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戰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戰國七雄中之所以笑到最后的是秦國,和各國的國君有莫大關系:秦國歷代明君,最弱的韓國和燕國只有韓昭侯和燕昭王算明君,楚國楚懷王之前的楚悼王、楚宣王和楚威王都不差;趙國趙武靈王英明神武;魏國魏文侯和魏武侯開創魏國霸業;齊國齊威王稱雄一時。
但是六國顯然不能和秦國“奮六世之余烈”幾代都是明君相比,除了開創霸業或稱雄一時的前幾位國君之外,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才讓戰國初期被魏國打得沒一點脾氣的秦國迎頭趕上。這其中有兩個諸侯國最為可惜,他們原本有一個很好的開局可以走得更遠,卻由于出了兩個敗家子導致國力一落千丈,這兩大戰國敗家子就是魏惠王和齊閔王:一度稱雄卻四處樹敵,最后被各國聯手打落神壇。

先說魏惠王,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國君的努力下,經濟和軍事實力躍居各國之首,特別是吳起和他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可以說是打遍列國無敵手,秦國被吳起修理得毫無脾氣,不僅河西之地丟了,還被擠壓在洛水以西不敢輕舉妄動,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絕對的霸主。
魏惠王登基之初其實做得挺好:修復了和韓趙的關系,重用龐涓軍事上依然保持了足夠的強勢;魏惠王一系列的昏招從遷都開始,遷都本身在當時看來是合理的,因為魏惠王的重心轉向了中原爭霸,但是他不應該把重心全部東移而輕視蟄伏的秦國,更不應該火力全開四處樹敵,原本應該在鞏固三晉聯盟的基礎上先對付齊國和楚國,魏惠王倒好四處開戰,惹得齊楚韓趙加上秦國一起對付魏國。
魏惠王另外一個昏招就是對人才的不重視,不僅放跑了商鞅和孫臏兩位奇才,張儀和公孫衍原本是魏國人也跑去了秦國,在各國聯手之下魏國連續遭遇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慘敗,河西之地也被秦國重新奪了回去。
魏惠王自己都哀嘆“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文侯和魏武侯開創的霸業被魏惠王這個敗家子敗了個精光,從此魏國被打落神壇,淪落為二流國家再也沒雄起過,風水輪流轉以前欺負秦國,現在輪到秦國肆意欺負魏國了。

再來說齊閔王,齊威王時期齊國崛起,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擊敗強大的魏國,挾大勝之威齊國風頭甚至蓋過秦國和楚國,齊威王時期齊秦楚三強并立齊國稱雄一時;齊宣王時期趁燕國子之之亂齊國攻破燕都,幾乎滅亡燕國,齊國強盛一時。
齊閔王其實有一個夢幻般的開局:垂沙之戰大敗楚國,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齊、韓、魏以齊國為首在名將匡章的率領下大敗秦軍,攻入函谷關,和秦國并稱東、西兩帝,一時風光無限。
齊閔王和魏惠王有點類似,不僅好大喜功,而且四處出擊處處樹敵,和周邊鄰國燕、魏、趙、楚等國時有征戰,大打出手遠比合作多得多,特別是齊國不顧各國默契吞并了宋國,終于惹得原本相互忌憚的各國在和齊國有深仇大恨的燕國牽頭下,以樂毅為主帥組成五國聯軍對齊國發動滅國之戰,連下七十余城將齊閔王打落神壇,如果不是樂毅要收服齊國民心,故意留著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齊國幾乎就要亡國了。
可以說齊閔王這個敗家子敗光了齊威王和齊宣王留下的底蘊,齊國雖然在田單火牛陣擊敗燕國后成功復國,但是齊國也自此一蹶不振。
以上就是為何說魏惠王和齊閔王是戰國兩大敗家子?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為何說魏惠王和齊閔王是戰國兩大敗家子?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是怎樣的?
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其實是動態性的,分階段不同,排行也不同。 第一階段:魏國是老大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
為什么齊國能與秦國并稱東西二帝,卻沒能一統天下?
所以荀子說齊國是“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齊為歸”。特別是齊國以黃老之術治國,強調外法內道,順乎自然的無為而治,與當時的天下形勢并不相吻合。黃老之術并不是不。
一直處于打醬油位置的燕國為何能夠幾乎滅亡強大齊國?
這個問題主要說的是公元前285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幾乎滅亡齊國。這件大事之所以會促成,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就是: 1、舉世攻齊,力量懸。 而在。
戰國初期魏國名將龐涓厲害嗎龐涓是怎么死的?
但,魏國的崛起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恐慌,魏國打破三晉聯盟。對外戰略屢屢失策: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即得罪了趙國,又由于距離遠,致使中山復國,徒勞無功。魏惠王。 對。
秦為什么能滅六國?
在春秋和戰國初期,晉國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正是晉國,死死的扼住秦國東擴的道路。有晉國在,秦國就別想東出。因為晉國的實力擺在那里。即使是后來從晉國分裂。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慘勝之后國力空前虛弱,為何其他五國沒有伺機采取軍事行動?
長平之戰是戰國后期秦趙兩國的大決戰,戰敗的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元氣大傷。山東六國的其余五國,韓、魏、楚、齊、燕早已衰落。秦國統一大勢已成,不過是時。
秦始皇之前的秦國國君為什么不稱帝?
帝是神的稱謂,秦再牛也沒這個膽量。 《說文解字》認為:“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作為王的稱號,這是本義的引申了,王才能稱帝。“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 他。
秦昭襄王時期各國君王?
秦昭襄王嬴稷,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在此期間其他幾國國君有:趙武靈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魏惠王,魏襄王,韓宣惠王,韓襄王。 秦昭。
秦昭襄王何德何能,也稱一代英主?
在秦國的統一之路上,秦昭王剛好是個重要樞紐。 秦國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總共經歷了七任君王,他剛好是正中間的第四任,可以說他的繼位恰好使秦國避免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