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國演義》深入人心,特別是曹操的奸狡、諸葛亮的智謀、劉關張的義氣,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一代梟雄或者說奸雄曹操,到了諸葛亮面前,忽然就變成了榆木腦袋,經常被虐得灰頭土臉,特別是在赤壁之戰前后,曹操完全成了諸葛亮手里的提線木偶。諸葛亮讓他干啥就干啥,簡直比孝順兒子還聽話。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中,曹操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更不要說當年僅有二十八歲的毛頭小伙子諸葛亮了。
曹操在諸葛亮面前,表現得最弱智的一場戲,就是被諸葛亮用一些破草人騙去了十萬支箭,加當掉進水里的,曹操一共損失了十五六萬支寶貴的箭矢。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免于因違約而被周瑜殺頭,如果曹操在十萬之箭中夾雜了十分之一火箭,諸葛亮就變成了燒豬。于是很多人感到奇怪:曹操的病是頭風,而不是腦袋進水。傻子都知道,對付敵人的木頭戰船最好的武器就是火箭,但是曹操這個當時頂尖的軍事家居然不用,可見他比傻子還傻。
那么曹操為什么不用火箭呢?我們目前看到的曹操不用火箭的三個理由都是不存在的。

首先有人懷疑:三國時期火箭還沒有發明出來。但是我們無論看歷史還是小說,火箭在當時已經普遍應用了,按照正史記載,后來諸葛亮本人也吃過火箭的虧: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率軍進攻陳倉,被,魏國守將郝昭用火箭燒毀了攻城的云梯,諸葛亮傷亡慘重也沒打下陳倉。而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曹操最善于用火,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擊敗袁紹,轉折點就在火燒烏巢。所以曹操沒有火箭的理由并不存在。
第二,有人說時間倉促來不及使用。這就有點強詞奪理了——諸葛亮敲鑼打鼓老騷擾,曹操早就聽見了,不但命令毛玠于禁的水軍弓弩手亂箭射,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 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而在曹操命令下達之前,于禁毛玠已經開射了。而曹操的水軍已經被蔡瑁張允“操練精熟”,并且準備跟孫劉聯軍決戰,要說戰略物資還沒有準備好,那是不可能的。要是曹操準備不足就敢開戰,那么他也活不到取荊州的時候了。所以第二個理由也不存在。
第三,有人說:當時大霧迷江,曹操不知虛實,是能用普通弓箭亂射。這就是忘了當時是什么時間了。小說中說當時正是五更天,也就是現在的凌晨三點到五點,正處于黎明前的黑暗。而這時候要想摸清敵人情況,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發射火箭,那漫天的火把一定會讓敵人無所遁形。所以當時不適合發射火箭的理由也是不存在的。

既然曹操不發射火箭的三個理由都不存在,那么曹操為什么白白損失了十五六萬之箭之后一個人生悶氣呢?其實只有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理由——有一個人不讓,不管曹操多么英明神武,在這個人手里,他就是個提線木偶。這個人就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羅貫中為了“顯劉備之長厚,狀諸葛亮多智”,自然會把曹操寫得奸狡狐疑而又屢屢失算,為了顯示諸葛亮“近妖”的多智,就把趙云的“空營計”、孫權的被動“木船受箭”進行了藝術加工,并一股腦算在了諸葛亮頭上……
為什么草船借箭中,曹操不放火箭進攻?諸葛亮又為什么不怕曹操放火箭?
看到很多從演義的文學性來談不放火箭的原因,是草船借箭最后結果成功了,所以草船一定是不會被燒毀的。 誠然如此,但本文就走進演義中,從當時的合理性角度來分。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事實上,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之所以不用火箭,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其中第三個原因被大多數人都忽視了!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而事情。 事。
草船借箭中如果曹操用火箭,諸葛亮的計謀是否無法實施?
不管大家有沒有熟讀三國,都應該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作者的心里,好像更喜歡劉備的軍隊,將劉備帳下的大臣都描述的特別厲害,聰明絕頂,深謀遠慮。就像諸葛亮。
草船借箭,諸葛亮是如何認定曹操不會放火箭呢?
如果“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真的,那么,諸葛亮絕對不會親自去的,太危險,他也無法確定曹軍會不會放火箭,一旦草船著火,船上的人可就倒霉了,按照常理,曹軍一定。
如果當時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的火箭,那諸葛亮怎么辦?
在回答該問題之前,看了許多朋友的回答。發現大家回答具體歸納以下幾點:一是曹魏方面沒有想到,被諸葛亮突如其來的動作搞得失去了主張,致使一時反應不過來;二。
為什么諸葛亮在草船借箭時不擔心曹營用火?
首先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故事,歷史上并沒有發生過,是小說虛構的故事情節。因此回答這樣的問題,其實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但出于對三國演。 首先。
曹操為什么不敢派兵出來?
“草船借箭”諸葛亮斷定曹操不敢出兵的原因是: 諸葛亮能算準敵軍主帥曹操的心里。曹操的水軍戰斗力弱,那天又有霧,曹操怕中埋伏,疑心太重,過于謹慎,無水戰經。
草船借箭真的缺箭嗎?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后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 第。
草船借箭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讓他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經過:諸葛亮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結果:周瑜自判自己不如諸葛亮。文章結尾的句子照應了開頭的句子這叫首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