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諸葛亮覺得魏延天生有反骨,即便不處死他,也處處防著他,臨死前也沒有召見他,而是召見了楊儀姜維等人,并且設計給了魏延三條路,最后殺害了魏延。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很看重魏延,不然也不會同意魏延去鎮守漢中。而且魏延和楊儀都是諸葛亮的左右手,替諸葛亮北伐出過大力。當然,魏延對諸葛亮還是有點意見的,那就是覺得諸葛亮總是畏首畏尾,不放手去干,總是錯失良機。每次魏延提議分兵,諸葛亮都不允許。
其實魏延和諸葛亮都沒有錯。作為統兵大將,魏延考慮的只是局部;作為統帥,諸葛亮考慮的是整個蜀漢霸業,不能有一點疏忽。諸葛亮對于魏延的想法其實也是明鏡似的,非常清楚。

作為整個北伐的統帥,諸葛亮有度量,有氣魄,以大局為重,不和魏延計較,也能鎮得住魏延。但是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然會和其他人發生爭端,尤其是和魏延水火不同的楊儀。當然,魏延自身也是有缺點的,例如驕傲自滿,狂妄自大。
所以諸葛亮去世前,只召見了楊儀、姜維等人,安排了自己去世后的撤軍路線:“令魏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其中的“軍便自發”大有深意,或許是諸葛亮考慮到魏延不一定會服從管理,于是就給了魏延自己操作的空間:一、服從命令,自己斷后,依次退回成都;二、自己斷后,但不回成都,原地待命,以備后期北伐;三、投降東吳或者曹魏,悉聽尊便。總之一句話,就是讓魏延“看著辦”。可見,諸葛亮從頭到尾也沒有殺魏延的想法。

可是魏延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三條路他一條也沒有選,而是走上了一條自以為是的死路。
由于魏延和楊儀關系很僵,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諸葛亮在時還能鎮得住他們,可是諸葛亮死后他們不和的關系開始公開化。魏延面對斷后的任務顯然無法接受,于是先楊儀一步撤了軍,并且燒了棧道,這樣楊儀就暫時不回去了,就可以營造出一種楊儀擁兵自重的錯覺,于是立馬上書劉禪,說楊儀要造反。可楊儀也不傻,見棧道被燒,也立馬上書劉禪說明了情況,還說魏延要造反。
面對二人的上書,顯然朝廷不會相信一介書生的楊儀會造反,而最有可能造反的反而是投降過來的魏延,因此魏延兵敗被殺,并且牽連到三族。魏延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雖然魏延天生神勇,四肢發達,但是政治頭腦幼稚,所以落得被殺的下場也不為過。如果魏延當初選擇最差的第三條,我想也不會落得個被殺的下場吧。
但是回過頭來再看楊儀,發現楊儀也并不是善男信女,而是徹頭徹尾的小人。魏延與楊儀本來就是私人恩怨,但是楊儀卻誣告魏延謀反,并以此為借口誅殺了魏延三族,手段不可謂不狠,可見楊儀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
以上就是歷史上諸葛亮真的防著魏延嗎?真相是怎樣的?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歷史上諸葛亮真的防著魏延嗎?真相是怎樣的?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為什么魏延會害怕諸葛亮?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諸葛亮位高權重深得劉備的重用,不管是在權職上面還是君主的重用方面,諸葛亮總是比魏延高一層,所以魏延不得不在各方面忌憚著諸葛亮,這也是。
劉備很器重魏延,諸葛亮卻對魏延毫無好感,兩人誰更有知人之明?
《三國演義》,是基于信史《三國志》再創造的小說,小說為了精彩必需要有綜錯復雜的人物關系,既敵中有我,我中有敵,這樣就能即可推動情節又可豐富、飽滿人物。。
魏延被諸葛亮壓制是真的嗎,魏延為什么得不到重用?
提到魏延,熟悉三國演義的小伙伴們,肯定會想到諸葛亮的那句經典名言: “吾觀此人,項生反骨,遲早必反,不如誅之,以絕后患。” 然而,歷史上的魏延有沒有反骨倒不。
魏延和諸葛亮的真實關系到底如何?看史書似乎很不錯?
魏延和諸葛亮的關系,在歷史上其實是真的好。感覺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都有點兒帶資入組的味道。因為機會太多,照顧太多,提拔太多了。 早年魏延名不經傳,跟。 等。
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么魏延都不走?
三國中的魏延就是一個按悲劇色調而寫成的歷史人物,這種悲劇色調被諸葛亮調到了最濃的一筆。魏延最后死于馬岱執行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之下。 其實,不論是讀歷。
《三國演義》中,魏延為什么怕諸葛亮?
關張二人,可謂是劉備的摯愛,諸葛亮肯定不敢動,而趙云是諸葛亮的最愛。馬超雖然不是親信,卻是出身名門,由諸葛亮直接調動的機會不多,而黃忠至始至終都收到尊。 當。
魏延英勇善戰,很得劉備的賞識和信任,為何諸葛亮卻相反?
諸葛亮同樣賞識和信任。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和說書影響。認為諸葛亮打壓魏延,臨終留下遺計殺魏延。魏延是荊州義陽縣人,是地方豪強擁有私人武裝。三國志:義陽人也。
諸葛亮為什么不信魏延?
三國演義中說魏延腦后生有反骨,此人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 三國演義中說魏延腦后生有反骨,此人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么那么討厭魏延?
史載,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時,不用趙云、魏延這樣具豐富實戰經驗、能獨當一面的老成宿將作先鋒,而是不顧眾人的質疑和反對,選擇毫無軍事指揮經驗的參軍馬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