柔并濟”的人生藝術。
以上就是攻滅太平天國后,曾國藩為什么要裁軍?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攻滅太平天國后,曾國藩為什么要裁軍?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曾國藩明明手握重兵,可以擁兵自立,卻為何交出兵權?
曾國籓,是晚晴四大名臣之一。在天平天國時期,曾國籓棄筆從戎,組建湘軍,后期掌握了足夠大的實力。若只論軍事實力,當時的曾國籓可以直接調動的軍隊就有三十萬。
曾國藩為什么一定要殺了李秀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曾國藩和李秀成兩人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天京陷落的時候,曾國藩最想抓到的是李秀成。對于曾國藩來說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走了沒事,反正他也成不。
曾國藩為何不在剿滅太平天國后自立?
曾國藩為什么沒有自立為帝?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者的熱門話題,近代著名的政論家章太炎在他的《失機論》中這樣說道: “吾嘗謂曾文正之克金陵也,豪俊之士,雜沓。 清。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手握幾十萬大軍,為何不反清復漢?
清朝后期爆發了橫掃中國南方的太平天國運動,此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早已不復曾經的驍勇。在此背景之下,清廷不得不利用地方團練武裝進行抵御,湘軍由此誕生。晚清。
左宗棠是清朝最牛將領,當時收復伊犁大清已經兵力不足,為什么還要下令裁軍?
裁軍這個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集權,把軍閥化軍隊清理出局,絕不是因為兵員多寡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軍隊,不一定都屬于皇帝,也不一定都聽皇帝的,這樣的軍隊留。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實力足以稱帝,為何沒再上演“黃袍加身”?
1853年,曾國藩借著清政府急于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在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這一年曾國。
如果曾國藩在消滅太平天國之后,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北上,能稱帝嗎?
曾國藩不但受傳統忠君思想的影響很嚴重,而且是一個靠科舉考試被選拔上來的文人,也沒有多么高的文韜武略和英雄氣概。所以并不具備,稱帝的膽量和氣魄。即使有這。
太平天國之后,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湘軍和淮軍都是太平天國戰爭中誕生的勇營軍隊,本質上是雇傭軍性質,不具有國家正式編制。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后,湘軍和淮軍的去向可以用兩個詞總結,一個是裁軍。
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控制了半壁江山,為何不愿做第二個趙匡胤?
公元1864年7月,圍城數年的湘軍一舉攻克天京,曾經叱咤風云,橫掃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正式覆滅。而作為當時的湘軍統帥曾國藩手握重兵30萬。這支大都由書生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