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同實異。就大的分類名稱來說,有名同實異的現象。樂府作為一種詩體,指的是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但又是詞的別名。詞的另一別名長短句,又是古體詩中的雜言詩的別名。從樂府舊題與詞牌比較來看,也有名同實異的現象。如《烏夜啼》原為樂府舊題,但又是《相見歡》、《錦堂春》兩個詞調的別名。又如詞牌中有《子夜歌》,而這個名稱本是樂府舊題。從詞牌本身來看,名同實異的現象也不少。有的是不同詞調的別名相同,如《浪淘沙》、《謝池春》的別名都為《賣花聲》;有的是一詞調的別名本為另一詞調的正名,如《一落索》別名《上林春》,是另一詞調的正名。在詞牌中,有些小有差異,但卻代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詞調,如《巫山一段云》與《巫山一片云》、《珠簾卷》與《卷珠簾》等。另外,有不少詞牌,又是曲牌,這就不舉例說明了。
(二)名異實同。詩和詞這兩大種類的名稱,都有一些別名,這就造成了名異而實同的現象。名異而實同的現象,在詞牌中更是多見。一個詞牌,有不少別名,有的多至十數個,但都代表著同一詞調。別名較多的詞牌,如《踏莎行》,又名《平陽興》、《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聲》、《思牛女》、《柳長春》、《惜余春》、《喜朝天》、《陽羨歌》、《暈眉山》、《踏雪行》、《題醉袖》、《瀟瀟雨》等。
了解名同實異和名異實同這兩種情況,對閱讀古代詩詞也是有幫助的,可以避免一些誤會。
, 以上就是古詩和現代同字不同義的句子(名同實異和名異實同)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古詩和現代同字不同義的句子(名同實異和名異實同)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范疇和概念有什么區別?
類似于影射關系,即范疇和概念是一一對應的,但此物非彼物,其間有著本原與派生的差別。 類似于水和h2o的關系,即同義關系,名稱雖異,所指實同。 類似于孿生關。
埝是什么意思?
埝在河工上,埝與堤同義。章晉墀、王喬年《河工 要義》中有“堤、埝二字,名異實同,皆積土而成,障水 不使旁溢之謂也,故通用之”的說法。 居民為保護某 一沿河。
古人的“名”和“字”有何區別及聯系?
根據【禮記·檀弓】的記載,人到二十歲之后,同輩之間就不能再稱呼其名了,這樣會顯得不尊重,所以必須取【字】,以做為稱呼別人的替代詞。所以名字一般用于自稱。
簡體字比繁體歷史久么?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在這五千年漫長的發展史中,我國的漢字被。
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字”可以說是古人名字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其實很多人都會把古人的“字”和“名”弄混。比如王昭君的名并不叫“昭君”,而是叫“嬙”,“昭君”其實是王。
為什么我們自稱是漢人?而不是唐人,宋人,秦人或清人?
漢人,這個詞從誕生之初,就自帶一種民族主義。所以,你不能從漢朝是否強大、漢這個字的所指淵源,來探究這個問題。追溯的突破點應該是民族主義,然后你再從歷史。
「桔」「橘」同音同義,為什么筆畫簡明的「桔」還沒有完全取代「橘」?
我查了最新版的《簡化字總表》(1986年10月頒布): 確實沒有將「桔」視為「橘」的簡化字。 查閱國務院網站2013年頒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確實發現「橘」和「。
互用 對用 連用 什么意思?
互用的解釋 (1).交錯運用。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奇正互用,虛實交施。” (2).相互代替使用。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句似異而實同例》:“《儀。
千年華夏是什么意思?
千年華夏實指千秋華夏或華夏千秋,形容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華夏也稱為“華”、“夏” 或 “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