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攝影技術完整收藏篇
——工作必備
四肢體表定位標志
1.尺骨莖突出為前臂近腕部內側的突起。
2.橈骨莖突出為前臂近腕部外側的突起。
3.尺骨鷹嘴為肘關節后側的突起。
4.肱骨內上髁為肘關節內側的突起。
5.肱骨外上髁為肘關節外側的突起。
6.肱骨大結節為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7.肩峰為肩胛岡外上方的突起。
8.肩胛骨喙突為肩峰前內下深按可捫及到的突起。
9.肩胛下角位于肩胛骨的最下端,與第7胸椎下緣等高。
10 鎖骨為橫向位于胸廓前_上方可觸及到的內低外高的 骨骼。
11.內踝為小腿遠端踝關節內側的突起。
12. 外踝為小腿遠端踝關節外側的突起。
13.脛骨粗隆為脛骨前上緣的突起。
14.髕骨為股骨遠端前方可活動的骨骼。
15.股骨內上髁為股部遠端膝關節內側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為股部遠端膝關節外側的突起。
17.腓骨小頭為股骨外上髁下方可捫及到的突起。
18.髂前上棘為髂骨前上方的突起。
19.股骨大粗隆為股骨外上方的突起。
20.髂嵴為髂骨最高位置處的突起。
二、四肢攝影注意事項
1.認真閱讀攝影申請單。
2.四肢長骨攝影時,肢體的長軸應與暗盒長軸平行。且胞
括上、下兩個關節,病變局限一端時,應至少包括鄰近病變一端 的關節。
3.同一張照片上顯示正側位像時,應使肢體方向-致。
4.上、下肢正位基本為前后位,要求矢狀面與暗盒垂直。
5.對外傷患者進行攝影時,應盡量采用改變X線中心線方向
或移動攝影床來滿足攝影體位的要求。
6.嬰幼兒骨關節攝影,常規同時攝取雙側影像對比。
7.較厚部位攝影時,應使用濾線柵裝置,且選用適當厚度的濾 過板。焦片距取75~ 100cm。
三、上肢常用攝影體位
(一)手
1.手后前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一側;被檢側手置于暗盒.上,
掌面向緊貼暗盒,五指伸直并稍分開,第3掌骨頭置于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第3掌骨頭,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片顯示】顯示2一5掌、 指骨及腕骨正位影像,拇指呈斜位像
,軟組織輪廓顯示清晰。
2.手后前斜位(掌下斜位)
【體位設計】被檢查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被檢側手掌向下,掌
面與暗盒約呈45°角;各手指均勻分開且稍彎曲,并使指尖觸及
暗盒;第3掌骨頭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第3掌骨頭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拇指呈側位。其他諸骨均呈斜位影像。
【用途】用于觀察第1、2、3掌、指骨及其關節的影像結構。因4、5掌骨部分重疊, 4、5指骨顯示為斜位影像,故適于觀察各掌指骨的背側皮質。
3.拇指正位 【體位設計】被檢查側坐于攝影床旁。被檢側前臂伸直,手及前臂極度內旋,使拇指背側緊貼暗盒,其余四指伸直。 【中心線】對準拇指掌指關節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拇指及第1掌骨正位影像。
【用途】觀察拇指及其關節或軟組織影像結構。
4.拇指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被檢側前臂伸直, 2 ~ 5指彎曲呈半握拳狀,手背向上,拇指外側向下緊貼暗盒。
【中心線】對準拇指掌指關節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拇指及第1掌骨側位影像。
(二)腕部
1.腕關節后前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被檢側手呈半握拳,掌面向下緊貼暗盒;尺橈骨莖突連線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尺、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腕骨、 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橈骨遠端的正位影像;腕橈關節面清晰;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多用于腕部外傷,觀察小兒發育情況,需攝取雙側腕部正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被檢側手呈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側在下靠近暗盒;尺骨莖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橈骨莖突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橈骨 下端的側位影像;腕骨重疊較多,月骨顯示較為清晰;腕部背側及掌側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對檢查腕骨,尺骨和橈骨下端骨折移位和關節脫位情況很有幫助。
腕部尺偏位(外展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被檢側手和前臂伸直,手掌面向下并向尺側偏移;腕部置于遠端抬高與床面而呈20°角的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尺、橈骨莖突連線中心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為舟骨長軸展開影像,與其他骨的鄰接面顯示清晰。
【用途】此位置可獲得舟骨正面投影,并避免與其它骨重疊。
(三)前臂
1.尺、橈骨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背側在下平放于暗盒上;暗盒中線與尺、橈骨長軸平行,并包括其兩端或鄰近病變一端的關節;前臂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前臂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尺、橈骨正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尺、橈骨和前臂軟組織的正位形態和骨質情況。
2.尺、橈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被檢側前臂伸直,肘部彎曲呈90°角,肩關節放低與肘關節相平。前臂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前臂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尺骨、橈骨、腕關節或肘關節的側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不屏氣曝光。
【用途】概括觀察尺橈骨及前臂軟組織側位的形態和骨質變化。
四)肘部
1.肘關節前后位
【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被檢側肘關節伸直,尺骨鷹嘴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肱骨內上髁和外上髁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尺、橈骨近端及肱骨遠端,肘關節前后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肘關節正位投影形態和骨質情況。
2.肘關節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陰極端;被檢側肘關節屈曲約呈90°角,尺側在下平放于暗盒上;肱骨內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肱骨外上髁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尺、橈骨.上端及肱骨下端,肘關節側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觀察肘關節的影像形態及骨質情況。
(五)上臂
1.肱骨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上肢伸直,且外展20° ~ 30°角,背面緊貼暗盒;暗盒包括肱骨兩端或鄰近病變一端的關節;肱骨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肱骨前后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肱骨骨質結構,關節形態和軟組織情況。
2.肱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上臂稍外展,屈時呈90°角,手內旋置于腹前,肱骨內側緊貼暗盒;上臂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上臂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肱骨側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肱骨側位形態,骨質結構和軟組織影像,與正位同為常規位置。
(六)肩部
1.肩關節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站立于攝影架前;被檢查側上肢稍外旋且與軀干分開,肩部背側緊貼暗盒,其上緣超出肩部軟組織3cm;肩胛骨喙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肩胛骨喙突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肩關節,肱骨1/3和肩胛骨及臨近鎖骨的正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肩關節諸骨的正位投影形態,特別是肱骨與關節盂的關節間隙。
2.肩鎖關節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或站立于攝影架前;被檢側上臂下垂,兩側肩鎖關節對探測器中心。
【中心線】對準第三胸椎,垂直暗盒射入。
【準影像顯示】肩胛骨、鎖骨及肩鎖關節前后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吸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概括觀察肩鎖關節的形態和骨質結構。
(七)鎖骨
1.鎖骨后前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頭部轉向對側,被檢側鎖骨緊貼暗盒,被檢側_上肢內旋180°角;鎖骨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鎖骨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鎖骨正位影像;肩鎖關節及胸鎖關節影像顯示清晰。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鎖骨影像結構。
2.鎖骨下,上斜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頭轉向對側;暗盒橫立于被檢側肩部_上方,略向后傾斜30°角,其內緣緊貼頸部。
【中心線】向頭側傾斜與水平面呈20° ~ 30°角,經鎖骨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鎖骨斜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四
下肢常用攝影體位(一)
(一)足部
1.足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足向陽極端;被檢側膝關節屈曲,足底部緊貼暗盒;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為足正位像,顯示各趾骨、跖骨和部分跗骨正位影像,其他關節往往顯示不清;足部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踝關節以前的大部分足骨。
2.足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足向陽極端;被檢側足外側緣緊貼暗盒,足底與其垂直;第5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舟楔關節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足部各骨側位影像。跟、距骨側位,足舟骨顯示清晰。趾、跖、楔骨大部分重疊。足底及足背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足的影像結構,用肝檢查足畸形或足內異物等。
3.足內斜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足向陽極端;被檢側膝關節屈曲,足底內側貼近暗盒,外側抬高,使足底與暗盒呈30° ~45°角;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足部諸骨斜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觀察骰骨及其相鄰的關節和第4、5跖骨基底部。
4.跟骨軸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伸直 ,足尖向上,足背極度屈曲(可用布帶牽拉足前部)。跟底皮膚置于暗盒或IP邊緣內3cm。
【中心線】向頭側傾斜35° ~ 45°角,經跟骨中點射入暗盒或IP。
【標準影像顯示】為跟骨軸位影像,跟骨體和跟骨各突起均顯示清晰。跟距關節顯示清晰。
【用途】觀察跟骨軸位形態及骨質情況。
6.跟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被檢側足部外踝緊貼暗盒,并置其中心。
【中心線】對準內踝下2cm垂直暗盒射入。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被檢側足部外踝緊貼暗盒,并置其中心。
【中心線】對準內踝下2cm垂直暗盒射入。
(二)踝部
1.踝關節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下肢伸直且稍內旋10°~15°角,足尖向上置于暗盒;內、外踝連線中點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內、外踝連線中點上1cm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踝關節正位影像;關節間隙顯示清晰,踝關節呈倒"U”字形,寬度約0.5cm,中部脛骨后唇與關節間隙有淡的重疊影,脛腓關節稍有重疊。
2.踝關節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屈膝,外側在下緊貼暗盒。外踝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內踝上方1cm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踝關節的側位影像。關節間隙清晰。軟組織影像顯示清晰。
【用途】觀察踝關節影像結構,與正位片同為常規片。
(三)小腿
1.脛、腓骨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側小腿伸直平放于暗盒上,足尖向_上且稍內旋。暗盒邊緣與小腿長軸平行,其上下緣包括兩端關節或鄰近病變的關節。被檢側小腿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中心線對準小腿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脛、腓骨及鄰近關節正位影像。
【用途】概括觀察脛腓骨、膝關節、踝關節和其周圍的軟組織。
2.脛腓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臥于或坐于攝影床上;被檢側膝關節稍屈曲,小腿外側靠近暗盒;小腿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小腿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脛、腓骨及鄰近關節側位影像;軟組織影像顯示清晰。 【用途】概括觀察小腿部骨骼、關節和軟組織影像結構,與正位同為常規位置。
(四)膝部
1.膝關節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側下肢伸直平放于暗盒上,足尖向上且稍內旋;暗盒或邊緣與膝關節長軸平行,髕骨下緣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髕骨下緣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膝關節正位影像;膝關節關節間隙顯示清晰;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觀察膝關節關節間隙,股骨內、外踝,脛骨內、外踝和髕骨的形態,膝部軟組織、骨骺和籽骨等情況。
2.膝關節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屈膝約120° ~135°角,外側靠近暗盒;髕骨下后緣與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髕骨下后緣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膝關節、股骨下端,脛、腓骨上端和臏骨的側位影像;股骨內外髁相互重疊。 【用途】膝關節側位形態、髕骨、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形態及骨質情況,軟組織影像等。
4.髕骨軸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膝部盡量屈曲置于暗盒,對側下肢伸直;髕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髕骨下緣,經髕骨后緣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髕骨和股骨間關節面軸位影像;髕骨呈扁三角形,位于股骨兩髁的下方。
【用途】觀察髕骨軸位影像及骨折后左右分離情況。
(五)股骨
1.股骨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被檢側下肢伸直且足稍內旋,股骨平放于暗盒;其上下緣包括兩端或病變鄰近一端的關節。
【中心線】對準股部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股骨及鄰近關節正位影像;股部軟組織影像顯示清晰。
【用途】概括觀察股部骨骼關節及軟組織情況。
2.股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膝部屈曲約呈135°角,股部外側靠近暗盒;對側髖部和膝部屈曲并置于被檢側~下肢的前方;股部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線】對準股部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股骨及鄰近關節側位影像;股部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用途】概括觀察股骨、膝關節和股部軟組織側位情況。
(六)髖部
1.髖關節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雙下肢伸直,足稍內旋,使兩足趾內側互相接觸;被檢側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中點向外下作垂線2.5cm (股骨頭)為髖關節正位攝影的定位點,此點對準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髖關節正位影像,骨質及關節間隙清晰;關節周圍應包括髂前_上棘,大、小粗隆,股骨頸及其延續的一段股骨體,小盆內壁,恥骨,坐骨,閉孔。
2.髖關節水平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伸直,足內旋。健側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外展,避免遮擋X線射入。探測器垂直臺面豎放于被檢側髖部外側,使探測器長軸與股骨頸長軸平行。
【中心線】水平方向,向頭側傾斜,從被檢側股骨內側向外.上方垂直股骨頸射入探測器。
【標準影像顯示】便于檢查股骨頭后脫位情況。
第三節 胸部攝影胸部體表定位標志
一:胸部體表定位標志
1.胸骨頸靜脈切跡位于胸骨上緣的凹陷處,平第2胸椎下緣高度。2.胸骨角為胸骨柄體交界處,微向前凸,兩側與第2肋骨前端連接,平對氣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體交界處。3.劍突末端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體高度。
4.肋弓構成胸廓下口的前緣部分,肋弓的最低點平第3腰椎高度。5.鎖骨中線為通過鎖骨中點的垂線。
6.腋前線為通過腋窩前緣的垂線。
7.腋中線為通過腋窩中點的垂線。
8.腋后線為通過腋窩后緣的垂線。
二、胸部攝影注意事項
1.攝影前認真閱讀申請單。2.胸部主要檢查肺臟時, 常規取后前位與側位;主要檢查心臟時常規取后前位、左側位、斜位。3.檢查肺部時中心線經第4、5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暗盒;檢查心臟時,中心線經第6、7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暗盒。
4.胸部攝影焦片距為:站立后前位檢查肺180cm檢查心臟200cm ;臥位攝影時一般均用100cm。5.肺部及膈上肋骨應攝取深吸氣后屏氣像;心臟應攝取平靜呼吸下屏氣像。
6.胸部攝影的曝光時間,要求使用X線管容量允許的最短時間。
7.肺部照片主要觀察肺紋理和肺實質影像,因肺泡
內充氣,吸收X線量少,所需攝影條件較小。
8.膈上肋骨與肺組織重疊,膈下肋骨與腹腔臟器重
疊,兩者對X線的吸收差異很大,攝影時應根據膈.上肋骨深吸氣、膈下肋骨深呼氣的技術選擇曝光條件分別進行攝片。
9.若兩側肺部密度相差懸殊較大或欲觀察肋骨、心臟、鎖骨等遮蓋的肺組織以及縱隔腫瘤等影像,可采用高千伏技術攝影,選用高柵比的濾線柵。
10.胸骨正位攝影時應采用低千伏、小毫安、長時間、近距離并傾斜中心線的攝影技術,并在均勻淺呼吸的方式下曝光。
11.由于胸廓兩側對稱,一般不用側位攝影,必要時取斜位、切線位攝影。
12 .膠片或IP尺寸:胸部整體片( 14英寸x14英寸)或( 12英寸x15英寸)。
13 .攝影時去除衣物、異物、 敷料,應注意對被檢者的X線防護特別注意體位防護的運用。
三、胸部常用攝影體位1.胸骨后前斜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身體矢狀面與床面長軸垂直;俯身使頸部前伸,胸骨緊貼在墊高約5cm暗盒上,兩臂內旋置于身旁;暗盒上緣達胸鎖關節上2cm,下緣包括劍突。
【中心線】自背部脊柱右后射至左前方,對準肩胛骨內緣與第4胸胸椎連線中點,經胸骨中點射入暗盒中心。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胸骨正位全貌影像,胸骨柄、胸骨體及劍突邊緣銳利,背景模糊,從右后射入時,胸骨左側部與心臟重疊,右側與肺野重疊,顯示密度不均勻,右側對比度高于左側,右側緣清晰度較高。
【呼吸方式】緩慢連續淺呼吸曝光。
2.胸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立于攝影架前,下頜頦部略抬起,兩臂放于后背,兩手相握,肩部盡量向后,胸部前挺;暗盒上緣包括胸鎖關節上2cm,下緣包括劍突,前胸壁位于暗盒前中1/3處。
【中心線】水平投射,對準胸骨角距胸前壁后約4cm處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胸骨側位影像;胸骨柄、胸骨體、劍突骨質及前后緣骨皮質顯示清晰,胸鎖關節重疊。 【呼吸方式】深吸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胸骨前后面骨質情況。
4.膈上肋骨前后位
【中心線】經過第7頸椎垂直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膈上肋骨前后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吸氣后屏氣曝光。
5.膈下肋骨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或站立于攝影架前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暗盒,上臂上舉置于頭旁,髖、膝屈曲,雙足踏于床面;暗盒板置于濾線器托盤中,其下緣對肋弓下3cm處,兩側包括胸腹外緣。
【中心線】對準臍,向頭側傾斜10° ~ 15°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第8 ~ 12肋骨正位影像,肋骨紋理清晰可見。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二)呼吸系統常用體位
1.胸部后前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前胸緊貼暗盒立于攝影架前,頭稍上仰,暗盒上緣超出兩肩峰3cm ;兩手背放在髖部,雙側肘部內旋,使兩側肩胛骨拉出肺野。
【中心線】水平投射,經第5- 6胸椎高度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雙肺后前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吸氣后屏曝光。
【用途】胸部后前位平片是X線檢查胸部的疾患的初選位置。
2.胸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立于攝影架前,兩臂上舉,交叉抱頭,使兩肩盡量不與肺部重疊;暗盒或_上緣平第7頸椎,前胸壁及后背部與暗盒邊緣等距。
【中心線】水平投射,平第5-6胸椎高度經側胸壁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常規位置。
【呼吸方式】深吸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能觀察縱隔、心臟后方和后部橫膈_上方的肺部情況,以發現在后前位影像不能顯示的病灶。
3.胸部前弓位(前后方向)
【位設計】被檢者立于攝影架前約30cm處,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背放于髖部,肘部屈曲內旋,身體后仰,肩部緊靠暗盒,下胸部向前凸,使胸部冠狀面與暗盒呈45°角。暗盒上緣超出鎖骨6~ 7cm ,兩側與側胸壁等距。
【中心線】水平投射, 經胸骨角與劍突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此位置顯示肺部前凸位影像,常用來觀察肺尖與鎖骨.上或肋骨重疊的病變。
【呼吸方式】深吸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此位置主要顯示肺尖部病變,對在前后位被肋骨和鎖骨遮蔽的病灶都能清楚顯示。
4、心臟、大血管右前斜位(胸部右前斜位)
【體位】病人立位,右前胸轉向前,緊貼攝影架面板或暗盒面,使身體冠狀面與面板成45° ~55°角。右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內收,左手上舉抱頭,保持身體穩定。暗盒前緣包括左側胸壁。平靜呼吸狀態下屏氣曝光。
【中心線】對準左腋后線經第7胸椎水平方向射入。
5、心臟、大血管左前斜位(胸部左前斜位)
【體位】病人立位,左前胸轉向前,緊貼攝影架面板或暗盒面,使身體冠狀面與面板成65°~75°角。左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內收,右手上舉抱頭保持身體穩定。暗盒前緣包括右側胸壁。
【中心線】經右腋后線,第7胸椎水平方向射入。平靜呼吸后屏氣曝光。
第四節腹部攝影
一、腹部體表定位標志
腹部常用"九分法”來進行劃分, .上水平線為經過兩側肋弓下緣最低點的連線,下水平線為經過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兩條垂直線分別為左鎖骨中線與左腹股溝韌帶中點的連線和右鎖骨中線與右腹股溝韌帶中點的連線。
二、腹部攝影注意事項
1. 除急腹癥及孕婦外,攝影前應清潔腸道。(1)自潔法
(2)灌腸法2.使用正確的攝影體位,可疑腸梗阻、穿孔、出血時,應盡量采用站立位攝影。3.先天性肛閉鎖者,應在嬰兒出生后20小時左右進行攝影。
4.腹部攝影一 般選擇深呼氣后屏氣曝光。5.除新生兒外,腹部攝影均應使用濾線器技術,焦-片距為90 ~ 100cm。6.膠片尺寸:成人全腹部( 12英寸x15英寸)。7.攝影時應注意對被檢者性腺器官等進行X線防護,特別注意體位防護的運用。
三、腹部常用攝影體位
(一)腹部
1.腹部仰臥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上臂上舉,下肢伸直;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上,上緣平劍突上3cm ,下緣包括恥骨聯合下3cm。
【中心線】經劍突至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全腹部正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概括觀察腹腔臟器,如診斷泌尿系結石。
2.前后立位腹部平片
【體位設計】被檢者站立于攝影架前,上肢自然下垂稍外展;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上,探測器上緣包括橫膈,下緣包括恥骨聯合上緣。
【中心線】經劍突至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全腹部正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診斷腸梗阻及胃腸道穿孔。
2.腹部倒立正側位
【體位設計】在患兒肛門處放一金屬標記,陪護人員一手持患兒雙踝部,另一手托患兒肩部或頭部,使患兒臀背部貼近暗盒,邊緣超出肛門處皮膚6cm。
【中心線】水平投射對準恥骨聯合上緣,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腹部倒立正位影像。顯示金屬標志到直腸盲端的距離。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檢查先天性肛]閉鎖。
(四)膀胱區
1.膀胱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正中矢狀面與床面垂直, 并對準臺合中線。上肢放于身體 兩側,下肢伸直;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中,其.上緣平髂嵴,下緣超過恥骨聯合。
【中心線】對準恥骨聯合上4cm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膀胱區前后位影像,觀察膀胱結石的常規位置。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主要觀察膀胱內的陽性結石影像。膀胱造影時多攝取此位。
第五節脊柱攝影
一、脊柱攝影注意事項
1.攝影前應詳細閱讀申請單。
2.攝影前應去除被攝部位體表不透X線的膏藥、輔料及可顯影的衣物等。
3.擺放攝影體位時,利用調整被檢者體位或中心線方向來適應脊柱生理或病理彎曲,使X線與椎間隙平行。
4.脊柱外傷患者攝影時,應囑其盡量自己移動。
5.脊柱攝影應包括鄰近有特殊標志的椎骨,以識別椎序。6.腰椎攝影宜深呼氣后屏氣曝光,使腹部組織變薄利于提高影像對比。7.脊柱攝影管電壓較高,需使用濾線器攝影技術并使用適當厚度的過濾板。
8.脊柱攝影用膠片尺寸。
二、脊柱常用攝影體位
(一)頸椎
1.第1、2頸椎張口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并重合于臺中線,兩臂置于身旁;下頜稍仰,使上頜切牙咬合面與乳突尖連線垂直于床面,上、下切牙連線對暗盒中心;曝光時被檢者口盡量張大并發“啊”聲,使第1、2頸椎投影于口腔陰影之中。
【中心線】經張大的口腔中心與暗盒垂直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為口腔中寰、樞椎前后位影像,尤其是樞椎的齒突位于寰椎兩側塊之間,寰椎橫突位于側塊外部,下方樞椎的骨質棘突,椎弓及寰樞關節清晰可見。
【呼吸方式】曝光時使被檢者喉部做“啊”聲。
2.第3~ 7頸椎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暗盒,并重合其中線,兩臂置于身旁;頭稍上仰,聽鼻線水平面垂直于暗盒;暗盒上緣平耳廓上緣,下緣平胸骨頸靜脈切跡。
【中心線】向頭端傾斜10° ~ 15°角,對準甲狀軟骨射入暗盒。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第3~7頸椎正位影像,頸椎棘突位于椎體正中,橫突左、右對稱顯示;頸椎骨質、椎間隙與鉤椎關節顯示清晰。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4.頸椎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立于攝影架前,被檢者雙手各持-沙袋,使兩肩盡量下垂,頭稍后仰,使聽鼻線水平面與暗盒垂直,暗盒上緣平耳廓上緣,下緣包括第1胸椎。
【中心線】經甲狀軟骨水平面,頸部前后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全部頸椎側位影像,椎體骨質、各椎間隙及椎間關節顯示清晰。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用途】概括觀察第1~ 7頸椎的影像結構。
5.頸椎斜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站立于攝
影架前;被檢側頸部近暗盒,冠狀面與暗盒呈55-65。角;左后斜位時相反;暗盒上緣平耳廓上緣,下緣包括第--胸椎。
【中心線】經甲狀軟骨水平面,頸部中點射入暗盒。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頸椎斜位影像。近膠片側椎間孔、椎弓根顯示清楚,右后斜位顯示左側椎間孔,左后斜位顯示右側椎間孔;。
【呼吸方式】靜呼吸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頸椎椎間孔、小關節及椎弓根。一 般同時拍左右兩側,以便對比。
(二)胸椎
1.胸椎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于床面并對準臺中線;兩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髖屈膝,兩足平踏床面;暗盒上緣平第7頸椎,下緣包括第1腰椎。
【中心線】對準第6胸椎(胸骨角與劍突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體位設計】被檢者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于床面并對準臺中線;兩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髖屈膝,兩足平踏床面;暗盒上緣平第7頸椎,下緣包括第1腰椎。
【中心線】對準第6胸椎(胸骨角與劍突連線中點)垂直暗盒射入。
2.胸椎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兩臂上舉屈曲,雙側髖、膝屈曲以支撐身體,兩膝間放沙袋或棉墊,棘突后緣置于臺中線外約5cm處暗盒下緣包括第1腰椎。
【中心線】中心線對準第6或第7胸椎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胸椎的側位影像,椎間隙顯示清楚,各椎體及附件結構:清晰顯示。
【呼吸方式】重點觀察膈上胸椎時,深吸氣后屏氣曝光;重點觀察下胸椎時,深吸氣再呼出后曝光。
(三)腰椎
1.腰椎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兩髖、膝屈曲,雙足踏床面,使腰部貼近床面,暗盒上緣平第12胸椎,下緣包括部分骶骨;X線管陰極端置于組織較厚的上部分腰椎。 【中心線】對準第3腰椎(臍上3cm)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腰椎前后位影像,第1~ 5腰椎、腰骶關節、兩側骶髂關節及兩側腰大肌包括在照片中并對稱顯示;第3腰椎椎體各緣呈切線狀顯示,
【呼吸方式】深呼氣后屏氣曝光。
2.腰椎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髖、膝屈曲支撐身體;身體冠狀面與床面垂直;棘突后緣置于暗盒中線外約5cm處。暗盒上緣平第12胸椎,下緣包括部分骶骨。
【中心線】經臍上3cm即第3腰椎平面,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椎體結構及骨紋理、椎間隙清晰顯示為第1 ~5腰椎側位影像。上下關節突重疊,橫,突與椎弓重疊,棘突伸向后方,關節間隙較寬而清晰。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屏氣曝光。
3.腰椎前后斜位
【體位設計】身體冠狀面與床面呈45°角,被檢側髖、膝屈曲,棘突后緣在床面_上的投影位于臺中線外約4cm處,暗盒上緣平第12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臍孔_上方3cm處對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第3腰椎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腰椎附件在斜位片上顯示為“小狗 狀” :近片側橫突為 "狗嘴” ,椎弓根為”狗眼“,椎弓峽部為”狗頸” 上關節突為"狗耳”,下關節突為”狗前腿" “后腿”為下關節突,”狗尾巴”為橫突。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屏氣曝光。
4.骶髂關節前后位
【體位設計】攝影體位與腰椎前后位相同;暗盒上緣包括髂骨嵴,下緣包括恥骨聯合。
【中心線】向頭端傾斜15°或20°角(男性15°、女性20°) ,經兩側髂前上棘連線中點射入暗盒。
5、骶髂關節前后斜位
【體位】被檢者取仰臥位。被檢側的臀部抬高,身體冠狀面與臺面成25°~30° ,被檢側的髂前上棘內2.5cm處對臺面中線。
【中心線】向頭側傾斜10° ~ 25°對準恥骨聯合 上緣水平。
(四)骶、尾椎
1.骶、尾椎前后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兩臂置于身旁,雙下肢伸直并攏,骶椎攝影時,暗盒上緣平髂嵴,下緣包括恥骨聯合;尾椎攝影時,暗盒中心對恥骨聯合下3cm處。
【中心線】骶椎攝影時向頭端傾斜15° ~ 20角射入暗盒;尾椎攝影時向足端傾斜15°角射入暗盒,入射點均為恥骨聯合上方3cm處。
【標準影像顯示】骶中嵴及尾椎位于照片正中,骨質結構清晰左右對稱。
【呼吸方式】淺緩呼吸或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2、骶、尾椎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雙髖、膝屈曲支撐身體,身體冠狀面與床面垂直;骶部后緣置床面中線外4cm ;暗盒后緣超出骶部后緣3cm,.上緣平第5腰椎,下緣包括尾椎下緣。
【中心線】經髂后下棘平面與暗盒垂直射入。
03.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標準影像顯示】骶、尾椎顯示于照片中,邊界明確;腰骶關節及骶尾關節間隙清晰可見;骶骨兩側無名線重疊為單一致密線。
【呼吸方式】淺緩呼吸不屏氣曝光。如主要觀察尾椎時,攝影時所用毫安秒應比腰椎側位低,否則尾椎顯示不清楚。
第六節骨盆攝影
一、骨盆體表定位標志
1.骨盆的最高點髂嵴兩側連線為第4腰椎棘突水平。
2.骨盆兩側前上方,最突出的骨為髂前上棘,重要骨性標志之一。
3.恥骨聯合與尾骨在同一平面上。
4.尾骨尖端也是骨盆攝影的重要標志。
二、骨盆攝影注意事項
1.攝影前應盡量清潔腸道,排空膀胱尿液。
2.骨盆外傷應注意避免因搬動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3.因骨盆結構復雜,中心線入射點對各部投影有較大影響,攝影時應充分利用體表定位標志。
4.盆腔組織密度高、厚度大,攝影時應采用濾線器攝影技術。
5.骨盆攝影,呼吸方式為平靜呼吸時曝光。
6.膠片尺寸:骨盆整體片( 12英寸x15 ) ,特別注意體位防護的運用。
三、骨盆攝影常用體位
骨盆前后位
04.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兩下肢伸直,足尖向上,兩拇趾內側相互接觸;暗盒_上緣超出髂嵴2cm下緣包括坐骨。
【中心線】對準兩側髂前上棘連線中點下方3cm處,與暗盒垂直射入。
05.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標準影像顯示】兩側髂骨翼與其他諸骨密度均勻,骨結構清晰可見;髖關節骨頭位于骨盆兩側下1/4處。
【呼吸方式】淺呼吸中曝光。可因盆腔內臟器移動模糊而使骨骼影像較。
第七節頭顱攝影
一,頭顱解剖定位標志
1.聽眶線 為外耳孔與同側眼眶下緣間的連線。
2.聽眥線為外耳孔與同側眼外眥間的連線。與同 側聽眶線約呈12°角。
3.聽鼻線為外耳孔與同側鼻翼下緣間的連線。與
同側聽眶線約呈13°角。
4.聽口線為外耳孔與同側口角間的連線。與同側聽眶線約呈23角。
5.聽眉線為外耳孔與眉間的連線。與同側聽眶線約呈10°角。
6.瞳間線為兩瞳孔間的連線。
二、頭顱攝影注意事項
1.攝影前應了解被檢者病情、檢查目的、 選擇合
適的攝影體位和攝影條件。
2.攝影時要讓被檢者體位舒適,以避免曝光時可
能產生位置移動。
3.攝影前應去掉被檢者頭部的發卡、飾物、活動
假牙等物品。
4.頭顱解剖結構復雜,擺放攝影體位時應充分利
用頭顱的一-些標準平面和體表定位標志線。
5.攝影時要明確X線的投射方向以及中心線的入射點和出射點。
6.頭顱攝影呼吸方式為平靜呼吸下屏氣,曝光前應做好呼吸訓練。
7.正確使用濾線器設備,確定適當的照射野,焦-片距取90 ~ 100cm。
8.某些結構對稱的部位,需攝 雙側影像進行對比時兩側的攝影條件必須一致。
9.攝影時必須對被檢者進行有效的X線防護。
三、頭顱攝影常用體位:
(一)頭顱
1.頭顱后前位
03.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下頜內收,額部及鼻尖緊貼床面,聽眥線垂直于床面;暗盒上緣超出顱頂約3cm。
【中心線】自枕外隆凸經眉間垂直暗盒射入。
04.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標準影像顯示】骨板及骨質結構顯示清晰;矢狀縫及鼻中隔影像居中,兩眼眶影像對稱;頂骨及兩側顳骨的影像對稱。
2.頭顱側位
05.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對側上肢屈肘握拳放于頦下,下肢屈曲以支撐身體;瞳間線與床面垂直,頭顱擺成完全側位;暗盒其上緣超出顱頂3cm。
【中心線】對準外耳孔前、上各2 . 5cm處垂直暗盒射入。
06.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標準影像顯示】照片的上緣包括頂骨,前緣包括額骨、鼻骨,后緣包括枕外隆凸;蝶鞍影像居中,鞍底呈單邊顯示;顱骨內、外板和板障及顱縫影顯示清晰。
4.顱骨切線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通常取臥位,根據病變部位安置頭顱方向;轉動被檢者頭部,使病變區顱骨的邊緣與暗盒呈垂直關系。
【中心線】與病變處顱骨相切,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標準影像顯示】為頭顱某局部切線影像。凹陷骨折者,可見骨皮質斷裂和骨片凹陷情況。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用途】用于檢查顱骨任一局部的凹陷、凸出,骨皮質的異常改變。
5.湯氏位(頭顱前后半軸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仰臥,正中矢狀面垂直于床面并與臺中線重合;下頜內收,聽眥線垂直于床面;片盒上緣平顱頂。 【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5°~ 30°角,對準眉間上方處,經枕外隆凸射入暗盒;或向足側傾斜30° ~40°角,經兩外耳孔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處射入暗盒。
【標準影像顯示】顯示頭顱半軸位影像;枕骨及枕骨大孔影像顯示清楚;顳骨巖部位于枕骨大孔影兩側,其內可見內聽道影。 【用途】觀察枕骨及頂骨后部、顳骨巖部、枕骨大孔及鞍背床突。
(二)副鼻竇1.瓦氏位(water'S)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下頜骨頦部置于床面上,頭稍后仰,聽眥線與床面呈37°角;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上,其長軸與臺中線平行;鼻根部對準暗盒中心。
【中心線】經鼻根部垂直暗盒射入。
【標準影像顯示】兩側上頜竇對稱顯示于眼眶之下,呈倒置的三角形;后組篩竇及額竇顯示良好。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上頜竇、額竇、前及后組篩竇。
2.柯氏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額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上,下頜內收,聽眥線垂直于床面;鼻根對準暗盒中心。
【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3角,對準枕外隆凸上方3 cm處,經鼻根射至暗盒。
【標準影像顯示】額竇投影于眼眶的內上方;前組篩竇顯示于兩眼眶影之間,下鼻甲顯示清晰鼻腔中內縱形線影為鼻中隔。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下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額竇、篩竇、眼眶、眶上裂等。
(三)鼻部
1.鼻骨側位 【用途】觀察鼻骨外傷者骨折情況。 【體位設計】被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頭部側轉,矢狀面與床面平行,瞳間線與床面垂直;暗盒置于床面上;鼻根下1cm處對準暗盒中心。 【中心線】經鼻根下1cm處射入暗盒。
【標準影像顯示】為鼻骨側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中屏氣曝光。
(五)下頜骨
1.下頜骨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側~下頜骨置于下端墊高15°的暗盒上;調整頭顱使被檢下頜體部與暗盒平行;下頜仰起,使下頜骨體部與暗盒下緣平行。
【中心線】向頭側傾斜15°~20°角,經被檢側下頜骨擬檢部位射入暗盒。
【標準影像顯示】為下頜骨支部側位、體部或體頦部側位影像,各部形態及牙排列與解剖形態近似。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不屏氣曝光。 【用途】觀察下頜骨骨支、體部骨質。
2、下頜骨后前位
【體位】俯臥位在檢查床上攝影。頭顱呈后前位前額和鼻尖靠探測器嘴唇對探測器中心。
【中心線】對準兩下頜角連線中點。
3.顳頜關節側位 【體位設計】被檢者體位與頭顱側位相同;被檢側顳下頜關節對特制的四分格換片器曝光區中心上1 cm處;先攝閉口位片,保持頭部不動,再攝張口位片;攝完一側再攝另- -側顳下頜關節閉口位片及張口位片。 【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5°角,對準對側顳頜關節上方約5cm處,經被檢側顳下頜關節垂直射入暗盒。
一.X線頭影測量的概念
X線頭影測量(Cephalometrics),主要是測量X線頭顱定位照像所得的影像,對牙頜、顱面各標志點描繪出一定的線角進行測量分析,從而了解牙頜、顱面軟硬組織的結構,使對牙頜、顱面的檢查、診斷由表面形態深入到內部的骨骼結構中去。幾十年來X線頭影測量一直成為口腔正畸及口腔外科等學科的臨床診斷、治療設計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我國,X線頭影測量于60年代初開始在口腔正畸的科研及臨床工作中應用。70年代末,電子計算機X線頭影測量亦開始應用于我國口腔正畸臨床及科研工作上。
二.X線頭影測量的主要應用
1.研究顱面生長發育:X線頭影測量是研究顱面生長發育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過對各年齡階段個體作X線頭影測量分析,從橫向研究顱面生長發育,同時也可用于對個體不同時期的測量分析,而作顱面生長發育的縱向研究。由于X線頭顱照像是嚴格定位的,因而系列的X線頭顱片具有可靠的可比性。
2.牙頜、顱面畸形的診斷分析:通過X線頭影測量對顱面畸形的個體進行測量分析,可了解畸形的機制、主要性質及部位,是骨骼性畸形抑或牙 合性畸形,使對畸形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而這種診斷的依據,來源于明確了顱面軟硬組織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而對于牙頜、顱面畸形的診斷分析基礎,又首先必須通過X頭影測量對正常合人顱面結構進行分析,得出正常合人各項測量的參考標準,并應用到對畸形的診斷分析中去。
3.確定錯合畸形的矯治設計:從X線頭影測量分析研究中得出正常 合關系可存在于各種不同的顱面骨骼結構關系中,而一些牙齒的位置能在一定的頜面結構下得到穩定,因而當通過測量分析牙頜、顱面結構后,根據錯合的機制,可確定頜位及牙齒矯治的理想位置,從而制定出正確可行的矯治方案。
4.研究矯治過程中及矯治后的牙頜、顱面形態結構變化:X線頭影測量亦常用作評定矯治過程中,牙頜、顱面形態結構發生的變化,從而了解矯正器的作用機制和矯治后的穩定及復發情況。如關于口外支抗唇弓矯正器及下頜頦兜矯正器等對牙頜、顱面結構的作用及變化,都是在使用X線頭影測量以后才得以明確和澄清的。
5.外科正畸的診斷和矯治設計:通過X線頭影測量對需進行外科正畸的嚴重顱面畸形患者進行顱面軟硬組織的分析,得出畸形的主要機制,以確定手術的部位、方法及所需移動或切除頜骨的數量,同時應用X線頭影圖跡進行剪裁,模擬拼對手術后牙頜位置,得出術后牙頜、顱面關系的面型圖,為外科正畸提供了充分的根據,從而提高了其診斷及矯治水平。
6.下頜功能分析:X線頭影測量還可以用來研究下頜運動,語言發音時的腭功能以及息止合間隙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也有用于下頜由息止位至咬合時髁突、頜位等位置運動軌跡的功能研究。
3.頭顱定位X線照像和頭影圖的描繪
3.1頭顱定位X線照像
(1)頭顱定位儀:
用作頭影測量的X線頭顱像,必須要在頭顱定位儀(cephalometer)的嚴格定位下拍攝。因為只有完全排除了因頭位不正而造成的誤差后,各測量結果才有分析比較的價值。頭顱定位儀正是保證這一要求的儀器。自1931年Broadbent使用第一架頭顱定位儀以來,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頭顱定位儀,其種類雖多,但定位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只是近年來的產品,其結構更趨精密、準確。
頭顱定位儀的定位,關鍵在于通過定位儀上的左右耳塞與眶點指針,三者構成一與地面平行的恒定平面的原理。在X線攝像時,先使頭顱定位儀的兩耳塞,進入頭部左右外耳道,然后上下調整頭部位置,使眶點指針抵于眶點,此時頭部便固定在眼耳平面與地面平行的位置上。
每次照像時,頭位均恒定于此不變。頭顱定位儀的頂盤一般具有刻度并能旋轉,當需投照后前位或一定角度時,只需轉動90°或一定角度即可。
(2)X線照像
1)投照距離:X線由球管射出時,呈輻射狀,使投照物體的影像放大,而產生模糊的半影。X線球管至膠片的距離越大,則射出的X線越接近平行,所造成的半影也越小。在X線頭顱攝影時要求有較大的投照距離,一般應不小于150cm。投照物體與膠片間距離,也是影響X線影像清晰和真實的重要因素,物片距越小,則X線影像的放大和失真越小。因而在投照時,應盡量使投照物體與膠片盒緊貼,以減小其放大誤差。通過加大球管至膠片距離也可減小由物片距所造成的放大誤差。每次照像時使頭位、X線球管及膠片三者之間的關系維持恒定,這樣所得的X線片才能保證測量結果的可靠,及不同個體或不同時期分別測量所得結果的可比性。
2)X線頭影像的放大誤差:由于X線頭顱攝影時,X線不能達到平行的要求,而頭部正中矢狀平面與膠片間又有距離存在,因而,X線頭影像必然有一定的放大誤差,但由于攝影時,頭部固定位置一致,故各片的放大誤差基本一致,不會引起相互之間的差異。
放大誤差的計算公式為r=(〖SX(〗D〖〗D-d〖SX)〗-1)×100。
r為放大誤差率,D為X線球管焦點至膠片距離,d為頭部正中矢狀面至膠片距離。
3.2頭影圖的描繪
X線頭影測量不能在X線頭影像上直接進行,而需在描繪的頭影圖上進行,故描繪的頭影圖必須精確地與頭影像上的形態完全一致。描圖可于具有良好光源的X線看片燈下或專用的描圖桌上進行。描圖及測量時需要準備透明膠片、硫酸描圖紙、精確的毫米尺、半圓儀、細尖鋼筆及硬質尖銳鉛筆等。將X線頭影描于硫酸紙上 ,再在描圖紙上進行測量分析。描繪圖的點線必須細小精確,以減少誤差。在X線頭影圖像上,有因頭顱本身厚度或個體兩側結構不完全對稱而出現的部分左右影像不完全重合(頭顱定位不準亦有此弊,應盡量避免),此時,則按其平均中點來作描繪。
五.常用X線頭影測量的標志點及平面
4.1頭影測量標志點
標志點是用來構成一些平面及測量內容的點。理想的標志點應該是易于定位的解剖標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應相對穩定。但并不是常用的標志點均能符合這一要求,不少標志點的確定是由各學者提出的不同測量方法而定,而標志點的可靠性還取決于頭顱X線片的質量以及描圖者的經驗。
頭影測量標志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解剖的,這一類標志點是真正代表顱骨的一些解剖結構;另一類是引伸的,這一類標志點是通過頭影圖上解剖標志點的引伸而得,如兩個測量平面相交的一個標志點。
(1)顱部標志點
蝶鞍點(S.sella):蝶鞍影像的中心。這是常用的一個顱部標志點,在頭顱側位片上較容易確定。
鼻根點(N.nasion):鼻額縫的最前點。這是前顱部的標志點,代表面部與顱部的結合處。有些X線片上,此點顯示不太清楚,是因為其形態不規則骨縫形成角度之故。
耳點(P.porion):外耳道之最上點。頭影測量上常以定位儀耳塞影像之最上點為代表,稱為機械耳點。但也有少數學者使用外耳道影像之最上點來代表,則為解剖耳點。
顱底點(Ba.basion):枕骨大孔前緣之中點。一般此點較易確定,常作為后顱底的標志。
Bolton點:枕骨髁突后切跡的最凹點。
(2)上頜標志點
眶點(O.orbitale:)眶下緣之最低點。當病人兩側對稱及在完好的定位下,左右眶點
才于同一水平,但實際上難以達到。一般X線片上可顯示左右兩個眶點的影像故常選用兩點之間的點作為眶點,這樣可減小其誤差。
翼上頜裂點(Ptm.pterygomaxillary fissure):翼上頜裂輪廓之最下點。翼上頜裂之前界為上頜竇后壁,后界為蝶骨翼突板之前緣,此標志點提供了確定了上頜骨的后界和磨牙的近遠中向間隙及位置的標志。
前鼻棘(ANS.anterior nasal spine):前鼻棘之尖。前鼻棘點常作為確定腭平面的兩標志點之一,但此標志點的清晰與否與X線片的投照條件有關。一般不作近遠中長度測量所用。后鼻棘(PNS.posterior nasal spine):硬腭后部骨棘之尖。
上齒槽座點(A.subspinale):前鼻棘與上齒槽緣點間之骨部最凹點。此點僅作為前后向測量所用。
上齒槽緣點(SPr.superior prosthion):上齒槽突之最前下點。此點常在上中切牙之牙釉質-牙骨質界處。
上中切牙點(UI.upper incisor):上中切牙切緣之最前點。一般上中切牙的測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此點與根尖相連作為中上切牙牙長軸來作為角度測量的一個平面,另一種是測量此點與其他結構間的距離。
(3)下頜標志點
髁頂點(Co.condylion):髁突的最上點。
關節點(Ar.articulare):顱底下緣與下頜髁突頸后緣之交點。關節點常在髁頂點不易確定時而代替髁頂點。
下頜角點(Go.gonion):下頜角的后下點。可通過下頜支平面和下頜平面交角之分角線與下頜角之相交點來確定。
下齒槽座點(B.supramental):下齒槽突緣點與頦前點間之骨部最凹點。
下齒槽緣點(Id.infradentale):下齒槽突之最前上點。此點常在下中切牙之牙釉質-牙骨質界處。
下切牙點(Li.lower incisor):下中切牙切緣之最前點。
頦前點(P.pogonion):頦部之最突點。
頦下點(Me.menton):頦部之最下點。
頦頂點(Gn.gnathion):頦前點與頦下點之中點。
D點:下頜體骨性聯合部之中心點。
這些標志點中,有些是在正中矢狀面上,是單個的點。如鼻根點、蝶鞍點等。而有些則是雙側的點,如下頜角點,關節點等。若由于面部不對稱而使兩側之點不重疊時,則取二點間的中點作為校正的位置。
(4)軟組織側面標志點
額點(G.glbella):額部之最前點。
軟組織鼻根點(NS nasion of soft tissue):軟組織側面上相應的鼻根點。
眼點(E.eye):瞼裂之眥點。
鼻下點(Sn.subnasale):鼻小柱與上唇之連接點。
唇緣點(vermilion borders):
上唇緣點(UL′):上唇粘膜與皮膚之連接點。
下唇緣點(LL′):下唇粘膜與皮膚之連接點。
上唇突點(UL):上唇之最突點。
下唇突點(LL):下唇之最突點。
軟組織之頦前點(Pos.pogonion of soft tissue):軟組織頦之最前點。
軟組織頦下點(Mes.menton of soft tissue):軟組織頦之最下點。
咽點:軟組織頸部與咽部之連接點。
4.2頭影測量平面
(1)基準平面:基準平面是在頭影測量中作為相對穩定的平面。由此平面與各測量標志點及其他測量平面間構成角度、線距、比例等8個測量項目。目前最常用的基準平面為前顱底平面、眼耳平面和Bolton平面。
前顱底平面(SN.SN plane):由蝶鞍點與鼻根點之連線組成,在顱部的矢狀平面上,代表前顱底的前后范圍。由于這一平面在生長發育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常作為面部結構對顱底關系的定位平面。
眼耳平面(FH.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由耳點與眶點連線組成。大部分個體在正常頭位時,眼耳平面與地面平行。
Bolton平面:由Bolton點與鼻根點連接線組成。此平面多用作重疊頭影圖的基準平面。
2)測量平面:
腭平面(ANS-PNS.paltal plane):后鼻棘與前鼻棘的連線。
全顱底平面(Ba-N):顱底點與鼻根點之連線。
合平面(OP.occlusal plane):合平面一般有兩種確定方法。一種是以第一恒磨牙的咬合中點與上下中切牙間的中點(覆合或開合的1/2處)的連線。另一種是自然的或稱功能的合平面,由均分后牙合接觸點而得,常使用第一恒磨牙及第一乳磨牙或第一雙尖牙的合接觸點,這種方法形成的合平面不使用切牙的任何標志點。
下頜平面(MP.mandibular plane):下頜平面的確定方法有3種:
(A)通過頦下點與下頜角下緣相切的線。
(B)下頜下緣最低部的切線。
(C)下頜角點與下頜頦頂點間的連線(Go-Gn)。
下頜支平面(RP.ramal plane):下頜升支及髁突后緣的切線。
面平面(N-Po.facial plane):由鼻根點與頦前點之連線組成。
Y軸(Y axis):蝶鞍中心與頦頂點之連線。
五.常用硬組織測量項目
X線頭影測量常用于臨床對錯合畸形的機制分析,以明確診斷及作出治療設計、錯 合畸形可以是牙源性的也可以是骨源性的也可以是兩者均存,主要是牙齒、牙弓、頜骨、顱面間的關系不調。通過頭顱側位X片的頭影測量是反映顱面結構深度和高度的二維空間關系。可測量上頜、下頜各自的形態、大小、位置和相互間的位置關系以及牙齒的位置或牙軸傾斜。從測量方法及單位來看,可分為角度測量、線距測量及線距比例。
每一測量項目都有其特定的意義,說明相應結構的特征或生長變化趨勢。但是,孤立地評價一項指標常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因為頭顱是牙頜、顱面各部分結構組成的復合體。其正常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某一指標:而取決于各部分間的配合。在一定變異范圍內,只要牙頜、顱面有協調的關系及相互補償,就會產生正常的顱面形態。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牙頜畸形正是由于牙頜、顱面各部間的不調所致。因此在評價畸形特征,及其機制時,必須綜合評價各項測量指標,然后才能明確畸形機制,作出正確的診斷。
5.1 上下頜骨的常用測量項目。
常用測量上、下頜骨相對顱部及其它結構位置關系的項目很多。通常所用的基準平面前顱底平面S-N和眼耳平面FH。
(1)SNA角:由蝶鞍中心、鼻根點及上齒槽座點所構成的角。反映上頜相對于顱部的前后位置關系。當此角過大時,上頜前突、面部側貌可呈凸面型,反之上頜后縮面部呈凹面型。
(2)SNB角:蝶鞍中心、鼻根點下齒槽座點所構成的角。反映下頜相對于顱部的位置關系。此角過大時,下頜呈前突,反之下頜呈后縮。
(3)ANB角:上齒槽座點、鼻根點與下齒槽座點構成的角。此角亦即SNA角與SNB角之差。此角反映上下頜骨對顱部的相互位置關系。當SNA大于SNB時ANB角為正值,反之ANB角為負值。
(4)NP-FH(面角):面平面NP與眼耳平面FH相交之后下角。此角反映下頜的突縮呈度。此角越大表示下頜越前突,反之則表示下頜后縮。
(5)Y軸角:蝶鞍中心與頦頂點聯線(SGn)與眼耳平面(FH)相交之下前角,此角亦反映頦部的突縮,此角越小則表示頦部越突,反之則表示頦部越縮。Y軸同時代表面部的生長發育方向。
(6)NA-PA(頜凸角):由鼻根點至上齒槽座點連線(NA),與頦前點至上齒槽座點連線(PA)延長線之角,此角反映面部的上頜部分相對與整個側面的關系。當PA延長線在NA前方時,此角為正值,反之為負值。此角越大表示上頜的相對突度越大,反之表示上頜相對后縮。
(7)MP-FH(下頜平面角):由下頜平面(MP)與眼耳平面(FH)的交角。此角代表下頜體的陡度,下頜角的大小,也反映面部的高度。
此外也由依下頜平面(MP)與前顱底平面(SN)交角來代表下頜平面角的,其意義同與FH所成的下頜平面角。
(8)ANS-Ptm(上頜長):翼上頜裂點與前鼻棘點在FH平面上垂足間之距離。代表上頜的長度。
(9)S-Ptm(上頜位置):翼上頜裂點與蝶鞍中心點在FH平面上垂足間的距離。表明上頜后界與蝶鞍中心點間的位置關系,亦反映上頜骨的前后位置關系。
(10)Co-Po(下頜長):髁突后緣切線與頦前點切線在下頜平面上垂足間的距離。代表下頜骨的綜合長度。
(11)S-Co(下頜位置):髁突后切線與蝶鞍中心在FH平面上垂足間的距離。代表下頜髁突后界與蝶鞍中心間的位置關系,同樣也代表下頜骨的前后位置關系。
5.2 上下前牙的常用測量項目
(1)1〖TXX-〗-SN角:上中切牙長軸與SN平面相交的下內角,反映上切牙對于前顱底的相對傾斜度。此角過大表示上中切牙唇傾,反之為舌傾。
(2)1〖TX-〗-MP角:下中切牙長軸與下頜平面相交之上內角。反映下中切牙對于下頜平面的傾斜度。此角過大表示下中切牙唇傾,此角過小表示下中切牙舌傾。
(3)1〖TXX-〗-NA角:上中切牙長軸與鼻根點一上齒槽座點連線(NA)交角,代表上中切牙的傾斜度和突度。
(4)1〖TXX-〗-NA距:上中切牙切緣至鼻根點—上齒槽座點連線的垂直距離,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傾斜度和突度。
以上兩項測量相互結合就可以精確的確定上切牙的傾突程度。
(5)1〖TX-〗-NB角:下中切牙長軸與鼻根點—下齒槽座點連線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的傾斜度和突度。
(6)1〖TX-〗-NB距:下中切牙切緣至鼻根點—下齒槽座點連線的垂直距離,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傾斜度和突度。
以上兩項測量相互結合就可精確的確定下切牙的傾突程度。
(7)上下中切牙角:上中切牙長軸與下中切牙長軸的交角。反映上下中切牙特別是上下前部牙弓的突度:此角越小突度越大,反之突度越小。
5.3 面部高度的常用測量項目
(1)全面高(N-Me):從鼻根點至頦下點的距離。
(2)上面高(N-ANS):從鼻根點至前鼻棘點的距離。
(3)下面高(ANS-Me):從前鼻棘至頦下點的距離。
(4)上面高與全面高之此:N-ANS/N-Me×100%。
(5)下面高與全面高之此:Ars-Me/N-Me×100%。
六.電子計算機化的X線頭影測量
電子計算機化的X線頭影測量也稱為數值化的X線頭影測量,其基本原理是將在頭顱圖跡上所確定的各測量標志點轉換成座標值,由電子計算機算出各測量項的結果并進行統計分析。
6.1 電子計算機化的X線頭影測量特點
(1)增加測量的精確性:由于將標志點轉換成座標值進行運算,使測量精確度提高,避免預測時容易造成的誤差,并且可以計算出放大誤差。
(2)提高效率:電子計算機化的X線頭影測量可大大縮短測量時間,一般幾十項測量項目僅需2~3分鐘即可得出結果。因而可以在頭影圖跡上確定大數量標志點進行大數量測量項目的測量。如Walker于頭顱側位圖跡上定出177個標點進行測量分析,Burstone確定52個點包括對顱面軟硬組織的測量分析。
(3)大樣本分析:電子計算機化的X線頭影測量,有可能對大樣本進行分析,從而建立數據庫,而應用于臨床患者的矯治設計或顱面生長發育的預測。
6.2 電子計算機化X線頭影測量系統的組成及工作過程
電子計算機化X線頭影測量系統由計算機主機及圖形數值化儀、打印機、顯示器、繪圖儀、存儲器(軟、硬磁盤)等設備組成,同時需有根據不同測量和統計分析的內容而編制的測量和統計分析程序。
6.3 數學模型的建立
電子計算機化X線頭影測量的工作過程,即是將測量分析所要解決的問
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點間形成線,線間形成角,而測量距離及角度。整個過程中將要建立數字模型。數學模型的建立有以下幾個步驟:
(1)標志點的確定:根據所需測量的項目在頭影圖跡上標出標志點。北京醫科大學醫院正畸科定出23個標志點為電子計算機化X線頭影測量所用,而得出常用的Downs、Steiner、Wylie、Tweed、Reidel、Ricktts、Wits等7種分析法的51項測量內容。
(2)進入直角座標系:頭影圖跡置于直角座標系中,各標志點間的相互位置關系即固定,有其X、Y值。在其位置的確定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定位,即每一圖跡雖對其本身的各測量值是固定的,但在不同測量圖跡間則無固定關系。另一種是確定原點及X軸,這樣得出的每張圖跡間的測量是有聯系的,如以S點為原點,SN平面為X軸,這對于同一患者治療前后,或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重疊分析時則有意義。
(3)從點座標到測量值:從點座標到測量值有求角、距離、投影距等不同形式。
(4)數據的輸入——圖形數值化儀:在頭影圖跡上確定了標志點后,通過圖形數字化儀,將圖形輸入計算機。圖形是一種連續變化的量為模擬量,通過圖形數值化儀將模擬量轉換成數字量,即將圖形上的標志點以座標值的形式輸入計算機。圖形數值化儀的工作原理是由內部構成的一個平面直角座標系,通過臺面上的可動鍵盤及游標與主機相連,工作時將頭影圖跡固定在臺面上,經可動鍵盤上的游標十字中心對準標志點,按下讀數鍵,則此點的X和Y的座標值就記錄到主機上,通過運算得出測量結果。可通過打印機直接記錄各測量結果,或經繪圖儀繪出(按預定程序)顱面結構模式圖。
近年來數據的輸入也可通過對頭顱側位X片的直接掃描而輸入計算機,而由顯示器上的頭顱側位X片圖象上直接定點輸入,而不再需要先描頭顱側位圖及通過圖形數字化儀輸入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化的X線頭影測量將X線頭影測量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此項技術還在不斷發展,正從目前的二維空間的測量(長和高或寬或高)系統開始向三維空間(長寬高)及主體攝影相結合的系統發展,這無疑對錯合的診斷矯治設計,特別是外科正畸的診斷設計上引起一個新的飛躍。
來源:MIT研討室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系刪除
, 以上就是x線攝影技術的發展趨勢(X線攝影技術完整收藏篇)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x線攝影技術的發展趨勢(X線攝影技術完整收藏篇)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X光成像技術的發展有哪些?
X光攝像的成象技術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最早是人工讀像,X光攝像師要在X光照射下去讀取影像數據,判斷患者的病情,這對醫生有很大的傷害。后來由于電子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x線攝影是哪一年研制成功的?
計算機X線攝影是在20世紀70年代研制成功的。具體來說,最早的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可以追溯到1971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開發。這項技術的出現極大地。
x線攝影全部擺位方法及臨床意義?
X線攝影是一種常用的醫學影像學方法,適用于各種醫學領域。X線攝影的擺位方法有很多種,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擺位方法及其臨床意義:1. 位于立位的前后位攝影:適。
x線成像和x線攝影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是x線成像沒有電離效應和生物效應。 X線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我們X線進入人體后,產生的一種電離效應,進而引起生物學特性改變。 X射線攝影(CR)指的。
x線攝影學基線是什么?
X射線是由于原子中的電子在能量相差懸殊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而產生的粒子流,是波長介于紫外線和γ射線 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很短約介于0.01~100埃之間。由德。
x線攝影中曝光時間的作用?
曝光時間短,被檢者接受到的輻射劑量就就小; 曝光時間短,越有利于減少運動偽影的產生,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曝光時間長,則發出的X線的光子數量增量,X線束的總。
高考體檢x線攝影是什么?
高考體檢x線攝影是一種醫療檢查方式,用于檢查考生的胸部和脊椎骨骼,以評估考生的身體健康狀況。這項檢查可以檢測出一些潛在的疾病或異常,如肺結核、骨骼畸形。
X線攝影與透視的優缺點?
2、透視的主要缺點是熒屏亮度較低,影像對比度及清晰度較差,難于觀察密度與厚度差別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與厚度較大的部位。例如頭顱、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
x線膠片的作用和原理?
X線是在真空管內高速行進成束的電子流撞擊鎢(或鉬)靶時而產生的。 X線波長很短,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見光不能穿透的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并在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