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武帝,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漢朝建立者劉邦,非常厭惡儒生,有摘下儒生冠帽溺便惡行。漢朝建立之后,至漢武帝之前,一直奉行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黃老學說。儒家,在漢初只是諸子百家之一,不足為奇。
公元前140年,中國還處于百花齊放時代,丞相衛綰上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漢武帝同意,但引起信奉黃老學說的竇太后強烈反彈,差一點廢了劉徹帝位,直到六年之后竇太后去世,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由此拉開我們熟知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大幕,漢武帝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帶來的影響至今猶在!
盡管漢武帝與儒家是互相需要,互相擁抱,但儒家成為正統思想地位,的確離不開漢武帝的強力支持,因此可以說漢武帝是儒家興起的大恩人。既然如此,為何儒家對漢武帝卻一直不予好評?

儒家猛烈抨擊漢武帝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儒家對漢武帝的抨擊,來得比想象的還要快還要猛。
公元前81年,漢武帝去世第六年,霍光組織召開了一次討論國家現行政策的辯論大會,其本質是對漢武帝時代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總評和總估,史稱“鹽鐵會議”。在鹽鐵會議上,以儒生為主的賢良文學,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制定的經濟、政治、軍事政策,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國家不應“與民爭利”,反對對外擴張和對匈戰爭,提倡與匈奴議和等,幾乎廢除漢武帝時代的一切經濟軍事政策。
百余年之后,東漢儒生班固編修的《漢書·武帝紀贊》中,對于漢武帝的好評主要記述他的文治,第一次提出了他“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功績,但對漢武帝的武功卻只字不提,反而提到“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后,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對漢武帝的批評一目了然。
千年之后,宋朝是中國儒學輝煌的巔峰,大儒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漢武帝的批評可謂毫不留情,“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將漢武帝殘暴與秦始皇相提并論,并指出秦亡漢興的原因,在于漢武帝獨尊儒術。
總體來看,我們今天眼中的千古一帝漢武帝,在古代儒家眼里并非明君,甚至殘暴猶如秦始皇。

儒家為何抨擊漢武帝?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儒家猛烈抨擊漢武帝,又是為什么呢?
一,漢武帝好戰,抬高了武人地位,必然削弱文人(儒生)地位。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奴作戰長達44年,幾乎每年都發動戰爭。但如何動員百姓參戰,激發武人戰爭決心呢?為此,漢武帝重賞獲得戰功的將士,根據敦煌烽燧遺址考古出土的西漢竹簡,其中一篇《擊匈奴降者賞令》顯示,漢武帝啟用了秦朝軍功爵制度,誰殺敵多,誰就能升爵,且還有大量的錢財獎賞,甚至只要殺一個匈奴人,就能獲得一斤多的黃金。可見,武人殺敵不僅能獲得爵位等政治地位,還能獲得大量錢財。
因此,后世歷朝歷代,幾乎儒生都反對皇帝打仗,原因之一就在于一旦打仗,文人作用就被大幅度削弱,武人地位就會大幅度上升。

二,漢武帝窮兵黷武,必然帶來財政吃緊,而漢武帝改變財政的辦法是“與民爭利”。
西漢初年,政府實行的是“無為而治”,但漢武帝卻實行的是“有為而治”。為應對財政危機,漢武帝實施鹽鐵官營,募民煮鹽而官府專賣,并徹底壟斷鐵的專營。桑弘羊擔任大司農之后,先后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利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和調劑物價的兩種措施)、幣制改革、酒榷等一系列經濟政策,實質就是官府經營工商業的“官營政策”,嚴重侵害了大小地主、商人等利益。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認為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圣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認為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等。
作為地主階層的代表,儒門文人肯定漢武帝的話,就是鼓勵后世帝王學習漢武帝,最終一旦實行漢武帝的經濟政策,就必然侵害到自身利益。所以,后世儒生一直批判漢武帝窮兵黷武,希望帝王引以為戒。
總而言之,儒家批評漢武帝,固然有為民考慮,希望帝王不要發動戰爭,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至戰死沙場埋骨異鄉,但更多的卻還是為自身利益考慮。就比如鹽鐵會議中的賢良文學,其成員就來自關東六國故地,根本難以體會匈奴侵略帶來的痛苦,反而考慮繼續執行漢武帝對匈戰爭國策,就必然損害自身利益,所以一直反對對匈作戰。縱觀中國歷史,若無儒生掣肘,或許能多出三五個漢武帝!
以上就是漢武帝強力支持儒家的發展,為何儒家對他不予好評?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漢武帝強力支持儒家的發展,為何儒家對他不予好評?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儒家為什么不適合西漢?
西漢初始時期,黃老之學占統治地位。 漢初的東西文化差異。漢初,劉邦能夠再建帝業,得益于當時“(劉邦與蕭何)在完成對全國軍事征服和政治統一之后,接收和容忍。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學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哈嘍,我是滄浪。學金融出身的,乃非精研國學的文化領域的小學生,在這里獻丑獻丑,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哪里說得不對,還望海涵海涵!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治。 而到。
儒家學派在漢武帝時期處于什么地位?
'儒家獨尊'雖然確立于西漢武帝時期,但在這之前就已經有過數次嘗試。漢高祖劉邦稱帝后,命令叔孫通復興帝王禮儀;漢高祖十二年,劉邦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首開帝。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秦國自采用商鞅提出的法家思想后,國力開始崛起以來,秦國后續的統治均以法家思想為正統核心。法家學說對于維護國家統治的穩定,有著其他學派無可匹敵的優勢。。
漢武帝提高儒家地位的措施有什么?(排斥法家思想對不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漢武帝開始實行。但是這種儒家思想并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
為什么秦始皇和劉邦都討厭儒家?
哪個學說利于皇帝統治,皇帝就喜歡哪個學說。秦始皇認為法家思想更利于他統治,就相應得打壓儒家。同理西漢儒學改造后更適合大一統,漢武帝就喜歡儒家。 當年秦。
漢朝開始的獨尊儒術利弊主要表現在哪里?
漢朝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一個部分,它的利弊主要都體現在對皇室政權的維護上,具體表現如下: 一、“君權神授”讓民眾更安于封建帝王的統治 在西周。
為什么漢武帝最后選擇儒家?
謝邀。 其實漢武帝選擇的儒家并不是當初由孔子創立的儒學系統,而是經過董仲舒改造摻雜了黃老之術、陰陽五行學說等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體系。到武帝時期面對內。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功績還是敗筆?
誠謝邀請:一言以蔽之,既有功績又有敗筆!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在漢武帝時代得以采納并開始推行。 董仲舒原提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