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公孫弘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漢代的公孫弘是個美男,但因為家里窮,年輕時為了生存,只能去幫富人們在海邊放豬。做獄吏的時候因為沒文化而被辭退,于是30多歲了才開始去上學。
漢武帝即位后,60多歲的公孫弘才成為了博士,兩年后他又被辭退了,因為出使匈奴的時候沒有帶回有利的情報。
公孫弘的人生一路坎坷,就在他自己都覺得人生快要完蛋的時候,他放手一搏,終于在70多歲時重新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70多歲的人了,好不容易平步青云,公孫弘開始變得小心翼翼,格外有城府,而且睚眥必報。
大名鼎鼎的主父偃就死在了他的手上,因為主父偃之前惹過他,也不算是惹,就是小矛盾。就像平時在家的時候和自己的老媽也會產生矛盾,更何況是同事之間。

當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套之后,主父偃就提議在河套那里修建城墻,但是公孫弘以秦始皇修長城為例子,反對漢武帝這么做。
可漢武帝認為這項工程雖然花錢多,但是很有必要,他便聽從了主父偃的建議,從此公孫弘就對主父偃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收拾他。
主父偃最為人熟知的成就就是“推恩令”,為漢武帝帶來了極大的利處,漢武帝也對他寵愛無比,當時城中的人都開始奉承主父偃,而主父偃也不是什么清官,早年家里和公孫弘家一樣窮,現在有機會了,現在發跡了他非要享受回來不可,他的這種做法也為他帶來了災難。

主父偃到了齊地后,齊王嚇得自殺了。齊王死后趙王又坐不住了,因為趙王家人和齊王是一個作風,他怕以后主父偃查到自己頭上,就向漢武帝告狀,說主父偃受賄。
兩件事情加起來對主父偃打擊極大,其實主父偃等大臣平日里什么德行漢武帝肯定知道,他本想放過主父偃,但是公孫弘不放過。
他對漢武帝說不殺主父偃沒法堵住別人的嘴,于是可憐的主父偃就成為了一個犧牲品。
主父偃雖然冤枉,但自己的本身也有問題,而接下來這個人比主父偃還慘,因為他都從沒和公孫弘唱過反調,而他被整,只是因為才華橫溢惹來了公孫弘的嫉妒。
公孫弘向漢武帝推薦董仲舒去給膠西王做相,膠西王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生性殘暴,許多在他那里做相的人都被殺害了,公孫弘這么做就是讓董仲舒去送死。于是董仲舒任相沒幾天,就因惶恐而辭職回家了。
以上就是70多歲才得到漢武帝賞識的公孫弘,害死了多少名臣?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70多歲才得到漢武帝賞識的公孫弘,害死了多少名臣?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漢武帝用了13個宰相,大都不得善終,為何公孫弘卻能成為當時的政壇常青樹?
公孫弘能夠做到丞相之位榮休,因為公孫弘比較有危機意識。 一來,公孫弘沒有犯什么原則性的錯誤,二來,公孫弘懂得審時度勢,總是將自己置于危險之外。 但是要將。
官場斗法的頂級高手公孫弘是如何斗死變態狂魔主父偃的?
漢朝的公孫弘是一個非常善于偽裝自己的人,是一個非常虛偽的人。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大臣名叫汲黯,汲黯曾多次在漢武帝面前說公孫弘的犯的錯事,總共在漢武帝面前。
西漢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寵幸,為何最后未得善終?
主父偃之死,從政治角度看,他成了漢武帝的替罪羊,從個人角度看,是他的倒行逆施,自己把自己推向了不歸路! 主父偃是西漢臨淄人,他出生貧寒,但是個不折不扣。 趙王。
漢武帝時期三個被處死的丞相?
竇嬰 漢武帝時期第一位被殺的丞相,起因是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情,可發展到最后卻是以“偽造遺詔”的罪名被處死。 其實竇嬰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而且跟漢武帝優勢親。
如何評價公孫弘這個人?
在漢武帝時期, 總共有十三位丞相,而公孫弘是這十幾位丞相之中,少得的全身而退的人,其他人要么被免,要么自殺,要么被殺,下場都挺慘。 所謂,伴君有伴虎,公。 這。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公孫弘本是個豬倌兒,他是如何爬升到權力巔峰的?
真正的歷史遠比小說精彩,這句話用來形容漢朝某位大人物,簡直再恰當不過。他本是身份低賤的豬倌兒,直到四十歲才開始讀書,七十歲入仕并獲得皇帝賞識,快八十歲。
漢武帝共任命幾個宰相,他們叫什么名字,結局如何?
漢武帝先后任命了13位丞相:建陵侯衛綰、魏其侯竇嬰、柏至侯許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澤、平津侯公孫弘、樂安侯李蔡、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牧丘侯石慶。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各自的政績如何?結局怎么樣?
西漢初期,丞相多為功勛外戚,出身高貴且位高權重,以致漢武帝初期皇權與相權矛盾持續加劇,后漢武帝為加強集權,一面設置內廷為決策機構,削弱外廷丞相之權;另。 漢。
是什么原因導致西漢政治家晁錯被腰斬,他死的可有價值?
在很多人看來景帝殺晁錯是要借其人頭謝罪于七國,這是不對的。首先來說下西漢采取的是郡縣封國并制。即一些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掌控下,一些偏遠地區則采用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