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穿“的卡”,“的確良”,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那時候我跟父母居住在一間鄉鎮高中,全校二十幾個教職工,能買得起“的確良”的沒幾個。至今依然記得,一個年輕教師要去跟一個礦山工人相親,為了成功,他跑來找我父親借的確良。我父親是校長,身材跟他差不多,我父親很高興的把唯一的一件較新的的確良和一雙皮鞋借給他。這兩樣東西,在那個時代的鄉鎮(當時叫公社)可是稀罕物呢。
到了八十年代初,我進城讀高中,父母就給我買了一件的確良,淡青色的,結果,第一次曬出去就被偷了,心痛了很長時間。
我是一九七六年參軍入伍的,到部隊后“五一”發夏裝,面料就是“的確良”的,“十一”后發的冬裝外套就是“的卡”的,到現在都在保存著。首先是的確良面料較布料輕薄,穿在身上比較舒服。其次是結實耐穿,不易破損,任由摸爬滾打,衣服的肩、肘、膝蓋部磨擦較多的部位都不易磨壞(露)。三是容易洗且涼曬干的比較快。附著在衣服上的汗漬用洗衣粉會很容易去除。四是不褪色或不易褪色,一套軍裝穿在身上整日在訓練場上風吹日曬,摸爬滾打,其“國防綠”顏色保持較好。與布料軍裝比較,其透氣性稍差,但因其輕薄,在同等環境溫度條件下穿著時又彌補了這一缺陷。所以,在六、七十年代“的確良”面料在軍地均為流行,被人們奉為高檔服裝。
題主肯定是記錯了時間,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在六十年代社會上還沒有(的確良)這種布料,因為的確涼是化纖產品。
六十年代,我們社會上銷售的全部都是棉布(也有一些毛呢),它的品種有斜紋布,燈芯絨,人字呢,凡布,,,,,。
我們國家七十年代以后才有化纖產品,品種有的確良,的綸等等。

那個年代能穿“的確良"布料真是不容易,我開始也算有幸運,穿的早。
因為我哥是當兵的,所以我當時穿上穿部隊的黃的確良衣服,村上人還是真羨慕。
記得在我們村上書記穿的褲子,至今記憶優新,當時,化肥國家進口日本產尿素,尿素外包裝是料子布,而且給生產隊分的化肥每次幾有幾袋。那個尿素袋就可以自己染色,做成褲子穿,還很時尚。由于數量少,都是隊長保管員有權利擁有。
村上書記也生產隊送給的,由于自己染的藍顏色太淺,把尿素袋子上印的"日本產"幾個字沒有蓋住,走路時屁股后邊"日本產"字樣一清二處。
在一次,在全村平整土地時,村上有個長者,和書記開玩笑,叫書記:日本產…,弄得大伙都笑了。
哪布料很薄,走路一股風,飄飄然。以后,隨著國家的富強,布料品種越來越多了。穿的確良也普遍了,夏季穿上真的涼快,也結實受用。
六十年代沒有看到誰穿的確良衣服,七十年代開始這種衣服才開始走入百姓家。
我記的我母親買了一件的確良上衣,當時是八元錢人民幣。一般的布料上衣大約四元左右,這個價格在當時是算高價了。人們都用手摸一下覺得面料薄印花漂亮,走在大街上很有特色。關鍵是抗磨耐用,那時候誰的衣服都會有補丁。
隨之而來的是滌卡布衣服面市,我們都以有一件這種面料上衣而自豪。當時最流行的一段話形容是“滌綸滌卡的確良,小皮鞋亮光光”。那是富人的著裝,在人們心中大有資本主義的感覺。
隨之而來睛綸內衣內褲被大家認可,靜電很大但是適毛的著裝。我曾經買一件棉質秋庫比睛綸內褲少一毛錢,被戰友誤認為算計而潮笑幾天。當年軍人的軍服并不是純粹的確良,而是混紡面料。
從那年月開始我們百姓才慢慢的穿著補丁衣服少了,時間推移如今又有那種破衣露肉的時裝被年輕人追捧,我們老年一代當年早就適毛過了。
感謝?這些化工產品的出現,把中國每年按人口發布票購買卷取締了。要問什么感覺美極了。



見人家穿過,自己沒有穿過。
可能穿上比較涼快、輕巧。
用水洗過以后,一抖干。
聽說是能穿八年,放著不穿八年也就放壞了。

天熱真是熱,出汗貼在身上。天涼真是涼,冷風擋不住,平時舍不得穿。優點還真結實。O8年還有一件給扔掉了。
六十年代我們國家市場上還沒有“的確良”。據有關資料顯示:
1971年8月,毛主席在長沙視察時,曾給工作人員輪換放假半天,讓他們上街自由活動買點東西,順便搞點調查。
有位工作人員,回來后很高興,偉人問對方為啥這么高興。
工作人員說,辛苦排了半天隊,終于買到一件“的確涼”。
“的確涼”,是廣東話,真名叫滌綸,屬于合成纖維,具有結實耐用、彈性好、不易變形、易洗快干等特點,深受年輕人喜歡。
毛主席聽后感觸很深,并對此念念不忘。回京后,特意找來周總理商談。期間,毛主席說:“解放這么多年,老百姓吃飯和穿衣問題還解決不好,怎么向人民交代”?為什么,我們不能多生產一點“的確良”?
周總理說:“我們沒有這個技術,還不能生產,只能靠貿易進口。”
毛主席又問:能不能從國外引進相關生產設備和技術?
周總理說:當然可以。
事后,在毛主席、周總理的支持下,國家計委于1972年上半年提出計劃,決定向日本、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引進了4套化纖生產設備。
計劃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生產合成化纖24萬噸,相當于500萬噸棉花,可織布40億尺。其中,“的確良”產量大幅提高,年產量為19億尺,基本上能夠滿足民眾對“的確良”的大量需求。
因此決定:分別在天津、遼寧、上海、四川建廠。
以遼寧石油化纖總廠為例,1973年開始簽約引進,1974年就開始在遼寧遼陽市建廠,直到1981年9月才建成投產,累計總投資24.15億元,是投資規模最大的化纖項目。由于我們缺乏相應的工業設計經驗,加上部分人為因素,導致建廠時間拉得過長。
同在1981年,建成投產的還有天津石油化纖廠。而上海化纖廠和四川維尼綸廠,早在1978年5月和1979年12就建成投產。
在我們國家進口的四套設備尚未投產之前,國家有關部門也從上述國家進口一部分他們國家生產的成品“的確良”投放市場。
我是1976年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買了一件深灰色“的確良”襯衣,當時的售價是20多元,是純進口面料的。價格是我那個時候半個多月的工資。這件襯衫我穿了近20年也沒有穿壞,基本上沒有退色,穿著非常舒適。
的確良
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不得而知。但的確良穿在身上的確不貼身,有種清爽的感覺。
記得是七十年代初,哥哥去杭州學習,回來給我帶回一件的確良襯衫。襯衫是白色的,有豎形的淺灰條紋。
在那個年代能有一件的確良襯衫,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妹妹哭著埋怨哥哥沒有給她買,鄰居阿姨,和小姐妹們也像看西洋景一樣看著我穿的的確良襯衫,眼中滿是羨慕,禁不住用手摸摸,我心里那個美啊!走路都顯得優雅多了……
的確良面料最大的好處是不出褶子,不拍揉搓,不怕壓,不用熨燙,自然平整,遇水也不縮水。
的確良,穿在身上的確涼爽。但后來發現,它并不透氣,也不吸汗。最大的優點是總也穿不破。

六十年代″的確良″是從廣東開始引進的,但我國的市面上還沒推行、銷售,其原因眾所周知,不用我俗道。請小編將年代改改,方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