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酒是情緒的放大器,不可不醉,不可太醉
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酒”。喝酒,放下的是戒備,訴說的是生活的不易。
中國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永玉曾說過:
“酒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它無孔不入。
憂愁要它,歡樂也要它;
孤獨要它,群體也要它;
天氣好了要它,風霜雨雪也要它;
愛情要它,失戀也要它;
誕生要它,死亡也要它;
惡人要它,善人也要它;
當官的要它,百姓更離不開它;
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愛它。”

事實上,白酒文化是中華5000年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它之所以能讓達官貴人“癡情不改”、讓販夫走卒 “執迷不悟”,原因在于:
酒是情緒的放大器、也是一種習慣。
當你高興時,拿酒助興,歡愉情緒得到點燃;
當你不快時,酒杯里蕩漾的都是眼淚,寄望于舉杯消愁,結果卻無異于抽刀斷水;當你習慣了與酒為伴,若一日不與之“交談”,總覺得生活少了點什么,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懂得“不可不醉,不可太醉”的道理。

“不可不醉,不可太醉”是黃永玉老先生為酒鬼酒親筆題詞的一句警語,
- 一方面,不可不醉為嚴苛古板的“君子”們提供了入世的法門,我們是普通人,當講究率性而為;
- 另一方面,不可太醉為深醉其中的酒鬼們樹立了警醒的標尺,我們只是普通人,不能借酒反抗現實,也沒有詩人李白酒后的才華吐納。所以,端好手中酒、心中掌分寸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02、“一口三香”,呼應喝酒“三大境界”,同樣遙指人生三個階段
判斷一款白酒是否是好酒,其基本的條件應該包含以下兩點:
(1)入口柔,不能有刺激感;
(2)不上頭,醒酒后不頭昏腦漲。
市面上滿足這兩點要求的酒類眾多,有人喜歡瀘酒的濃香,有人喜歡汾酒的清香,還有人喜歡茅酒的醬香,而我獨愛“一口三香”的酒鬼馥郁香。

所謂“一口三香”,即“前濃、中清、后醬”,換句話說,馥郁“一口三香”融合了瀘、汾、茅的特色,入口濃郁綿甜、細品凈爽柔和、回甘醇厚悠長。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口三香”可以理解為喝酒的“3大境界”:
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認為,喝酒、尤其是喝白酒,有3大境界:
(1)第一境界:微醺

剛開始喝的時候,興致盎然,等到一杯酒下肚,便是微醺,這是一個藝術境界。微醺時,靈感閃現、文思泉涌,最適合寫作和畫畫;
(2)第二境界:酣暢

兩杯酒下肚,此乃酣暢,這是一個哲學境界。酣暢時,人往往能夠說出平時說不出的深刻妙語和金句,有點看透人生的意思,最適合和朋友在一起高談闊論;
(3)第三境界:酩酊

三杯酒下肚,已是酩酊,也就是醉了,這是一個“神仙”境界,物我兩忘、神游天外。酩酊時,最適合回家睡覺做夢、自我獨自玄想。
再引申一步,“一口三香”也可以對應人生的3個階段:
- 年輕的時候,心比天高,大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勢,此刻可以理解為“前濃”;
- 中年的時候,與生活交手多年,勝負參半,好勝之心漸斂且愈發平和。“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富貴不羨慕,平凡一生又如何,“凡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費心腸”,此刻即為“中清”;
- 到了老年,早已看透了生活的真相,青中年時的激情和夢想如今只剩回憶,沉靜時“笑看人間沉浮事,閑坐搖扇一壺茶”,與老友聊到酣處,“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此刻當屬“后醬”。
我想,這正是酒鬼酒倍受酒友喜愛的關鍵所在。
03、“土”到家的酒鬼酒,如何成就無上妙品

在商品短缺的時代,經濟的增長靠的是生產,只要產品質量好、數量夠,那就不愁發展。而在今天,琳瑯滿目的商品早已過剩,經濟的增長也已經不能僅靠生產來完成,而是要靠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互動來刺激。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斷言:
“在今天的時代,商品光靠使用價值已經不行了,還必須依靠審美等文化價值,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正是基于這點考慮,酒鬼酒在產品名稱、產品包裝、產品工藝和產品生態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

我們就以瓶身為例,酒鬼酒瓶身采用麻袋陶瓶,創意初衷是這樣的:
酒是糧食釀造的,麻袋是用來裝糧食的,把酒瓶設計成麻袋,用來裝由糧食釀成的美酒,這種奇思妙想,水到渠成,又別出心裁。
可以說既“土”到了家,又“洋”出了界。
除此之外,酒鬼酒的酒瓶材料,是以湘西黃泥土高溫燒制而成的紫砂陶,不同于那些平庸的玻璃瓶,它在返樸歸真中顯示出一定的歷史厚重感,粗看很土、很俗,但細細觀摩又平添一份古樸,土中見雅、俗中出奇,大有藝術藏品之典范。

事實上,酒鬼酒之所以被稱之為“無上妙品”,也源于湘西的山水賦予了獨有的靈性,陰河相穿、天坑相通、山系相貫,造就了中國最早的“洞藏酒”,與其說酒鬼酒是一種令人艷羨的上佳飲品,倒不如說酒鬼酒是一件妙手天成的藝術精品。
轉載自頭條號:月老頭兒。(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