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人是如何對待戰俘的,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的中國總是戰火連連,因為自身的弱小遭到別人的欺負,而且,當時中國的鄰國日本因為自己國土比較小,但是心中有一個稱霸世界的野心,所以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當時的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家貧窮,人民無知,雖然中國總是戰敗,但是,也還是有偶爾贏的機會,古代人又是怎樣對待戰敗方的呢?特別是三國時期,魏蜀吳時間的戰爭,為了爭奪地盤,打仗是經常的事。

戰爭是令人痛苦的,也是令人麻木的,在戰場上人就變成了魔,只具有人的肉身,卻不具有人的情感和慈悲。
然而戰爭的后遺癥是巨大的,那些參戰的男兒,大都是家中的頂梁柱,是母親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有的是一家的長兄,肩負著家庭的使命和責任,如果他們在戰場中犧牲,對于一個家庭而言,無疑是天塌下來了。
雖然二戰時期醫療提高不少,但還是有很多人在戰爭中死去,有的人因戰爭而留下后遺癥,一生都被病痛折磨。
一場大戰后,總會遺留很多尸體,很少有人會去想這些尸體去哪了?難道不是拋到戰場上,任其自生自滅嗎?
如果在炎熱的夏天,尸體會腐爛形成尸毒,可能會爆發傳染病和瘟疫,附近地區的百姓都會遭遇疾病侵襲,而且嚴重的可能在較大的城市蔓延開來。
其實古代對待尸體是比較殘忍的,也是很不尊重的,挖坑活埋算是客氣的,起碼還給了個“入土為安”,如果焚燒尸體,起碼是文明的,能夠杜絕傳染病的。
古代有那么一項不怎么文明的交戰慣例:戰勝方可以任意處理戰敗方尸體,哪怕以侮辱的方式。
所以他們會將陣亡者尸體堆積在路兩側,然后用哪個土覆蓋,夯實之,踩踏之,直到形成金字塔形的“京觀”或者“武軍”。
這對戰敗方的國家而言是個挑釁的舉動,會加深雙方的仇恨,引發新的戰爭。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開始筑“京觀”了。公元前597年,楚軍和晉軍打仗,晉軍敗,大臣就建議將尸體堆成“京觀”。這其實相當于一枚“勛章”,讓子孫后代看見能揚眉吐氣,從而更加勵精圖治,保持國家的強大。
但楚莊王卻制止了,他說:“武這個字拆開就是‘止戈’,意思是不再使用兵器。國家動‘武’是為了制止暴力,定功、安民、豐財,做到這些國家才能強盛。”
楚莊王說:“這些陣亡者都是為自己的國家盡忠,怎么能將他們隨意對待呢?”
楚莊王是個英明的國君,因為他的建議,這些晉軍得以入土為安。

但古代這樣的國君少,《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是如何坑殺少年時期侮辱他的人,如何坑殺四百六十多個對他有怨言的儒生,說明秦始皇十分殘忍。
對活人都如此殘忍,何況對死人呢?
不過史學家對“京觀”和“武軍”的解釋是一樣的,都是對陣亡的尸體處理,而同樣是尸體堆積封土,如果人還活著,就稱為“坑”。不過,想想秦始皇、項羽之類的還真是個“坑”啊!這種舉止簡直是禽獸之舉了。
唐太宗曾派使者去高麗質問他們,原因是在隋朝時我們跟高麗交戰過,高麗將隋軍尸體筑成京觀讓大家觀瞻,唐太宗登基后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侮辱,就讓高麗把“京觀”推倒,他派人將隋軍的尸體帶回國安葬。
京觀也叫“骷髏臺”,東晉戰敗后,東晉的士兵尸體被做成“骷髏臺”。
唐朝時期軍閥混戰,戰敗方的頭顱都被割下,大約一萬個,然后“封尸為京觀”。
“坑”也是古代常用的處置戰俘的方法,史書里都有記載。
明朝常遇春習慣坑殺俘虜,徐達想阻止,沒來得及。真正下令不許坑殺,不能做成京觀嚇唬人的是滿清的統治者,他們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但清朝剛開始搞屠殺的時候,也有將尸體拋到河流里去,比如“嘉定三屠”,尸體把河水都染紅了。
河流里堆積了尸體,那么這條河水就不能喝了,下游的人不知道,喝了這些水就有可能死亡。
后來大家對待戰俘才有了土葬,俗話說“入土為安”,這才是對死者的尊重。

再后來有了火葬,這樣集中處理不留禍患,火葬會讓尸體徹底燒化,也不占地方,不過古人不理解這種方式,認為火葬才是對死者最大的侮辱,而火葬在我們今天倒成為一種文明的處理尸體的方式了,可見古人和今人的思想也是有差異化的。
以上就是古代是如何對待戰爭后遺留的尸體的?他們是怎么處理的?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古代是如何對待戰爭后遺留的尸體的?他們是怎么處理的?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古代戰爭會留下大量士兵尸體,人們是如何處理戰場的呢?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戰后打掃戰場都是一項必做的工作,而打掃戰場中最為重要的一項,便是處理戰死沙場的死尸,包括敵人的,這一方面是出于人道主義,另一方面則。 而。
古代大規模交戰后的尸體是怎么處理的?
第一就是挖坑埋了 在古代一般很少采用這樣的方法,因為這樣方法一般用于已經攻下敵方城池了,為了避免尸體引發瘟疫,所以一般都會對尸體先活化然后再挖個坑,埋。
戰場上死人很正常,對于尸體的處理做法是什么?
古代戰爭很頻繁,冷兵器時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在一片狹窄的區域廝殺,而且醫療衛生條件相當落后,受不受傷看本事,受傷了能不能活下來就看運氣了。 大規模的。 老。
醫學院用來做實驗的尸體都是哪來的?做完實驗的尸體又是怎么處理掉的?
我是一個醫學生,曾經在大學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接觸這些尸體標本,而且我知道的一些事情可能會顛覆你的想象,這些做實驗的尸體來源比較多,其中一個來源就是監獄,。
古代歷史上大疫之后是什么情況?
大概是隨處可見的生離死別,是十室九空的的流離失所,是無數災民的絕望與哀嚎。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受限于時代局限于科技水平,。
在中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古代人是如何應對的?
關于傳染病的問題古已有之,對百姓的生活影響很大,于是,歷朝歷代都孜孜不倦的投入到對傳染病的斗爭中去,做出了各種各樣應對的措施。 做好傳染病的預防 早在《。
如果在施工挖到古代平民墓葬,但又無重大考古價值,該怎么處理?
廢紙也能變成珍貴歷史資料? 清華大學歷史學張國剛教授:能夠深入歷史細節,觸摸歷史溫度! 古代人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史料沒有,無論是用什么材質書寫,只要能。 即。
在有些戰爭電影中,一些士兵在彈藥耗盡時從不拿走敵人的武器。這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嗎?為什么?
相信但凡能夠被批準允許上戰場的人,都不會是傻子更不會在彈盡糧絕的時候,不撿身邊的武器或是敵人的武器,除非有特殊情況。 那么,為何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會出現。
一個宇航員在太空漫步的時候,由于某些意外,回不了空間站,死后尸體會如何?
如果宇航員在太空漫步時無法回到空間站,那么也就注定了他會失去生命。 正常情況下,宇航員在太空漫步或者進行相關維護工作時,都是會系著保護繩索的,而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