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錢,沒有孩子也能安享晚年嗎?
很多父母當被娃氣到,或是給娃交補習費刷卡的一瞬間,都會抬頭問蒼天:我為什么要生孩子啊……人類幼崽又煩又燒錢,我們生孩子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現在的年輕人又流行“躺平”,宣揚“不婚”和“丁克”,他們堅信:如果不生娃,把養娃的錢自己存起來,等老了,去住最好的養老院。
這種想法真的天真了。我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為什么如果你沒孩子,有再多錢都沒有用!
我確實不指望以后孩子會守在病榻照顧我,但我希望的是,當我躺在養老院床上的時候,我的子女能偶爾來養老院“刷個臉”,讓醫院知道我是有子女在“監督”的,也讓照顧我的護工,有所“忌憚”。
養老院真正服務的對象,不是老人,而是子女
養老院中,“我給你錢,你照顧我”這種看似簡單的社會關系,存在著一條鄙視鏈:▼
兒女有出息的老人>兒女一般的老人>無兒女的富裕老人>無兒女的一般老人
無論在哪家養老院,無兒女的老人,都在鄙視鏈的最低端。有兒女監督和沒有兒女的老人,受到的照顧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有無子女,在養老院中這么重要呢?
老人進入養老院,就和養老院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但不是所有老人“主張權利、懲罰違約者”的能力的,那些失智失能的老人,連反抗和投訴的能力也沒有,這個時候,就非常需要有一個子女,來給這筆養老消費,寫個評價或者反饋——這樣,養老機構才會對這份服務“有所忌憚”。
只有當老人身后有人能“制約”這份服務的時候,這份服務才會是好的服務。
丁克在養老院,就像是孤兒在學校的處境,受欺負了你找誰說理去?
那些“認為沒有孩子,靠養老院養老沒問題”的邏輯是——只要有錢就能辦好事,體現了很強的“契約精神”。
但人性是復雜的,也是經不起琢磨的。
試想如果丁克老人患有阿爾茲海默或者連吃飯穿衣都需要人幫助,你如何確定照顧你的那位護工,一直盡心盡力?就算病房有攝像頭,你還有親人會提出翻看這個攝像頭,來確保你接受了妥善的照料嗎?
當這些被服務的老人,沒有能力捍衛自身利益、也沒有子女來幫助TA捍衛時,自然就進入了鄙視鏈的底端。
看似養老院都是對老人負責,其實都是在對有“維權力量”的人負責。
就像這位知友所說:戒網癮學校真正的服務對象是家長,養老院的服務對象,實際上是子女。誰有能力發動違約懲罰,誰才是真正的話事人。▼

首批丁克步入晚年,現狀揪心
沒有子女的老人,真就這么難嗎?現實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沒有子女,就是會很難,有錢也沒用。
曾經的北京首富李春平,因一夜間繼承了約合人民幣80億元的遺產而留下一段傳奇人生,也被譽為“百年慈善第一人”,但他的晚年十分凄慘。
李春平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在2014年,他接受采訪時表示,很想要一個孩子。之后,無數女孩登門要給他做試管嬰兒,由于李春平年紀太大,幾乎都失敗了,只有一名叫韓鎧伊的人成功了,在2015年生下了一個兒子。
2016年經醫院確診,67歲的李春平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病情惡化得很快,很快他就不能照顧自己了,遺產之爭就此打響。

那些為李春平服務的40多個工作人員、給他做了試管嬰兒的女人、和他斷絕關系40年的妹妹們,在李春平失能的情況下,想方設法侵占他的財產,而且“吃相”很難看:強迫按手印、騙領結婚證、喂食精神控制藥物……
每個人都想分到一塊“奶酪”,甚至私吞整塊蛋糕,所有人都關心李春平的財產,卻沒有一個人能關心下李春平這個人。
要是此時有個能站出來的子女,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金錢上,不至于孤立無援。
在利益面前,人性根本經不起考驗!
“但凡在醫院陪護過住院老人,都知道無兒無女老人的凄涼。無兒無女的有錢老人,身邊全是睜著血紅眼的餓狼……”

在電視劇《安家》中,江奶奶和宋爺爺的結局,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
江奶奶家中的老洋房有三層,一層和三層分別屬于江奶奶的兩個外甥,外甥們都搬出去住了,江奶奶打算把老洋房賣掉,拿著錢帶宋爺爺到國外治病。
江奶奶和宋爺爺無兒無女,一直把兩個外甥當成自己孩子來疼,可在賣房子的問題上,老兩口遇到外甥的刁難。
兩個外甥想的是,等兩位老人去世后,這些財產都是屬于他們的,現在江奶奶要把錢砸在宋爺爺治病上,到最后能留給他們的自然剩不了幾個錢了。
在賣房簽訂合同的時候,兩個外甥都不愿意簽。
最后,宋爺爺沒能等到救命錢,扛不住離世了;不久,失去精神支柱的江奶奶也走了,她把屬于自己的那層別墅捐贈給了國家。

兩位老人都有著不錯的社會地位,也有值錢的老房子,但在老年生病的時候,依舊無助。
丁克家庭老了,真的很難。
終于找到了生孩子的理由,子女是父母的“維權力量”
無論是江奶奶宋爺爺的故事,還是北京首富李春平的遭遇,都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最丑惡的一面。
這么想想還是生個娃算了,別等老了去考驗人性了。
什么人能在你沒有反制力量的情況下,能心甘情愿對你好呢?和你有情感羈絆的人,排在前位的就是子女、伴侶、父母。
保姆、護工、養老院、兄弟姐妹……這些“第三方”都沒自己娃來得靠譜。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在“十四五”時期,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還遠遠不能用社會資源去保障好一個孤寡老人。

有些不婚不育族會說:“一套房子現在能賣300萬,以后足夠養老了。”
今天的條件根本沒有辦法去衡量以后的生活,65歲做的養老計劃,到85歲也未必靠譜。當你只能依靠錢的時候,就會發現手中的錢流失速度遠超過你的想象。
還有一種不婚不育族的言論是:“生孩子就是為了養老嗎?護工有可能不認真,子女也有可能不孝順。”
這是在潛意識里把子女當成工具,生個孩子可不是一個養老的工具。
等我們老了,子女的存在就成為一種潛在的反制力量和維權力量,不讓老人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被“明搶”或“暗奪”。
當然可以不麻煩子女來給自己養老,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丁克或生孩子,沒有誰對誰錯,這都是一種自我選擇、自我承擔。
只不過要記住,沒有人可以逃得過生老病死,別去挑戰人性,更別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抱有幻想。
珍惜你身邊的每一份親密關系,不管是愛人、子女還是朋友,建立起長期、穩定、深厚的情感聯結,這些都會成為你在老年時的福報。
對于“不生孩子,靠養老院養老”這種觀點,你是怎么看的呢?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討論。
轉載自頭條號:父母堂。(如果侵犯你的權益可以下面留言我刪除,也可以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