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之間,用政治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往往訴諸戰爭,但用戰爭不能戰勝敵人,政治手段用得好倒能解決問題。曹操奪得東川后,有乘勝下西川之勢。當時,劉備剛取蜀,人心未定,能否戰勝來犯敵人,還很難說。但孔明不動一兵一卒,而是割地向孫權求援,請孫權趁曹澡遠征乘虛攻合淝,終于促使曹操退軍。

得隴不敢望蜀
聽知曹操取東川后,人們都料其必來取西川,因此,百姓一日之間,數遍驚恐,形勢十分危急!司馬懿也看到取川的有利條件,便向曹操建議說:
“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搖動。可速進 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說,“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說:“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動。對此,毛宗崗認為操之不敢取川是因其“懷懼者三:前以初破袁紹之眾,遠行疲憊,跋江河,致有赤壁之敗;今以初平張魯之眾,歷險阻,越山川,不恤其勞而用之,安能料其必勝乎?一可懼也;使荊州會合東吳,而乘虛北伐,將奈之何?二可懼也;且心畏孔明之才,向以博望、新野蕞爾之城,猶能焚我師而挫我銳,況今有西川之地而欲與之抗衡,三可懼也。” (第六十七回回評) 毛宗崗指出曹操按兵不動之由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司馬懿和劉曄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取川之策也是足取的,但曹操作為一個統帥,對用兵不能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當沒有充分勝利的把握時不能輕言用兵。因這次戰爭關系列曹操的成敗,如取蜀不利,而這時關羽有重兵駐荊州,如與孫權協力北伐,分別向樊城、合肥進軍,而曹澡遠征在外,當時交通很不便利,很難及時回師救授,這樣前后遭到夾攻,是很危險的。所以曹操“得隴不敢望蜀”也不可厚非。而他按兵不動卻不撤兵,說明他還在觀察形勢和慎重考慮是否取蜀。

以利誘退敵軍
劉備、孔明并沒有麻痹大意,他們早就確定對策。一知曹軍有東下之勢,劉備就急請軍師孔明商議。孔明說:“亮有一計,曹操自退。”劉備問何計,孔明說:“曹操分軍屯合淝,懼孫權也。今我若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操必勒兵向南矣。”
過去,孔明是寸土不讓的,魯肅曾三索荊川,他千方百計抵賴,他哥哥諸葛瑾來索取,礙于兄弟情面,他也許割三郡,但沒有派人告知關羽,關羽當然心照不宣,東吳派人去要求交割三郡被趕走了。這次為使孫權出兵合淝以促操退軍,解救西川之危,只好忍痛割三郡。因為要使孫權出兵,不能只用虛言空辭,要給他一定的實際利益,才為之所用。果然,伊藉一去說割三郡及要求出兵事,孫權便召謀臣商議,一致認為“因操在漢中,乘勢取合淝亦是上策”。孫權乃先取皖城后攻合淝,曹操聞訊,只好立即班師回救合肥,乖乖地聽從孔明的“指揮”了。
以上就是曹操得隴后為何不能望蜀?諸葛亮都做了什么事?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曹操得隴后為何不能望蜀?諸葛亮都做了什么事?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曹操擊敗張魯,占領漢中后,既已“得隴”為何不“望蜀”?
曹操在平定漢中之后,司馬懿曾對曹操說:“劉備憑借戰爭勝利占領了劉璋的地盤,蜀地的民眾還沒有歸附,如今主公已經奪得了漢中,可以趁著益州不穩定盡快起兵奪取。
三國時期,曹操實力最強,為何沒有統一全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幾百年的紛爭其背后的根源是自東漢崛起的地方豪強勢力(士家大族),百姓只知宗族,不知國家,天下大勢如此,這不是單靠曹操、孔明個人之力就能一。 《。
三國時期,魏國為什么不主動進攻蜀國?
最核心的因素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在曹操失去漢中之后,就已經失去了經略川蜀的戰略主動權,此后曹魏政權費了很大心思,也沒有破得了蜀漢以漢中為前進基。
人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是誰說的?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出自:南朝宋 范曄《后漢書·岑彭傳》。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出自:南朝宋 范曄《后漢書·岑彭傳》。
為什么歷史上只有曹操沒能打過長江去?
我國歷史上南北對峙的情況非常多,并不是只有曹操一個人沒能打過長江。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南方的楚國就非常的強盛,楚國和中原地區的諸侯國爭霸了五百多年,一。
曹操在前期百戰百勝,為何在赤壁之戰后卻頻繁失敗呢?
謝謝邀請! 其實,曹操前期不都是百戰百勝,后期不都是頻繁失敗,舉一些例子。 曹操前期不都是百戰百勝的例子: 1、討伐董卓后期,曹操由于孤軍深入,被董卓大將。
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
在諸葛亮發動的第四次北伐起,他就遇上了最難纏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抵御了諸葛亮最后兩次北伐,使諸葛亮的北伐無功而返,自己也病逝于第五次北伐途中。司馬懿對。
三國赤壁一戰,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長時間不組織大規模南征?
赤壁曹操大敗,曹操、孫權和劉備進入鼎立勢力動態震蕩期,曹操雖做著重新南征的準備,但一直受到孫劉聯盟及其他勢力的牽制,根本沒有精力大規模南征。 一、赤壁。
曹操打敗張魯,司馬懿和劉曄都建議取益州。曹操偏要退兵,他們仨誰更有戰略的眼光?
公元215年,曹操揮兵拿下了漢中,并收降了張魯,這個時候,他麾下的謀士劉曄,以及司馬懿都建議繼續揮兵南下,進軍益州。并提到當時曹操名聲大噪,劉備卻還沒能。 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