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推進全面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
無論環球風云如何變幻,實業基礎和工匠精神才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希望。
四百多年前的明末內憂外患之際,從鄉野間走出一位失意文人,以執著而樸素的工匠精神,不僅推動了中國農業和工業的發展,還研發出了一種威力強勁的戰場殺器,冥冥中為這個千瘡百孔的王朝又延續了十幾年的國祚。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奉新二宋
公元1615年,對于江西省奉新縣的宋家人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
這一年是萬歷四十三年,乙卯科鄉試剛一發榜,奉新縣衙就快馬傳來捷報:全省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排名第三,他的大哥宋應升排名第六。
宋氏兄弟很快成了勵志典型,一時風頭無二,人稱“奉新二宋”,名副其實地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堪稱奉新學霸的宋氏兄弟,除了自身的努力,與家族的傳承也不無關系。

宋應星的曾祖宋景,歷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曾在工部、吏部、兵部都擔任過尚書。
宋應星的祖父宋承慶聰慧過人,二十出頭就中了舉人,可惜25歲暴病身亡,留下個兒子宋國霖。
宋國霖沒能沒能延續祖上的優秀基因,考了幾十年也只混了個秀才,他有四個兒子,養家糊口都成了問題,更別說供兒子們讀書了,宋氏兄弟的學業,是在族叔開辦的民辦村小里完成的。
宋應星自幼就展現出了超強的記憶力,傳聞他有過目不忘之才。除了諸子百家,他更喜歡涉獵天文、水利、醫學、農業、手工制造等專業的書籍,尤其是當時最新出版的巨作《本草綱目》,對宋應星的內心造成了強烈的震撼。
他無法想象,這樣一部曠世奇書,竟然出自李時珍這個落第文人之手。
更令他無法預料的是,許多年后,這兩人命運幾乎如出一轍,只是生逢亂世的他,命運遠比萬歷年間的李時珍更為落魄。
二、潦倒中年
公元1630年,距當年鄉試成名已經過去了15年,宋應星經歷了6次科舉,從意氣風發的小宋考成了拖家帶口的老宋,依然與功名無緣。
而且父親宋國霖也于前一年去世,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贍養,詩和遠方固然很誘人,但眼下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的生計。
大哥宋應升第二年被吏部選派為桐鄉縣令,也算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于是宋應星便絕了科舉應試的心思,安心在家耕讀為樂。
直到四年后他被人推薦,在離家數百里外的分宜縣謀了份教育考核的差事。
這份年俸只有36石大米的臨時工,他一干就是4年,不過也正是這份勉強糊口的差事,讓他無需終日為生計奔波,能抽出一些精力投入到興趣上來。
在宋應升任桐鄉縣令的那幾年,宋應星經常去探望,發現當地水稻的產量遠比家鄉的要高,他一番探究才明白,桐鄉的農民在育種、移栽、除草等環節已經實行了精細化操作。
為了讓更多人受益,他隨后將這種方法記錄下來。
難得可貴的是,作為一個文科生,宋應星的記載相當縝密嚴謹。比如他寫道:“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意指1畝秧苗,可以移栽25畝田,如此可以實現收益達最大化。
時至今日,江西的一些農村里,還在沿襲這個比例。
對于宋應星而言,秧苗移栽不過是牛刀小試,真正硬核的,是下面這些逆天神技。
三、曠世奇書
種植紡織印染、制糖制鹽造船、榨油煉銅鑄炮,對這些被正統人士視為旁門左道的技術,宋應星卻玩得爐火純青。
明末榨油純靠手工,不同的油料產量也不同,因為缺乏數據,造成了人力與物力的極大浪費。經過多次試驗后,宋應星一五一十地記錄下各種油料的產油率:“凡胡麻與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蕓臺子每石得三十斤……”,諸如此類的記載,很快成為油坊工人爛熟于心的數據。
遇到旱年,宋應星收集田里存活的稻谷種子,將它們種到高處的旱田里。他發現這些谷子長成的稻谷生命力相當頑強,無異于得到了一個新物種。在培育蠶種時,他將白色的雄蛾和黃色的雌蛾交配,經過產卵、養育,最后結出了褐色的蠶繭。

這樣的成果在當時被當作奇聞,卻漂洋過海成就了兩百多年后的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就直接將宋應星的發現引用為物種變異的重要證據。
沒有元素周期表的年代,宋應星就發現了有色金屬的分子結構差異,他利用銀的活性提煉金子的純度:先將金塊打成薄片剪短,每片用泥土包裹,將其置于火中熔化;隨后用銀汁澆在泥殼上,金汁立刻就流出來。
因為金銀密度不同,提煉后金子純度很高。而那些滲入泥里的銀汁也沒有被浪費,用鉛汁澆在泥上,高純度的銀子又出來了。
這波出神入化的操作,等西方人研究明白,已經是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宋應星前后用了八年時間,將這些紛雜的技藝匯總、編輯。為將這部嘔心瀝血而成的著作刊印成冊,他一度節衣縮食,又從大哥那里借了些錢,這才等到了第一部書稿問世。
面對散發著墨香的樣書,宋應星感慨不已,他以“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之意,將這部書命名為《天工開物》。
但遺憾的是,這部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刊印后卻未見波瀾。
原來晚明風氣淫奢,市面上暢銷的多是《金瓶梅》這類世情小說,《天工開物》除了一堆數據,還充斥著大量的手繪工程原理圖,與行業相關的人多是不識字的民工,那些文人士子怎么會對這類書籍感興趣?
沒有打字機的年代,印書是一件很燒錢的活動,就在宋應星為難以收回成本而發愁時,幸運之神意外地降臨到他身上。
四、國士無雙
公元1638年,勤勉的宋應星由于在任期考核內成績優異,被破例提拔為福建汀州推官。這是個八品的刑獄職務,宋應星赴任時,已經52歲了。
宋應星到任后發現汀州監獄里關押著大量的迫于生計做了海盜的農民,經過一番教育后,他將這些人全部釋放了。
上司為此痛罵宋應星姑息養奸。而且宋應星受不了官場里的潛規則,只得辭官回鄉。
他不知道的是,在北方邊境,他的《天工開物》在戰場上突放了一次異彩,挽救了瀕臨死亡的大明王朝。
河北晉州的守將陳鴻緒,被后金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思,他打開《天工開物》,在里面找到了火器鑄造的技藝,很快研制出了一款大殺器:“萬人敵”,此物一出,頓時迫使后金改變了進軍路線,減輕了京城防務的壓力。
這款萬人敵的殺傷力雖然不能和紅衣大炮相提并論,但由于簡易輕便,后來被廣泛地應用于明軍,成為最有效的抗清神器。
公元1643年,宋應星再度被啟用,出任亳州知府,這次的官職是為前所未有的五品,只是當兩鬢斑白的宋應星趕往亳州時,連府衙都被亂軍炸成了斷壁殘垣。
山河破碎之際,他只得提交辭呈,還沒等到朝廷的批復下來,首先傳來的,是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的噩耗。
到了公元1646年,大哥宋應升服毒殉國,背負國恨家仇的宋應星,從此隱居鄉野,直到80歲臨終時,還不忘告誡兒孫:“后世子孫不得入仕!”。
由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將清朝斥為“北虜“,這部奇書從順治開始就被封禁,到了乾隆編修《四庫全書》時,這部書被視作忤逆之作不予收錄。后人現在看到最早的范本,還是源自日本。
值得欣慰的是,在宋應星的家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紀念館,現在已經是江西省著名的科普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那些身體力行地推社會發展的人,任由星移斗轉,而他們終將永遠被后人銘記。
以上就是此人落榜六次,最后卻成了明朝著名科學家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此人落榜六次,最后卻成了明朝著名科學家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明末三位著名科學家是誰?
宋應星一生致力于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同時思想上的超前意識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 。
明朝名醫?
1、著名中醫學家萬全(1482—1597) 萬全(1499-1582),古代醫家名。又名全仁,字事,號密齋。明代著名中醫學家。江西南昌縣人,生于湖北羅田。其祖父杏城以幼。 吳。
明朝科學家?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術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 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 醫學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醫學家:張景岳——《類。
推薦出對明朝貢獻最大的十個人,應該是哪十位?
確,個人說個人話,關于“貢獻最大的十個人”,完全是不可能有所謂“公論”、定論的,我就舉出我熟悉、尊敬的十位明代的名臣、名將(不列帝王)。 徐達 徐達是。 明朝。
中國歷史上劃時代貢獻的農業科學家,有哪幾位?
中國歷史上劃時代貢獻的農業科學家,指的是具有專門科學文著、能夠對所處時代及后世的農業生產都產生巨大貢獻和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 按照歷史的先后順序,從有。
人類歷史十大農學家?
他所編著的《氾勝之書》,成書于西漢,一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 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游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
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些科學偉人為什么最后會成為有神論者?
在很多自媒體文章中都曾提過,說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到最后也淪為了宗教信仰者。于是就引發出一個話題,叫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實際上這。
中國高考史上最厲害的2位高考狀元——何碧玉和王端鵬,10年后的發展如何?
搞搞清楚再胡吹,河南用的全國照顧卷包括浙江了嗎? 明代二次科舉中榜的全是浙江學子,北方學子被剃二次光頭,這才導致朱元璋把蘇州,常州,無錫,上海從浙江劃。
令人驕傲的南朝科學家是?
祖沖之(公元429~公元500),是我國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齊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