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法國人的鉆石說,從來巴黎名。
因為世界上永遠都不會缺少:愿意揮灑金錢,舌尖品奢的老餮啊!
由于鵝肝近年來驟減,法國人通過了一項“鵝肝醬法案”,確認鵝肝醬為法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在法國的鵝肝享受到的待遇不低于盧浮宮里那幅蒙娜麗莎的微笑。
頂級的法國廚師說,鵝肝的烹飪溫度與口感有著很大的關系。
頂級鵝肝烹飪時,溫度絕不會超過35度,因為適中的溫度,才能保證鵝肝被送進食客嘴巴里時是最適宜的37度,精確的烹飪手法,令鵝肝“只融在口,不融在手”。
鵝肝等級明確,挑對才能吃好
頂級食材都有等級劃分,鵝肝也是一樣。
鵝肝等級比較簡單,只有兩級,最高級的鵝肝稱為整鵝肝(Foie Gras d'Oie Entier),顧名思義,這種鵝肝來自于一直或兩只鵝的整片肝,顏色灰白有色澤,品相極好,常常令食客們爭得頭破血流。
鵝肝應該怎樣吃?
鵝肝在法國屬于典型的季節性消費,圣誕和新年期間,家家戶戶都爭相購買,這兩個節日能消費掉一年2/3的肥肝。
雖然提起鵝肝,總想到的烹飪手法就是做成鵝肝醬,但會吃的法國人尤為偏愛新鮮的鵝肝,隨著運輸與存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鮮鵝肝在食客中大放異彩!
而常出現在法式餐廳里的煎鵝肝,通常是將鵝肝用小火微煎,佐以上等波特酒或醬汁,并且只煎一次面,絕不做多余處理,這樣的烹飪出來的鵝肝才能肉質鮮嫩,并能鎖住其豐富的營養。
肥肝的烹飪方式變幻萬千。
有用同樣軟滑口感食材搭配肥肝的;也有佐以酥脆面包豐富口感的;有簡單蒸烤展現原味的;也有搭配酒或酸甜水果去膩的;有用堅果提香的,也有用各式香料壓味的。
風靡世界百年,自身有“料”的食材鵝肝,大概就為什么在三種肝類食材中最為出名的原因了吧!
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擊頭像,去我的主頁參觀,筆芯~
起鍋后,將溢出的鵝肝油倒出,同時將模具泡入冰水中使其急速冷卻。冷卻后用同等重量的物體壓住它,塑形。接下來就是整形了,也就是將讓做好的鵝肝在模具里變得更加好看。最后再將剛才倒出的鵝肝油倒回,即可重入冷藏冰箱靜待食客了。
鵝肝之所以成為一道名菜,是因為鵝肝是法國飲食文化里的一個重頭戲。而法餐,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地方美食,甚至成了法國面向世界最重要的明信片。
法國人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習慣,就是什么東西都喜歡搞出體系,比如說紅酒,法國擁有最復雜的紅酒體系,因此被認為產出最著名的紅酒。
而法餐,早在中世紀后期就開始慢慢形成復雜的體系和固定的菜式,甚至在吃飯的時候都有復雜的各種講究。
我們說回到鵝肝。
鵝肝,是法國人的一個發明,最常見的吃法是煎鵝肝,和鵝肝醬。那么鵝肝,雞肝,和鴨肝,到底有什么區別,為什么鵝肝可以發展成為一道名菜?
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在于:
第一、食材的取得。
大家都知道肥鵝肝是怎么弄出來的,是不斷的給大鵝填塞飼料,使鵝肝變成脂肪肝,整個鵝肝被細密的脂肪占據,用黃油煎過之后口感滑膩,入口即化。這是因為鵝肝跟脂肪融合后產生的奇妙的作用。
而這種作用,在雞肝和鴨肝里卻基本無法產生。
首先說雞,由于雞的覓食特點,填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很少會看到一只肥大的雞。
其次說鴨。其實填鴨是有可能的,因為鴨嘴和鵝嘴都適合填食。現在也有很多人用鴨肝取代鵝肝做成鴨肝醬。但是整塊的鴨肝卻很難作成媲美鵝肝的鴨肝料理。
為什么呢?因為鴨子的體型要比鵝小得多,內臟自然也小得多,生長脂肪的容量也有限,不像肥鵝的肝臟可以容納和吸收更多的脂肪,自然也不會有優于鵝肝的口感了。
第二、法餐世界的風靡
如果沒有法餐,就沒有鵝肝。不得不說,法國人在研究吃上下的功夫,僅次于中國。中國講究的是烹飪技法,而法國講究的卻是原材料本身的特質。比如鵝肝、魚子、火腿、松露、蝸牛、上等牛排、上等魚類、上等有殼海鮮等等,這些都是法餐中最推崇的主菜。
法餐在整個西方世界獨領風騷,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甚至法餐已經成了法國外交的一大利器。畢竟,民以食為天,沒有人會拒絕美食嘛。
而在所有食材中,鵝肝的高脂肪成了美味的保障。不信你就想想,是不是所有高脂肪的東西都特別的好吃?
所以說,在法餐的推動下,鵝肝這種如此美味的食材就開始風靡起來。
好吃不好吃,吃一吃你就知道,相信每個吃過鵝肝得人,都不會否認鵝肝,是真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