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改版后訂閱欄變小,很多讀者反饋刷不到推送信息。大家記得點個星標,就不會迷路啦~(詳細步驟在文末)」

萬眾期待下,《黑暗榮耀》第二季播出了。
第二季甚至超過了第一季的評分,豆瓣評分達到了9.3。
暌違3個月之后,終于可以說出那句:
妍珍吶,好久不見。
復仇,網友的最愛?
《黑暗榮耀》上線兩天后,就在Netflix 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和日本等區排名前三。
連續兩周創下8248萬收看時間的紀錄,在Netflix全球十大電視(非英語)領域排名第一。
爛番茄96%,IMDb7.9。
流量太大,甚至導致Netflix網站宕機。
雖然在當下,最常被消費的是混合型影視作品,但在搶奪用戶注意力上,“懸念+反轉+爽”的萬能公式催生出最多的還是復仇。
回顧整個2022,熱門影視大多都是復仇。
除了《財閥家的小兒子》《黑暗榮耀》,《弱小英雄》和《豬玀之王》也是關于主角如何復仇和反抗。
《利刃出鞘》《壞姐妹》《菜單》,復仇都集中或斷斷續續成為主角向前行進的動力。
除了新劇,不少老劇也被翻出來重新回顧。
前有《回家的誘惑》。
被婆家欺負、丈夫出軌的家庭主婦,華麗蛻變為復仇女神。
步步為營手撕渣男,還順帶創了個業。
后有《頂樓》。
依然是女性復仇大戲,全員撕X,撕到瘋魔。
劇情越狗血,觀眾看得越過癮。
即便過去十幾年,在看過了如此多的復仇之后,觀眾仍然對復仇百看不厭。
為什么復仇屢看不爽?
一個原因是復仇符合人們的“公正世界假設”。
這指的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會給他帶來公正的結果,做好事就有好報,做壞事就有壞報。如果暫時不公平,那也是因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人總是想要維持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但我們又常常見到各種各樣的人遭遇不幸。想要保持樂觀,就要相信自己不會遭遇不幸。
這時候就需要公正世界假設——
之所以遭受不幸,一定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了什么事,我沒有做錯事,所以我不會遭遇不幸,這也符合中國的“命理”文化。
復仇劇就是這樣。
報復本身就是在一方在受到打壓之后進行的反抗,不僅能安慰我們不作惡就不會倒霉,也提醒我們作惡就會被報復。
利他型懲罰的腦部機制,也能觸發我們對復仇的爽感。
復仇之所以會存在,很大原因是為了確保社會正常運作,讓人們知道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后果。
這也符合我們的生理機制——“利他型懲罰”的腦部運作。
這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想懲罰背叛或破壞社會規范的人,即便我們并不會從中獲得直接利益。
實驗顯示,當人們懲罰欺騙自己的人時,腦中的背側紋狀體會被啟動,而這部分區域與愉悅及滿足感有關。
而且,復仇劇戲劇沖突很強,跌宕起伏很明顯。
比如《黃色復仇草》。
女主無辜入獄,不僅遭受情敵、繼父的迫害,還失去了戀人和孩子,出獄之后著手開展報復,壞人受到應有懲罰,自己也收獲了愛情。
《妻子的誘惑》《人魚小姐》都是這樣。
先讓主角受虐賺取觀眾同情心,隨后再安排極致化復仇情節,先抑后揚的設置不斷加深了觀眾對于“惡有惡報”的戲劇性期待。
同時,為了更好地產生糾葛,很多復仇劇都把復仇放在家庭中。
在人物關系上,正反雙方不僅僅是復仇者與復仇對象,還夾雜著血緣、親情這樣遲滯復仇的原因,這就會讓主角的復仇產生更多反復與糾葛,戲劇性效果更強烈。
《妻子的誘惑》人物關系圖
《對不起,我愛你》男主向拋棄自己的生母復仇,但因為血緣關系異常糾葛。
《善良的男人》男主向韓在熙復仇,但卻愛上了韓的繼女。
《天使的誘惑》女主為替死去的雙親復仇而嫁給仇人的兒子申賢宇,利用他的癡情報復申家,申賢宇重生后向女主復仇,但重生后愛上的女人卻是女主失散多年的妹妹,自己的情敵還是母親的私生子……
《天使的誘惑》
眾多奇情元素和非常態元素的集合讓復仇劇有強烈的狗血效果。
復仇劇通常采用的閉鎖式結構也容易讓人上頭。
這種結構的戲,一般開場從危機中起步,直接表達高潮至結局,過去的事件和人物關系全都用回顧式的方法在劇情中逐步交代。
這種寫法能讓情節集中緊湊,人物內心活動和外部動作結合較緊密,更耐人尋味。
為什么中國不拍復仇劇
縱觀復仇影視劇,基本是日韓的天下。
講校園暴力,有《告白》《黑暗榮耀》。
講手刃渣男,有《妻子的誘惑》《人魚小姐》。
講階層剝削,有《寄生蟲》《財閥家的小兒子》。
但中國,似乎缺席了。
你能想起來的唯一的復仇劇,就是十幾年前的《回家的誘惑》,還是翻拍的韓劇。
按理說,作為影視劇最吸引眼球的主題之一,應該涉足才是。
同樣是東亞國家,為什么中國就不拍復仇劇呢?
這與中國的禮法沖突有關。
在中國文化中,復仇屬于“家族法律”,懲罰犯罪是國家的職能。
其實,中國古代一直都有復仇的“傳統”。
因為在國家組織尚不發達的時候,復仇其實算一種社會“自救”,通過社會懲罰來維持內部的平衡,是一種家族的法律。
但是,當國家日益壯大之后,懲罰犯罪被以法律明文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了國家職能。
國法取代家法,任何人不得越權。
所以最晚在東漢末年,復仇就已經被國家法律所禁止,自此之后,除了元朝,律法都是如此。
到最后,只有國家才能夠懲罰犯罪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常識,復仇的風尚便完全地消失了。
而且,中國律法對復仇者向來都是嚴加重罰。
魏晉南北朝甚至會株連九族,重罰之下,還有誰會提倡復仇?
再者說,中國向來以和為貴,復仇也不符合中國的儒家文化。
日韓,尤其是韓國,雖然也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但畢竟沒有那么深,他們更在意娛樂市場的反應。
韓國的電影市場相當嚴峻,很長一段時間,大多數電影甚至都是入不敷出。
而且韓國人口少,從事文藝、娛樂的人卻非常多,導致競爭相當激烈。也正因此,他們非常在意噱頭。
因為有噱頭的東西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被廣泛議論,它的收視率、票房才會上去。
這也就是為什么韓國電視劇以“狗血”出名。
但經歷多年狗血劇教育的韓國人,對“一般刺激”的東西已經變得麻木,需要“更刺激”的東西。
這時候,“復仇”就被拎了出來。
樸贊郁的“復仇三部曲”以及當時轟動亞洲圈的《妻子的誘惑》都是實例。
恨永遠比愛持久。
但是在現實中,大多數的我們只能被動遺忘痛苦,自嘲地講著地獄笑話。
所以編劇創造了這樣一個故事。
用以弱勝強的復仇,建造奢侈的想象。
“我絕不留情,也注定不會迎來榮耀。”
溫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眾號修改了推送規則,所以部分關注本號的朋友無法在第一時間收到“作家文摘”推送的消息。
歡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簡單設置,讓本號繼續為您在第一時間及時進行推送:
關注并進入公眾號后,
點擊手機右上角“. . .”。
點擊“設為星標”。
這樣您就可以及時收到本公眾號推文
第一步

第三步

第二步

第四步


歡迎訂閱2023年《作家文摘合訂本》
點擊下圖或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來源:印客美學
責編:娜拉
審校:魏蔚
終審: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