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商鞅和秦孝公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秦國至秦朝——大秦帝國的崛起之路
公元前700年,古老的華夏大地進入了諸侯并立、各國君主皆有大爭于世的戰國時代。這就是璀璨中華、諸子百家文明誕生的開始,舊王朝禮樂制度的徹底崩塌。悠悠歲月,塵封了那個金戈鐵馬、群雄并起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古老的歷史斑痕與輝煌。最終,原處于戰國西部的西垂小國——秦國通過數代人的努力一躍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兼并了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今天小編通過講解秦國后期的三名重要君王、三名秦國重臣以及兩名將軍共計8人身上的歷史與故事,經由他們身上的傳奇,一窺秦國崛起并取勝的秘訣。

一、秦孝公嬴渠梁與商鞅(上)
與公初見,如遇故人魏王不識人才 衛鞅棄魏投秦
時年戰國中期,列國群雄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實行變法,試圖使國家富強,得以吞并天下,此時的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中,魏國是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魏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經濟上獎勵農耕;軍事上通過吳起的軍事改革,實行“魏武卒”制度,接連敗周圍的秦齊楚趙等國家,占據著肥沃的中原土地,一躍成為戰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天下的士子無不以在魏國謀官為榮,天下的商人無不以在魏國經商定居為榮。
此時的魏國君主是魏惠王,惠王有和父輩祖上一樣的雄心,希望能進一步擴大土地,成就霸業。肥沃的土地與世界的中心在魏國的東邊,魏王一直試圖向東發展。不過,處于西邊的秦國在秦獻公的執掌下,向東擴張,拼命死戰,一舉想恢復穆公霸業,魏國的軍隊深陷西方的秦國沼澤中,魏王便下定決心,先解決后顧之憂,爭取以強大的軍力滅掉秦國。
此時的衛鞅是魏國丞相公叔座門下的中庶子,也就是侍從公叔座的人,偶爾給公叔座出出主意。公叔座問衛鞅:我大魏國擁有天下最強的戰力,卻總是被秦人束縛,你有什么良策?衛鞅說:魏國千里沃土,糧倉的糧食不盡其數,魏武卒擅長作戰,天下無敵。面對秦軍,如果像現在這樣一直與他們糾纏不休,勢必會消耗我國的國力,影響東擴。對付他們只有四個字“春守秋戰”,秦國沒有了糧食,軍事上又不是我國的對手,自然會退回去種糧自保,簽訂盟約。 然而,魏國善戰,魏王卻不愿意等。
衛鞅認為:當下的諸侯國中沒有哪個國家獨大,魏國遠遠沒有達到滅國的實力,貿然與秦國死磕,只會招來其他諸侯的進攻。

年老的公叔座臨死時向魏王推薦衛鞅,認為魏王應任命衛鞅為宰相,不然就殺了他,以防他人所用。魏王不為所動。衛鞅在魏國遲遲不見重用,變法的志向無意報復,正時秦國國君發布求賢令,衛鞅從此棄魏投秦。
孝公繼位 思賢若渴
秦獻公死戰魏國無果,最終含恨而死。獻公之子嬴渠梁繼位,即秦孝公。秦孝公認為:當下的秦國國弱民窮,東方六國都有滅秦分秦的想法,如果不能從根本上使秦國強大,滅亡是早晚的事。求賢是有求于別人,而不是有恩于別人,于是摒棄朝中保守勢力,頒布求賢令:秦國國君嬴渠梁正告天下士人,本公求賢似渴,天下有才士子有愿意出山為秦國謀劃者,能有使秦國恢復穆公霸業的士子,嬴渠梁愿與君與分土,與本公共治秦國。
正是因為秦孝公看到了天下都是有利才去,有益才從的特點,因此開出了當時天下君主沒人敢給的條件。山東六國的士子紛紛投奔秦國,拜訪孝公。

四會孝公 劍鞘合璧
衛鞅作為從山東各國投奔秦國的無數士子中普通的一員,想見到孝公是何止的困難。好在他在魏國的時候,認識孝公身邊的一個太監——景監,于是通過景監的推薦去見秦孝公。衛鞅與秦孝公談了三次,孝公對此均表示不滿意。此時的景監不耐煩問衛鞅:君有如此大才,為什么不向君上攤明?衛鞅回答道:天下的雄主與明主應有識別行貨的能力,也應有不斷求賢的勇氣和魄力,我不知道君上喜歡哪一種治國的方式,只有通過不斷的試探才行,等到下一次,我便會和他講真正的治國辦法。

衛鞅第四次見秦孝公時問:君上,秦國的關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東方六國也少有如此寶地,但是為什么秦國讓它荒蕪薄收,人煙稀少;渭水悠悠的流過,在秦地沒有險阻,可以說是上天賜給秦國的絕佳水源,為什么秦國在此數百年間卻沒有得到漁鹽航運之利;秦人樸實厚重,尚武之風,深植朝野,為什么秦國沒有一支攻必克戰必勝的強大新軍?一個國家的強大,無非體現在人口眾多、功能興旺、府庫充盈、甲兵強盛、民勇善戰,然而此時的秦國,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庫空空、甲兵老舊、私斗成風。山東六國的變法都有明顯的弊端,那就是零碎的新法只存在于當朝國王手中,這種法律在明君手里會使國家變強,在常君手里會使國家變弱,在昏君手中會使國家滅亡,變法的成功不是一時的暴起,而是穩定的法規制度有序。秦孝公對此深表贊同,和自己想的完全一樣,便向衛鞅求變法之對策。

隨后衛鞅針對秦國的弊端提出了:廢除井田、獎勵耕織、廢除世親世祿制,建立軍功爵制、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邊民仕伍連坐等具體措施。使秦國達到獎勵農耕而富于,激賞軍功以強軍,統一政權以領正,移風易俗以政民的目的。秦孝公對此深表贊同,下定決心,推行變法。
商鞅為何能夠得到秦孝公的認可,我覺得全都得益于以下幾點:1、物以稀為貴,商鞅在人才濟濟的魏國難以施展拳腳,魏王很難看中沒有身份地位的士子。 2、人才市場中,不通過特殊手段短時間內很難讓領導上司看見自己的閃光點。3、與領導上司談話,要講究策略,最重要的一點是自身有真才實干。
以上就是商鞅得到秦孝公的認可有三點原因 這三點原因是哪三點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商鞅得到秦孝公的認可有三點原因 這三點原因是哪三點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秦孝公為何大力支持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本質是加強君主專權,削弱守舊貴族勢力,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種變法,哪個君主不喜歡? 商鞅一共給秦孝公獻了三策,即帝道、王道和霸道。頭兩。 堅。
秦孝公駕崩前對商鞅表示禪讓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嗎?
秦孝公要禪讓大位給商鞅?莫說這是小說里的情節,就算真的發生了,秦孝公敢禪讓,這商鞅他敢接嗎?很顯然是不敢的啊!嬴姓的這幫老秦人,第一個會站出來扒了商鞅。 他。
秦政權有沒有為商鞅平反?
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如果把某個有功的大臣給殺了。后世一般都會為他平反。比如岳飛被宋高宗殺掉后,宋孝宗一上臺,就給岳飛平反。于謙被朱祁鎮殺掉后,。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秦國變得強大,為何又說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
對于商鞅之死是秦孝公策劃,這種推論似乎是沒有歷史證據說明的。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 一。
李冰和商鞅有什么共同品質和作用?
一、商鞅生平簡介 商鞅(?~前338年)本是衛國公族旁支,稱作公孫鞅或衛鞅。雖然是公族,但此時的衛國已淪為小國。商鞅早年在魏相公叔座家里擔任中庶子之職,。 公。
為什么商鞅對老百姓那么殘忍還有那么多老百姓對他進行贊揚?
甚至可以說他是愛民的。 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和《史記》有關。 首先,商鞅重刑并不是為了壓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 商鞅在執法過程中對。
秦惠文王嬴駟為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不廢其法,這是一個君王的權衡之術,個中緣由還得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秦國老貴族的利益、嬴駟個人與商鞅的恩怨來說。 商鞅生活的時代是戰。
商鞅和秦孝公歷史原型?
商鞅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王殺的。不過說起來,其實是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為什么這么說呢? 秦孝公在去世之前,曾想傳位于商鞅。這件事在《戰國策》中有記載。
商鞅的變法成功,是明主秦孝公支持,還是平民百姓的需要?
商鞅變法的成功,是順應了戰國時期變法趨勢的潮流,離不開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滿足了平民百姓的需要。 一、商鞅變法的成功順應了戰國時代諸侯變法的潮流 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