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全省98%面積都是自治州縣,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近一半,為何是省而不是自治區?
在青海省的8個地級行政區劃中,雖然僅僅只有位于東部的省會西寧市,與臨近的海東市兩個地區不是自治州,并且這兩地管轄范圍內,還都有多個少數民族自治縣,讓整個省轄區7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非自治地方面積不到2%,但是青海依舊被設立為“省”而非自治區。

對此有解釋認為,是因為青海省人口中漢族占主要部分。
根據截止2022年的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青海全省少數民族人口超過294萬,占比約為49.5%,幾乎與漢族人口平分秋色。
如果參照位于其東北的內蒙古自治區,漢族人口占比超過78%,蒙古族只占18%不到,而其他少數民族占比總共也只有不到4%,照樣可以設置自治區。

并且還是在民國政府已經將內蒙古拆分為綏遠、熱河、察哈爾等多個省份的基礎上,又重新合并回來的。
所以對于青海設省的另外一種解釋,認為其只是延續民國政府的行政區劃。
這不僅不足以解釋這樣的疑問,而且也沒有闡明背后蘊藏的歷史根源。難道設立民族自治區存在厚此薄彼嗎?
畢竟除了內蒙古自治區,廣西漢族人口超過62%,寧夏漢族人口超過64%,同樣都設立了相應的“省級”自治區。

對此另一種關于青海少數民族人口成分的分析,似乎存在一定的道理。
青海省存在藏、回、土、蒙等5個主要少數民族,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藏族人口也只占到25%不到,沒有占據超過30%的數量優勢。
就像我國云南省一樣,擁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同樣沒有建立“省級”的民族自治區,而像廣西壯族人口就占到了超過31%的份額,這樣看似合理的說法卻同樣無法站住腳。
因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存在直接打破這一猜想。

首先該自治區不僅蒙古族占比沒有超過30%,并且擁有除珞巴族以外的55個民族,幾乎囊括所有少數民族。
并且自治區名稱是以“內蒙古”這個地名來命名,并沒有冠以某個民族頭銜,理論上青海也可以設立以地名命名的“自治區”,并不涉及民族占比問題。
青海未能設立“省級”民族自治區,居然與民族毫無關聯,反而與地緣密切相關!
青海省主要的自治州、縣,囊括了全省超過81%的少數民族,雖然未能設立省級自治區,但是卻真正實現了民族自治的目標。
至于青海省未能成為自治區,則何其地理位置與歷史密不可分。
整個青海省,除了回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較小范圍,設立了相應的民族自治縣外,東西南皆設立了多個藏族自治州,北部與甘肅新疆接壤最大的一片,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就意味著青海如果設立自治區,將在民族自治層面的意義與鄰近的西藏和內蒙古雷同。

特別是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在地理上基本可以與西藏看做一個整體區塊,如果再多設立一個單獨的自治區,還不如直接將青海大部分的藏族自治州與西藏合并。
但事實上到民國政府在1929年單獨設立青海省,以及追溯之前歷史上中原關于此地的管理,就會發現青海省或青海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歷任中央政府,基于戰略考量特劃分組合出的特殊地區。

這從地理環境上便可以看出端倪,青海省雖然全省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高原山地面積占比超過48%,是典型的青藏高原地貌。
但是沿著橫穿青海省的昆侖山余脈,與青海湖連接的一線,形成了以北的非季風氣候和以南的季風氣候,相比于以北柴達木盆地更接近于新疆干旱沙漠氣候的特征。

以南不僅降水豐富,更成為了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發源的三江源頭,包括青海湖周邊在內,形成了多個重要的牧場。東南部與黃土高原相連,其中的河湟谷地更是成為自古以來重要的農耕區。
農牧結合的優勢條件,讓青海這片區域在古代農業社會,成為了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也是后來民國政府要著重將其單獨劃出設省的重要緣故。

新中國成立后,雖然這種戰略意味不斷削弱,面對地理環境如此迥異的青海,依然保留了這樣的行政區劃,是想發揮其另一面的重要價值。
從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到民族融合的前沿,青海不設立自治區為何反而有利于民族團結?
從公元7世紀開始,統一西藏的松贊干布不僅成為了大唐的“駙馬”,迎娶了文成公主,更是憑借實力建立了吐蕃王朝,并且趁著安史之亂,唐朝實力衰弱的契機不斷向東推進,控制了整個青海200多年。


直至五代十國時期,吐蕃松散成為多個部落,青海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后來臣服于宋朝,并且其東部的河湟谷地在北宋后期被宋軍收復并設立西寧州府,成為中原王朝面向少數民族地區的前沿地帶。
之所以要說收復,是因為在西漢時期,以霍去病為首的漢軍就擊敗了占據河西走廊的匈奴,掌控住了緊貼著青海東北祁連山脈的河西走廊,并且征服了青海東部河湟谷地的羌人,將其納入中原郡縣體制,進行農耕文明的開發。
只不過從西晉開始,北方的游牧民族鮮卑人的一支開始不斷遷入青海地區,并在公元4世紀占據整個青海大部,建立了吐谷渾王國。

青海以東的河湟谷地也在之后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成為前涼、前秦等北方政權的管轄區域,整個青海地區就是歷史上多方勢力博弈的四戰之地。
即使是后來吐蕃占據整個青海,爭奪只限于吐蕃與大唐之間。但是此地由于是扼守河西走廊的制高點,而河西走廊又是控制西域的重要通道,因此青海被大唐視作戰略要地。
不過中央政權正式控制整個青海還要等到元朝。

由于北宋滅亡南宋偏安,連河湟地區都無法控制,被金、西夏等政權輪番掌控,最終在蒙古鐵騎之下被一勺燴,青海吐蕃諸部也和西藏一起悉數被中央統轄。
到明朝時期在青海設立西寧衛,清朝時期蒙古和碩特部移居青海,并被中央設立辦事大臣和西寧府。

青海成為藏、蒙等少數民族聚集地的現狀也就此形成,不僅成為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融合之地,更是清朝至民國初年防止西北、西南各民族反叛的戰略前哨。
不過新中國成立后,尊重民族自治,但是如果再將青海設立為某個自治區,或將其按東、南、北分化給周邊漢藏蒙聚居的省份,反而不利于民族團結和交融。
轉載自頭條號:地球記。(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