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死亡和誕生、登基、大婚一樣,都是皇家最為隆重的事情。一般來說,除非亡國被俘,皇帝一般都是死在自己國家的皇城里。但也有少數皇帝會突然死在京城之外,比如秦始皇就死于外出巡游的途中。
嘉慶帝是在去熱河承德進行秋狩時暴崩的,皇帝的突然離世,讓大家慌亂無措。陪同嘉慶帝行圍的皇二子旻寧就地繼承皇位,是為道光皇帝。
有清一代,自入關以來,嘉慶帝是頭一個死在京外的皇帝。在嘉慶帝以前的清室帝王中,基本上都是崩逝于京城范圍之內。因此,如何將嘉慶帝的的遺體運回北京,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件巨大的工程。
網絡配圖
由于事出突然,避暑山莊根本沒有預備棺木,而梓宮(裝上皇帝遺體的棺木稱為梓宮)就地打造,也無合適良材。
旻寧想起宮中貯有現成的棺木,但熱河與北京相距有二百五十多公里。就向北京發出了一道六百里加急諭令,告訴留京的王大臣將宮中原備的棺木,火速運至承德,務必晝夜行走。為方便運輸,哪怕把棺木的幫、蓋、底拆開,用氈包好,送到以后再合成也行。
第二天,留京王大臣的奏章已到,道光皇帝看了奏折,放了心,棺木不成問題。
網絡配圖
只剩第二件,嘉慶帝的遺體放進梓宮后,是要一路用人力扛抬回北京的。若要梓宮順利回京,還須沿途道路橋梁平穩通暢,為此,他特發出第二道上諭,命直隸總督方受疇將梓宮回京所經道橋及蘆殿“盡心妥辦”。
道光帝最放心不下的是霸昌一帶道橋,為此又連發兩道諭旨,要求梓宮所經之處,橋梁必須寬平堅固,道路必須寬展,如有山徑狹窄的地方,能繞過越過的,趕緊修墊,不能繞越的,應趕緊想辦法,必須保證梓宮所經地方,萬分安穩。
然而,自八月初一,嘉慶帝的遺體裝在從北京城運來的棺木里后,到八月初七日,道橋蘆殿還沒有完工,還不能定下來回京日期。
網絡配圖
道光帝焦慮難安,不斷催促大臣等晝夜趕辦道路蘆殿,在光緒皇帝的連連催促下,沿途道橋蘆殿總算大致修好。
八月十二日,嘉慶帝梓宮終于由避暑山莊啟行,此時離嘉慶帝逝世已經17天之久了。
移靈隊伍相當龐大,例用一百二十八人大杠,沿途十宿,每宿分六十班,每班需設押官四名。另設幡杠一份,沿途分三十班,每班派部員官員四名,包衣官四名。
經過一程又一程,整整走了十天。八月二十二日梓宮終于到達紫禁城。
以上就是暴死在外的嘉慶皇帝遺體是如何運回京城的?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暴死在外的嘉慶皇帝遺體是如何運回京城的?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清朝的皇帝死后尸體從北京運往遼寧安葬,古代運輸不便的條件下尸體如何防腐?
我是個法醫,就是出非正常死亡現場以及檢驗尸體的法醫,法醫研究生畢業以來一直從事法醫工作,現在也是十幾個年頭了,題主提到的問題我想大概的意思就是古代尸體。
嘉慶死后為何會有萬人抬棺?
提起嘉慶皇帝,相信很多小伙伴現在都會想起她: 《延禧攻略》里的魏瓔珞,確實,這位女子的原型就是嘉慶帝的生母,后來封為皇貴妃的令妃。 嘉慶是清朝歷史上比較。
嘉慶陵墓被誰盜過?
沒有 清王朝的十個皇帝,有九個分別葬于河北省的青東陵和青西陵。只有溥儀葬在別處。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距北京125公里。始建于順治十八年,。
古代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
這要看是哪朝哪代的皇帝,太平盛世的皇帝,下葬時全國服喪,大操大辦;死的不是時候,或者陵墓沒建好,有的放了幾年才下葬;最慘的是一些末代皇帝還沒準備墓地就。 亡。
清朝滅亡后,皇族的人都去了哪里?靠什么過生活?
清朝的皇族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比如光緒皇帝的近親,也就是醇親王一脈,在清末的皇族中就是最嘚瑟的一伙人。沒辦法,誰讓他們是末代皇帝的近支親戚呢,所得到的恩。
清朝皇帝埋葬哪里了?
努爾哈赤葬于沈陽福陵、皇太極葬于沈陽昭陵。(當時清的都城就是沈陽) 清東陵安葬的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帝王。 清西陵安葬的有雍正、嘉慶、道。
嘉慶大事記?
嘉慶三年(1798年) 湖北白蓮教起義首領王聰兒跳崖自殺,貴州苗民起義首領石三槐、羅其清被俘;大詩人袁枚去世。 嘉慶四年(1799年) 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親。
咸豐帝是如何一步步逃往熱河的?
第二天上午,咸豐帝即秘密從圓明園向北出逃,北逃時由于非常急促,首先出發的只是咸豐帝和惠親王、怡親王、肅順以及幾名軍機大臣,“車馬寥寥”,后宮等都是之后。
嘉慶傳位給哪個兒子?
愛新覺羅·旻寧 清朝第八位皇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擷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