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余姐
全文共1347字,閱讀時長約2分鐘
公司職位等級的劃分,一般來說,有兩大類:
一類是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職級體系的公司,在這類公司里,一般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業發展通道,最常見的兩個通道就是管理通道和專業通道,在每個發展通道內,又會有從低到高五到十幾個等級不等;

另一類則是沒有建立比較系統的職級體系的公司,這類公司規模小一點的,會將職位等級分為員工、主管、經理、總監等不同等級,規模較大一點、管理相對更規范的公司,則會在員工這個職級里又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等幾個等級。
我們具體來看。

01
職級體系相對規范的公司的職位等級
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必須考慮建立人才梯隊,同時規劃員工內部晉升通道的問題,而這兩件事最好的融合方式,就是建立一個系統的職級體系。
我們所熟悉的很多大廠,包括華為、阿里、騰訊等,都有自己一套非常完整的職級體系。
不同公司的職級體系會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和邏輯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要將公司所有的崗位做一個分類,然后在每個類別中進行不同職級職等的劃分,最終再將不同崗位類別(也叫職業通道)的職級職等對應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和體系化的職級管理體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家公司將公司的職業通道劃分為了管理通道(M)和專業通道(P)兩大類,每一大類又各有5個不同的等級,也即M1、M2、M3、M4、M5和P1、P2、P3、P4、P5,其中,P3對應M1,P4對應M2,那么,我們就可以理解為P3和M1的薪酬福利待遇是同一等級的,這兩者如果在通道間轉換,那么由P4變為管理層,就可以直接對應M2的職級。
M1、M2、M3、M4、M5我們可以粗略地對應平常更加熟悉的主管、經理、總監、副總和總經理職級;P1、P2、P3、P4、P5我們可以粗略地對應為平常比較熟悉的助理、專員、高級專員、專家和首席。

在這種職級管理體系下,通常來說,會有固定時間來進行職級的評估,尤其是對于專業通道來說,如果達到相應標準,就可以對職級進行調整;
而對于管理通道來說,個人的績效、潛力以及公司管理崗位本身的空缺,都至關重要。
對于員工個人來說,首先練好內功,對照目標職級的各項具體要求來要求和發展自己是前提,然后再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就能夠獲得晉升。

02
尚未建立系統職級體系的公司的職位等級
在尚未建立系統職級體系的初創公司或者中小型公司里,職位等級一般就是采用了我們大家都比較熟知的普通員工、主管、經理、總監、副總和總經理這樣幾個級別,如果再細化一點,在員工里面,又會分為助理、專員、高級專員等幾個職級。
但在這種職級下,一般管理層和普通員工在薪資待遇上還是會有一定的差別,比如,在同一部門里,即便是高級專員,薪資水平可能也還是會比管理層級里最低級別的主管要低;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管理層與普通員工也會有一定的區別。

也常常是在這樣的公司里,一般員工會更追求走上管理崗位,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自己追求更高收入和更體面待遇的愿望。
在這種職位等級管理體系下,實現晉升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要刻意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計劃能力等,以便在有相關管理崗位的空缺時,能夠更容易被關注到。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專注分享求職面試、職業發展實用干貨。關注@游刃職場有余姐,一起成長為更具選擇權的職場人。
轉載自頭條號:游刃職場有余姐。(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