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后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當然,對于曹操來說,除了五子良將,麾下還有不少名將,比如許褚、典韋、李典等人。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其中,就李典來說,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居于乘氏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在東漢末年,李典在跟隨曹操之后,從征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曾在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偽遁之計,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參與了逍遙津之戰。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仁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曹操非常器重的大將,李典為什么和張遼關系不好呢?

一
首先,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增邑百戶,并前三百戶。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曹操率大軍西征漢中,而孫權指揮十萬大軍圍攻合肥,而當時的合肥,大約只有7000人左右的守軍,也即在兵力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這場戰役中,張遼打算按照曹操之前制定的方案,與李典一同出城交戰。樂進、李典、張遼平常都互不和睦。特別是李典,更是和張遼之間有舊日的仇怨。張遼擔心李典不從,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么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
于是,李典率領部眾與張遼一起打敗了孫權。逍遙津之戰獲勝的消息傳到曹操那里。曹操拜張遼為征東將軍,并給李典增加封地一百戶。加上以前的封地,李典此時的封地住戶已經達到了三百戶。因此,在逍遙津之戰中,曹操一方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顯然和李典不計前嫌存在一定的關系。對于李典來說,和張遼之間存在舊日的恩怨,也即兩人的關系是比較不和睦的。對此,在筆者看來,同樣是曹操非常器重的武將,李典之所以和張遼之間存在矛盾,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二
一方面,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徐州。在此背景下,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兗州各郡縣紛紛歸附呂布。呂布軍到達乘氏,李氏宗族在李進的領導下,保住了乘氏。于是,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彼時,張遼作為呂布的部下,自然也和李典所在的宗族展開了激烈的較量。興平二年(195年)夏季,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率軍到了鉅野縣,欲招降李典的從父李乾,勸其反叛曹操。李乾不聽從,于是他們把李乾殺害。

曹操派李乾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和其他將領一起攻打薛蘭、李封。薛蘭、李封被打敗后,李典的從兄李整又跟隨曹操平定兗州的各縣,有戰功,逐漸升遷。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和呂布兩大諸侯的較量中,李典所在的家族遭到了重創,特別是李典的從父李乾,更是被呂布斬殺了。在呂布敗亡之后,張遼歸降了曹操。雖然兩人現在屬于同一個陣營了,但是,一想到從父李乾被殺的事情,李典就氣不打一處來,從而對張遼非常不滿。
三
對于李典的不滿,張遼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而就曹操來說,很可能是為了化解兩人的矛盾,這才安排他們一起鎮守合肥這座城池。當然,就后來的情況來看,這兩人也確實在對戰孫權的過程中冰釋前嫌。另一方面,在曹操麾下,張遼是一位降將,而李典則一直跟隨著曹操這位主公。從這一角度來看,李典也可能因此而輕視張遼,進而導致兩人的關系曾經比較緊張。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后人。起初,張遼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后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
呂布敗亡后,張遼歸屬曹操。此后,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勛。在漢末三國時期,降將不一定會受到輕視,比如在蜀漢五虎上將和曹魏五子良將中,就有不少將領有歸降其他主公的經歷。但是,就張遼來說,則跟隨過多位主公,也即存在多次易主的情況。眾所周知,就呂布這位名將,固然非常勇猛,但是,因為多次易主的緣故,呂布在歷史上留下了比較負面的評價。同樣的道理,張遼在歸降曹操之后,也容易遭到曹魏部將的抵觸,尤其是李典,更是對張遼沒有什么好印象了。
四
最后,在漢末三國時期,除了張遼之外,還有不少降將也曾遭受了輕視甚至羞辱。比如在曹魏五子良將中,于禁受到曹操稱贊“勝過古代名將”。關羽圍攻襄樊時,親率七軍前往救援。全軍覆沒,被收押在南郡。黃初二年(221年)輾轉返還魏國,最終官拜安遠將軍。被曹丕羞辱,慚恚而死,謚號為厲。再比如關羽兵敗被殺后,麋芳的投降舉動也遭致吳人的鄙視。一次,麋芳乘船出行,遇到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讓開,向前喊道:“回避我們將軍的船!”虞翻厲聲說:“失去忠心的人,憑什么侍奉君主?使人失去兩座城池,卻稱將軍,可以嗎?”麋芳十分慚愧,關上船上的窗讓虞翻先過。
從這一角度來看,張遼在曹魏陣營的處境,自然也不會非常輕松。當然,對于張遼這位降將,還是憑借著戰功證明了自己,并在一定程度化解了他和李典之間的恩怨。在公元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李典樂進鎮守合肥,而張遼率領八百將士沖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張遼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凌統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逍遙津之戰,既是張遼的巔峰,也是李典一生的重要戰役。對此,你怎么看呢?
以上就是歷史上李典和張遼的關系真的不好嗎?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歷史上李典和張遼的關系真的不好嗎?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張遼和李典為什么有矛盾?
李典之所以那么仇恨張遼,最大的可能就是,那個擊殺李乾、掃蕩李氏宗族的得力戰將,八九成就是張遼!張遼這個人,之所以說他是職業軍人,是因為他其實并沒有太多。
李典智勇雙全在軍中地位為何不如張遼等將?
李典名氣不大的原因主要是開始是他出道晚,后來又死的太早。 李典,字曼成,是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李典的伯父李乾召集了人馬跟隨曹操,李典是跟著他伯。
受曹操器重的東漢末年名將李典武功厲害嗎?
不厲害! 不厲害! 不厲害! 對于李典的認識,最早源自于一款街機游戲“三國志”,因為李典是第一關的boss,像我這樣的游戲老手,輕松過關。從那時候就感覺,曹。 建安。
《三國演義》李典在曹營什么官職?武功如何?
喜歡讀三國的朋友們可以發現,魏蜀吳三方的武將特點很不相同。 吳國出帥才,比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人,領兵打仗,運籌帷幄都是好手,但東吳上陣單挑的。 來。
馬忠都弄死過幾個三國名將?
馬忠,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歷史傳記:馬忠,東吳將軍潘璋部下司馬。219年,在呂蒙襲荊州之戰中,馬忠于章鄉擒獲關羽、關平、趙累等人。 演義傳。 馬忠。
丁奉和張遼的年齡差距是多少?二者成就如何?
謝謝邀請 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后,也十分好奇,他們兩個到底有些差距和區別。 年齡的差距 在《三國志》等史料中能夠明確的知道,張遼出生于公元169年,在公元222年。
正史上三國的第一武將是關羽還是張遼?
關羽和張遼并不可相提并論,關羽為帥時張遼仍為將,將帥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沖鋒陷陣當然以將當先,但統籌全局更是為帥者的本職工作。關羽雖地位教張遼高,卻沒。
請問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典韋、許褚、李典、樂進、于禁,武力值如何排名?
拔矢啖睛的夏侯惇,虎步關右的夏侯淵,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大戰張翼德的張郃,逐虎過澗的典韋,血拼馬超的許褚,高風亮節的李典,先登作戰的樂進,嚴于治軍的于禁。 3.張。
《三國演義》的魏國張遼,東吳的武將哪個單打獨斗敢戰張遼?
相信對三國歷史比較感興趣的朋友會知道這樣一句話:“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這句話是出自《三國演義》的,不過歷史上的孫權也確實說過這樣的話。
《三國演義》古城會片段中,如果不是蔡陽領兵而來,而是張遼來了,關羽殺不殺張遼?
三國演義古城會時,如果不是蔡陽,而是張遼領兵追來,關羽會殺張遼嗎? 關羽和曹魏將領私交最好的,就是張遼,怎么會殺張遼呢?按道理說,關羽辭別曹操,返歸劉。 結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