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對學習不上心。一日回家后,母親問他的學習情況,孟子回答:“和過去一樣。”孟母很生氣,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問孟母剪斷織布的原因,孟母告訴孟子:“如果荒廢了學業,就等于做下賤的勞役,那和織布為生有什么兩樣。”孟子受到了激勵,從此開始勤奮苦讀,最終成為有大學問的人。
《孟母斷織》的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 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孟母斷織》的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于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憑什么跟織布為生不一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認子思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孟母斷織》的道理
《孟母斷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應該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否則將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適當的方法,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孟母斷織的故事 孟母斷織告訴我們什么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孟母斷織的故事 孟母斷織告訴我們什么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文言文《孟母斷織》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告訴兒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讓我們看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實際生活情境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方式,使其心靈受到震撼,而不是喋喋不休的面對。
孟母斷機故事體現了什么家風?
孟母對兒子,真是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把孟子培養成了一代名儒,并樹立起孟氏家族的家風。《孟母斷織》是關于孟子的母親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
斷織喻學簡要概括?
孟子幼年讀書不太用功,在上私塾一段時日后,產生厭學情緒,經常逃學玩耍,孟母因此倍感憂慮。 一天,孟子又逃學了,過了晚飯時間還沒回來。孟母既是擔心又是生。
孟母斷織中有幾個成語?
兩個,中道而廢,勤學不息。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
孟母斷織?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內容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親通過剪斷織絲來教育孟子要抓緊時間學習, 幫助孟子日后成為了大學者。故事教育后人要勤奮學習。 中國傳。
孟母斷織中方織是什么意思?
織:動詞,織布、紡織 孟母戒子① 孟子少②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 織:。
孟子斷織戒子,孟母教子方法有何獨特?
小學《三字經》里不都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是講,孟母為給孟軻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數次搬家,當孟軻半徒而廢是用織好后剪斷的布來教育他! 小學《三字。
孟母斷機杼的故事60字?
孟母斷機杼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有一天因為感到厭煩,便從學堂逃課回老家,這時候的陌陌鄭在家中反復見到提前回家的孟之后一句話都沒有,對孟子說卞。
孟母三遷中孟母表現寫哪里?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三字經》中關于孟母三遷和孟母斷織的內容; 《三字經》從第25個字開始,用了12個字的筆墨敘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