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饋您!
老穆有話說
學生做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通過手機查題,并將其弄明白了,為什么不可以呢?
老穆認為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這樣做:
【1】必須是在家庭作業全部完成的情況下,才可以查題。
如果孩子作業沒寫完,家長要堅決不讓孩子用手機,否則,孩子會養成一種惰性,不利于孩子成績的提高。
【2】孩子作業完成后,家長要了解孩子需要查幾道題,并將“不會做的試題類型及題數”記錄在家庭日志上,以便后期孩子復習用。
舉個例子:
周一:文言文句子翻譯中的“謀”和“汝”不知道什么意思······【共有3題不會】
周二:閱讀理解中“標題作用”題不會做······【共有4題不會】
周三:詩歌鑒賞中“賞句題答題格式”不會······【共有2題不會】
周四、周五······
長此以往,家庭日志就會成為孩子今后復習的重要資料,豈不是一舉兩得?
【3】學生在用手機查完題后,家長還要問一句:你會了嗎?
如果孩子不會,家長要督促其繼續思考,爭取將其弄明白。如果實在不明白,讓孩子做下記錄,明天將其弄懂。
到了明天晚上,家長要繼續問孩子,這道題你會了嗎?以此來督促孩子,讓其真正弄明白。
如果孩子查完手機后,就明白了,那就說明孩子還是挺聰明的。
【4】初小學生用手機查題,一定要在父母的監督下,進行查題。成績特別優秀者除外。
至于高中生的話,相信孩子會有分寸的,畢竟現在能考上高中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會盲目地抄答案,否則,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結束語】手機是一把雙刃劍,看你如何利用它。有人通過它,取得了好成績;而有人則被它打垮,成績變得一塌糊涂。
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并點個贊哦!
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拿手機查題,我覺得弊大于利,非常不利。
我家小孩我真正體會到電子產品查題的危害,初中我們是走讀,每天晚上基本在家完成作業,因為一直覺的小孩自制力可以,所以放學回來查題我們還是很贊成的,也有的時候我們大人沒有那種耐心去幫他解答初中的內容,感覺手機上幾種APP軟件還是幫忙解決了好多問題,但是后來發現害了我家兒子,初一的數學他的平均分基本在115,后來進入初二,接觸幾何還有數學內容加重難度,有時候兒子思考后不會的題就問他爸爸,因為工作跟耐心各種問題,老公開始讓他用手機解決問題,后來基本每天晚上都要用手機查題,結果初二數學下降特別快,我們把這種掉隊開始歸納于初二數學難度加大的原因,給他很多鼓勵的話,但是結果還是不好,后來發現,他只要數學偏難一點點就求助手機查題,查出的結果一看就懂,但是做起來就有問題,我們發現問題后讓他不要再尋求手機解決問題,但是整整幾個月他都沒辦法適應,一到難題就開始依賴手機,數學分數基本沒提高過,我們為了這個問題與他爭吵無數次,但是手機上癮,已經到丟開手機無法做題,我們感覺好無奈,后來初三碰到讓我們非常感激的數學老師,她了解了我兒子數學問題,知道基礎不差,她放長假給他任務把初二做過的題庫,重新暑假做過一次,開學后讓全班同學戒手機,回家不懂的題到學校問老師問同學解決,這個給了我家很大幫助,兒子比較停老師的話,戒掉手機后來幾次考試,加大兒子很大希望,后來不再依賴手機,包括現在高中我不會讓他用手機查題,現在好多題他都會自己思考,基本不會的題,他也會與同學商討。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沒什么經驗,就是以我兒子的情況而言

的,別人會不會有利有弊,應該都會有,但是我家真沒有利,我還是堅信我們那個年代沒有手機,一樣學的好!?
謝邀
筆者認為,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拿手機查,這樣的做法弊大于利!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擔心和憂慮:
一是孩子年齡比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雖然現在網絡非常的發達,也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孩子如果遇到不會的難題,就去網上尋找幫助的話,那孩子的鍛煉能力該怎么培養呢?俗話說得好‘腦子是越用越活的’,孩子陷入依賴網絡的怪圈后,就很難再去積極的思考問題了!最終也會害了孩子!
二是網上的答題思路和老師的不同,可能會誤導孩子!一般來說,孩子需要通過網絡尋找答案的問題,都是和數理化有關系的。這些問題對孩子的思維邏輯要求非常高,但網絡上的答題五花八門,很多問題的思路也是非常的清奇。不一定適合孩子。
三是成本太高!如果想要通過網絡尋找答案,最少是需要配備一部手機的。而現在,家長給孩子配一部手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這種做法本身就不是非常的普及。因此,通過網絡來找答案的做法也不是很現實!
以上的分析,雖然有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但最主要的出發點還是從孩子未來的成長和邏輯思維來考慮的!
您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和評論!
這個問題好啊!這是對電腦的認識問題,是對大數據的認識問題。電腦里有什么?就可以看到價值,不會用就虧大了。至于怎么用,這要教孩子。學習有幾個環節,認識理解知識,二是記的環節,三是運用知識。在這里電腦的作用是什么就可以看出來了。孩子不一定知道,這就是大人幫孩子的內容。我們的觀念落后,會使孩子掌握不了大數據這個工具,在這快速的時代,有些老想法會誤事的啊!用電腦,利大于弊。電腦是工具,學習成績是有三步決定的,一是認知,二是記知識,三是運用知識,這幾個環節都要驗收,與電腦無關。
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會做的題。今天我的小外甥女就因為不會寫的題鬧出了一個笑話。
下午外甥女在書房寫作業。我和她媽媽為了不打擾她學習,就從書房出來。告訴孩子,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就先動腦筋想想,實在不會了,再出來問大人怎么做。
一個小時后,外甥女出來了。我們就問她題都做完了,她輕松地說:做完了。她媽媽說:有不會的嗎?不會就問你姨,她是老師,給你講講。孩子搖頭說:不用,我全會。
她媽媽說,你拿過來,叫你姨給你檢查下。孩子就把作業給拿出來了。
我就認真地給孩子檢查作業。看到其中一道數學題的答案。我哭笑不得。原來孩子的答案上寫了這么幾個字:答案自擬。
這很明顯呀。這孩子抄答案了,人家答案上這道題沒有給出答案,寫了:答案自擬。可是孩子根本就不明白答案自擬的意思,就照抄答案了。
我就問她:你寫作業時,有抄答案嗎?她遲疑了下,說:都是我自己做的沒有抄答案!
我看著她說:你再說一遍,你有沒有抄答案!外甥女就低下了頭,不再說話了。
孩子顯然這道題就不會,以為抄上答案,完成作業就ok了。可見孩子的學習態度非常的不認真。其他答案是不是抄的,也很難鑒定。所以原本答應了她寫完作業就可以出去玩,就變了,懲罰她在一些一篇類似的數學試卷,來檢驗她是不是學會了。
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在低年級,孩子一般都會依賴自己的家長。并且家長大多也能勝任。可是隨著孩子知識的加深。孩子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有的家長就會解決起來很困難。為了給孩子解決難題,很多家長就會選擇用手機軟件進行查題。一來二去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也就學會了用家長的手機查題。
那么用手機查題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就看孩子怎么使用了。遇到不會的題,又沒有在學校,家長也未能解決,這時利用手機查題。想解決這個難題。那么這種學習態度是值得肯定的。遇到困難,積極尋找解決難題的辦法,而不是選擇逃避、放棄。
但是手機查題后,如果就是直接把題的答案照搬到自己的作業中,不思其解,那么這樣的效果和不做也沒有太大的差別。那么這種做法就是弊大于利。
如果查到答案,仔細地研究答案,直到真正的弄懂,捋順思路,不借助手機答案,而是自己把題的正確答案寫在作業本上。或者想不明白,就做記號,等著問老師,直到題目搞明白為止,那么這樣的就是利大于弊。
而那些就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的孩子。有了手機,直接搜出題來,把答案抄上,不求甚解,企圖蒙混過關,那么手機搜題就有百害而無一利。
就像我的外甥女一樣,為了趕快把作業完成,好出去玩,就偷偷抄答案,那么像這樣想的孩子,并沒有認識到寫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是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和延伸。必須認真對待自己的作業,而不是為了完作業而完作業。
學習沒有主動性,不知道是為啥學,為誰學,就會投機取巧,那么像這樣的孩子,給他手機查答案,那么就會使他越來越依賴手機,不想在動腦筋,越來越懶惰,學習時就依靠手機,像這樣的使用手機查題,就是有弊無利。
我把外甥女的作業后面的答案給撕掉了,斬斷了她寫作業作弊的可能。那么家長也可以監督孩子使用手機查題。查了可以,你叫他給你講講其中的道理,或者在給他在網上搜出類似的題,來檢驗下孩子,是否真的做到明白了。還可以把這樣的題積累到錯題、難題本上,過幾天就溫習下,溫故而知新。也許那時對于此題孩子就會有全新的理解也是有可能的。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你怎么看待孩子用手機搜題的問題,你支持孩子用手機搜題嗎?
在討論用手機查題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之前,綠刺柏想先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綠刺柏一親戚家有一女孩,女孩的媽媽和爸爸都是小學文化層度,媽媽是家庭主婦,帶著小孩,爸爸是卡車司機,經常在外面跑重卡。現在小學生的作業種類比較多,就拿數學來說,有課本習題、練習冊、試卷資料題,還有奧數拓展題,女孩的媽媽想輔導也沒法下手。從三年級起,父母就為女孩買了手機,安裝了作業幫、愛作業、拍作業等軟件。女孩回家做作業就抱著手機,打開手機一搜一拍,手機上就出現了現成的答案,而且還有解題的步驟,她唯一要做的就是對著答案照抄。女孩就這樣寫作業,她媽媽看女兒不再為作業而煩自己,翻看做的作業也都是紅勾勾,還挺高興。
每到考試時,成績總在30-50分之間,女孩的父母就很生氣,平時做作業還不錯,怎么就考這么一點分數,于是就批評孩子,說孩子態度不端正,考試粗心。女孩告訴父母說她一到考試就緊張,一緊張就什么也想不起來。后來父母就把女兒送到作業輔導班,可這個孩子已經對手機產生了依賴,去輔導班也拿著手機。小升初時,女孩沒通過本地一民辦初中的面試,父母多花了一萬元把女兒送進了這所民辦初中。
這個案例是現在許多中小學生的學習寫照,這些學生就使用了手機搜題的便利捷,而忘記了使用自己的腦袋,面對越來越復雜的課程,也掉隊越來越遠。綠刺柏認為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拿手機查題是弊大于利。因為:
一、有不會做的題,說明知識沒學扎實。
許多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前從不預習,上課時就帶著兩只耳朵聽課,聽得昏昏欲睡;課后做作業也不復習鞏固知識,遇到不會的題才匆匆翻書,結果有好多題不會做,做作業的積極性大減,只得求助手機來應付。
孩子遇到不會的題,應停下作業。先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語文要多讀課文,熟悉生字的音形意,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清老師講的重點;數學要研讀例題,弄懂基本概念、原理、運算法則,明確知識的規律和運用范圍。要做到弄不懂當天都學知識就不急著做題,只有理解了所學內容才會較少遇到不會的題。
二、用手機搜題,孩子會對手機產生依賴。
就和案例中的女孩一樣,每次有不會的題,總能在手機上搜到正確答案,那么學生就會覺得不認真學習、上課不聽講,也可以做作業,并且還省時省力。于是學生上課就不動腦思考,而是開小差、做小動作、影響周邊同學,做作業時就使用手機查答案,不問所以然地亂抄一氣,慢慢地就對手機產生依賴,沒有手機孩子就不學習了。
學習是個需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的過程,也是需要思維參與的過程。孩子遇到不會的題,說明他上課沒有主動思考探求知識概念的含義,也沒有發現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這時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復述當天所學的要點,或者重新講解老師講到的例題,父母可提一些問題以引發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弄清自己的疑惑,這樣才能從跟本上消除不會做的題。
三、使用手機搜題,孩子會迷戀手機。
在孩子眼中,大人就可以看抖音、做直播、刷微信、玩游戲,孩子看著大人玩手機都津津有味,為什么自己不可以玩呢?他們在房間里用手機搜題時,就會出于好奇,打開不適合玩的應用,有時就直接玩上了游戲。一旦孩子對游戲上癮,他們就會在大人的視線之外無所顧及地玩,逐漸沉迷手機中。
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父母要耐心為孩子講解,指導他復習教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教材,父母做到先學習,再為孩子解疑,千萬不能把孩子扔給孩子,縱容孩子用手機搜題。
總結語: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用手機搜題,無異于抄答案,雖一時方便,卻使孩子“不勞而獲”,使孩子養成不愿吃苦,不愿動腦的習慣,從長遠講,這是弊大于利,是在親手毀孩子!
肯定是在家里做家庭作業,在學校是不允許學生用手機的。真有不會的題目怎么辦,問家長?術業有專攻,家長就是大學教授,也不是啥都精通。而現在的網絡包羅萬象,上網一搜基本都能解決問題。但說到學生上網搜答案,是利大于弊,還是不大于利,與老師對學生的輔導資料中的答案撕掉還是保留,是一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一點都不動腦子,一看題目不會就搜答案,找到答案,不求甚解,死板照抄,只要結果,不問效果,只是浪費時間,一點收獲也沒有,有百弊而無一利。說的長遠一些,還滋長懶惰思想,產生依賴心理,以后走向社會,也很難適應激烈的競爭。

不過,不是不可以用手機搜答案,現在有這樣還得條件不用才怪,關鍵是怎么用?遇到生僻的題目,聯想一下,有沒有類似的問題,能不能受到啟發,經過認真思考后,實在沒有頭緒,搜一下答案有何不可?但搜到答案不能一抄了事,而是通過答案,體會處理問題的思路,然后,自己重新組織自己的解題過程,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并且,進一步反思,自己是知識缺陷還是方法疏漏,以便及時查缺補漏。一直都強調老師要“授之以漁不能授之以魚”,學生學習不是也應“受之以漁不能受之以魚”嗎?如果能通過通過看答案,由“魚”找到如何“漁”,以后遇到問題,就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的學習能力簡直令人恐怖。學會借力打力,借風使船,也是以后生活工作的重要技能。如此來看,用手機搜答案的利弊不言而喻。

平時做作業你孩子用手機查題目的答案,那么到了考試的時候孩子是否也可以拿著手機進考場查答案?就算平時考試的時候監考很松,你孩子真的可以把手機帶到考場,但是孩子參加中考和高考該怎么辦?
孩子用手機查答案,或多或少會形成一顆依賴的心。我一位親戚,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奇葩,他自己基本上等同于半文盲,孩子處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這位親戚居然買了一部手機給孩子查作業答案所用。但是,智能手機的功能是相當強大的,他的孩子在利用手機查答案的同時,還會用其來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玩手機游戲。前一陣子,這位親戚對我說,他的手機被扣了一千多塊錢的費用……家長自己不把手機掌控在手中,完全交給孩子,這樣做,我覺得弊大于利。
不僅僅是學生,就是老師自己對用手機查資料都有一顆依賴之心。我經常參加一些教師下水文、教學設計、聽評課之類的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一些教師在比賽的時候把手機中的搜索引擎打開,然后一只手拿著手機,一只手奮筆疾書,眼睛游離于手機和稿紙之間,看到此情此景,我有一種感覺相當滑稽的感覺。換做我,如果寫不出來,就算是胡扯一些內容也懶得在比賽之時拿著手機作弊。我認為,一個人的誠信,特別是一個老師的誠信在很多時候比榮譽要重要得多,更何況我參加每一次比賽都是抱著去玩一玩的心態去的,就算沒有獲獎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學生平時經常用手機查作業的答案,除了會產生讓老師和家長都較為頭疼的依賴心之外,還會讓學生誠信意識不在“服務區”,更會讓自己的學習主動性被手機蠶食殆盡。一個動不動就拿起手機查答案的孩子,他(她)到底是為誰學習的?他(她)查來的答案到底有什么用?他(她)對解題的思路或者過程是否豁然開朗?手捧著手機的孩子一概不知。
所以,當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除了家長把孩子背誦課文或者其他內容的視頻根據老師的要求發到群里,我覺得其他情況下有必要讓孩子遠離一切起到負面作用的電子產品——電腦、電視、手機之類的東西都要遠離,讓孩子在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下做作業、預習或者復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跳過去,讓孩子等到自己把所有會做的內容全部搞定之后再請教家長。家長不懂怎么辦?家長自己去查閱相關內容,把題目搞懂了之后再去輔導孩子,這樣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教學相長,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把手機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答案嗎?歡迎留言探討。
我是寒石冷月,我來談談孩子用手機查不會做的題這件事的利和弊。
孩子們為什么會想到用手機來查不會做題目的解答過程和答案呢?并不是孩子們一開始就自己發明的,而是來自大人們的“以身示范”,下面我把孩子們從從手機查題的發展過程來介紹一下。
家長輔導不了孩子,借助手機查題,給孩子做一個非常不好的頭。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遇到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的困惑,既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向你求教時,你不會解答,但是孩子的作業又必須要做,該怎么辦呢?于是家長們常都會想到用手機來查找解題思路和過程,然后再去輔導孩子。當孩子發現,與其讓爸爸或媽媽用手機來查題,還不如自己更方便呢,于是就慢慢只向他們要手機自己來查題,而不愿意再讓他們輔導。就這樣,家長給孩子開了用手機查題一個非常不好的頭。
孩子們之間也會相互介紹用手機查題的方便,甚至還針對某些輔導軟件交流。
當孩子們從父母那里學習用手機查題的初步經驗后,相當于學會操作手機用于“學習”,慢慢就會和同學去交流用手機查題來完成課外作業多方便,于是大家就會私下相互傳播經驗和方法。很快就將用手機查題寫作業這種方法給“推廣”了。聰明的商家看到這里有商機,于是各種用于方便孩子們寫作業的APP應運而生,至于軟件名稱我就不說了,因為我本身就很討厭這些軟件,是這些軟件害了孩子們。
當孩子們發現用手機軟件來快速完成作業時,主動思考的意識便慢慢喪失了。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常用手機去查作業題目的孩子,很少有成績特別好的,絕大多數都是中等成績以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形呢?因為成績優秀的孩子壓根就不需要什么手機軟件,靠自己聰明的大腦,靠自己認真思考和獨立學習的意識就把作業完成了。因此,當誰家的孩子每天一寫作業就向父母要手機,或者孩子用自己手機上網查題目時,家長必須要警惕了,這可能是你孩子學習懶惰性的開始,必須要加強教育和引導。
用手機查題目弊明顯大于利,很多家長不會用利,而是放縱孩子受弊端的影響。
可以說手機查題目的弊端明顯大于利,不經意間就會讓孩子學會用手機抄作業答案而應付學習。時間長了,孩子學習的惰性會越來越強,主動思維意識會退化。如果家長會主動管理的話,你必須要明確告訴孩子,寫作業時絕不能拿著手機。如果你有不會做的題,必須要放在最后,先把會答的題全部答完,并做認真的檢查。你不會做的題,爸爸或媽媽來把關,如果我們能給你輔導講解就給你講,如果我們不會,可以用手機把該題找到,熟悉了解題思路和過程,然后講給你。但不能讓你用手機來查題找答案,不讓你養成學習時依賴手機查答案的壞習慣。
結束語:如果說利,只是方便了家長,讓家長來輔導孩子課外學習時有據可查。但絕不能讓孩子用手機去查作業題目,因為這和作弊沒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當孩子學習懶惰心理特別嚴重時,用手機查作業題目相當于讓孩子進一步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慢慢就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家長必須要格外警惕。
不會做的題,無論孩子是拿手機上網查一查答案,還是拿電腦上網查一查答案,查答案這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應該說還是值得鼓勵的;最少這孩子懂得自己動手去找答案,比那些一不會做,或者是一看不懂的題,就去問其他人要結果的孩子,要好得多。
查答案本身沒什么錯,因為有些題確實可能單靠自己的力量做不出來,其實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有做不出題的時候;
書生今天本來想收昨天布置的作業,而且這個作業是有答案的,其實就是一個例題,只不過書生要求學生把書上的這個題拆解開來,寫一下相關數據是怎么來的,但今天一看,只有少數人完成了任務,也就是說,多數學生,看著現成的答案,卻沒有明白這些數據是怎么來的!因為書生給他們布置的這個作業,在全國性的考試中,是很多人也做不出來的題,屬于重點中的重點、難點中的難點。
其實在網絡上也經常有這樣的問題:
就像上圖這樣,有答案,這個學生卻看不懂劃線處的面積為啥是這樣計算的。
如果孩子從網上找來答案,認真的看這個解題過程,并通過反復的學習,掌握了這個題的解題思路,明白了自己什么地方學習的比較差,那么就同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然后,在不需要看這個答案的情況下,也能完美的寫出這個解題過程,那么這個查答案,就同樣起到了學習的作用。
孩子不會做的題,上網查一查答案,查答案本身完全沒有問題;只要孩子不是照抄答案,那么大人就完全可以放心;如果孩子能夠通過查看答案,做到舉一反三,那就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