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九子奪嫡,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每個朝代的太子之位競爭都是非常激烈的。其實有很多的皇子一開始的是不想去爭的,但是他們生來就是皇子的身份逼著他們不得不爭,如果不爭就會死,就會失去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所以皇位之爭,是為爭而爭。在清朝“九子奪嫡”事件可以算是所有爭搶中影響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九子奪嫡是一次高智商人之間的博弈,他們從小就受到了好的教育,有自己的見解和認知,在和兄弟之間,大臣之間,已經和自己的父親之間,相處的方法都是需要自己琢磨的,一不小心說錯一句話,站錯一次地方,等待自己的就是粉身碎骨。這個事件里的人們都處于社會的高層,心理戰加上實際行動博弈,如同小說一般的情節精彩無比。
高手和高手的過招,往往都是皮笑肉不笑,這場勾心斗角的角逐,可以體現人性在本質上的體現。本來是兄弟的皇子們在這場戰斗中必須扔掉以前的情誼,有些皇子實力不行,就選擇依附幫助那個勢力比較大的皇子,等他登上皇位自己也不至于被趕盡殺絕。站對方向也是一個很講究門道的東西。在九子奪嫡里面分別是四阿哥一派,八阿哥一派,太子一派,但是后來太子被廢。這個勢力也就消亡,后來的主要就是四八阿哥相爭。最后的勝利者是四阿哥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雖然勝利者是四阿哥雍正皇帝,但是其實最高明的人不是雍正,而是爭搶者們的父親——主導這場戰爭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君主,他一生好學,在年紀尚小的時候就能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康熙皇帝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學識的渴望,對人才的渴望。熊賜履、陳廷敬等理學臣子都是陪著康熙帝一起讀書的,他在年紀還比較小的時候通過和漢語學士大夫系統化的去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為自己后來成為帝王做了厚厚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康熙的學識和精力也在不斷的積累。到了中年的時候,已經是一位非常有氣魄的帝王了,不僅有漂亮的政治功績,在選人,用人這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見解。他要是說第二,那就去沒人敢說第一,所以在他的教導下,膝下的皇子都是非常的出類拔萃。不過這個是一個令康熙開心的問題,也是一個令康熙皇帝苦惱的問題,皇子那么多,繼承人卻只有一個。在選擇上面,可把康熙帝難住了。
康熙皇帝剛開始的時候,是把嫡長子當作繼承人培養的,花費了好多的心血,可惜胤礽不但驕橫跋扈,甚至還有圖謀不軌的想法,這個就觸及到康熙皇帝的逆鱗和底線了。康熙皇帝對這個兒子非常的失望,“子不教,父之過”,康熙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錯了,哪里的教導不對,把嫡長子竟然教成這樣。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康熙帝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決定把這個自己細心培養多日的太子廢黜,把他關到了宗人府里面幽禁起來。只是太子落勢。各位阿哥的心就開始躁動不安了。

康熙皇帝看到阿哥們的反應那么快,還有點吃驚,但是對于當時已經經歷過那么多的風風雨雨的康熙皇帝來說,這些變化他還是能夠牢牢掌握住全局的。趁著這個機會,康熙皇帝想要了解一下做自己的兒子們都是怎么想的。所以康熙皇帝心甘情愿地成為了這場競爭的總裁判,甚至有時候還充當一些事情發生的主導者。太子被廢除以后,大阿哥胤禔最先出手了,他本來就年長于胤礽,但是因為胤礽的嫡子身份而奪走了太子之位,這個讓他一直耿耿于懷。
現在太子下臺就是他拿回本該屬于他一切的好機會,激進的做法導致大阿哥非常的冒失,當著康熙皇帝的面就說要幫助他去殺掉太子,這個可把康熙皇帝氣得不輕,我還活著呢,你就想著要把兄弟都除掉,一點都不念手足之情,簡直就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康熙帝直接就把大阿哥的繼承權罷黜,還順帶著拿走了他的爵位。事實上大阿哥就是太耿直了,直接就把這個想法說出來,有勇無謀不成氣候。

事情發展到后面,太子的位置一直都是空著的,這個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那些兒子也不知道會為了這個位置干出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來,面對復雜勢力的局面,康熙皇帝決定再給胤礽一次機會,讓他改過自新。康熙皇帝為了能夠把太子放出來,就說胤礽在之前都是被巫術給控制了,所以有些喪心病狂,這些話就是為了讓大臣們都明白,自己是沒有放棄胤礽的。后來康熙帝還導演了一場“群臣推選太子”的大戲。群臣的選擇是八阿哥胤禩。這個結果讓康熙皇帝感覺非常蹊蹺,當場就把這個用八阿哥生母身份卑微否決了。胤禩在這次選舉中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一個閑散皇子竟然有這么大的勢力,他決定一探究竟。后來的“斃鷹事件”還是讓八阿哥失去了繼承人的資格。
在廢太子的期間,康熙皇帝用一些小小的計謀就把皇子們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心思惡劣極端的都在萌芽期就被康熙皇帝扼殺在搖籃里,雖然皇子眾多,但是很多都已經失去了皇位競爭的資格,果然姜還是老的辣,高明的人布局卻絲毫不顯。
以上就是九子奪嫡是誰主導的?康熙帝在這場爭斗中起了什么作用?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九子奪嫡是誰主導的?康熙帝在這場爭斗中起了什么作用?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九子奪嫡的陣營的由來?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這場奪嫡皇位的爭奪,最后以皇四子胤禛取勝告終。 康熙。
清朝時期發生的九子奪嫡幕后的真正推手是誰?
清朝中期,一代雄主康熙帝晚年,圍繞著他的皇位之爭,他的九個兒子爆發了兄弟相殘的九子奪嫡,而造成這一悲涼局面的幕后推手不是別人,正是清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九子奪嫡歷史講解?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取勝告終。 九位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
九子奪嫡都有誰參與,是怎么進行的?
九子奪嫡指的就是康熙晚期,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而爆發的沖突,因為這場爭斗中主要涉及到九位皇子,因此歷史上也稱之為九子奪嫡,最后的結局以四阿哥雍正。
康熙有24個兒子,朱元璋有26個兒子,為何只有康熙出現了九子奪嫡呢?
康熙廢太子。 到康熙時才第一次釆用“嫡長子繼承制”,立胤礽為太子。 康熙朝,“嫡長子繼承制”的思想基礎不牢,所以才有康熙廢太子之事。廢掉太子其實就是宣布,。
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是怎么樣的?
康熙皇帝一生共有36個兒子,其中24個兒子活了下來。在朝堂上,皇子們拉幫結派、明爭暗斗。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阿哥胤礽即被冊封為太子,并于同年十二月在太。
講解一下九王奪嫡的歷史?
九王奪嫡也叫九子奪嫡。 清朝康熙帝晚年,由于太子胤礽被康熙廢黜,權利真空引起康熙其他兒子覬覦。各王子形成不同的奪嫡集團,結交籠絡各方勢力爭取上位。最后。
康熙九子奪嫡的詳情?
所謂“九王奪嫡”是指康熙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事情。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二阿哥(原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即后來繼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九阿哥、。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么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一代雄主康熙大帝,晚年深受諸子奪嫡的困擾,9個兒子先后卷入奪嫡之爭,手心手背都是肉,諸子不好好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卻個個野心勃勃覬覦皇位,讓晚年的康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