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人的認知里,有房就等于有錢,但經過三年的特殊時期,這種觀念正在逐漸改變。也許,從房產證變為不動產權證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樓市的結局。

低迷三年的房地產市場,目前的狀況可以用殘喘苦撐來形容,交易量慘淡,單價不斷下滑,讓很多人對于樓市的前景從以往的只升不降,到如今的不再看好。房子也因此成了燙手山芋一般,變得不再炙手可得。
面對這種情況,國家也在出臺相應對策來激活房產市場交易,比如解除限購限貸、降利率、發放購房補貼,以及最近剛推行的“帶押過戶”等政策。
正是這些政策刺激,所以,3月份交易量飚增,因此,很多人對樓市回暖有了揣測,那么問題來了,在多重政策調控下,未來房價有望回漲嗎?

這個問題,可以說眾說紛紜,畢竟房子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一直充當著硬通貨的角色,很多人難以從固有的觀念中走出來。
畢竟房地產作為國內的支柱產業,它的涉及面太廣,其牽涉的上下游產業達數百上千個,可以說地產的興衰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近幾年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未來房價回漲也有可能,畢竟目前國內還沒有能取代房產來做支柱產業,房價如果持續縮水將會導致社會經濟的持續下行。

但是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房產市場的紅利期已過,經過頭幾年的大拆大建,房子的供需關系已經發生改變,且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房子回歸居住屬性的勢頭更加明顯。只是在房子屬性轉變的過程中,難免經歷陣痛期。從這個角度可以預判,未來房價大漲不太可能,維持平穩不下行已夠慶幸。
但是,這些只能說是預判,因為市場究竟怎樣,還需靠時間來給出答案。
轉載自頭條號:火火火L。(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