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震驚了許多人:
美國硅谷銀行,宣布破產。
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倒閉的最大銀行,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倒閉的銀行。
如此體量的銀行倒閉,很難不讓人擔心是否會再次出現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
恰好,最近網飛上線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的主角曾引發遠比硅谷銀行破產更大的信任危機。
時至今日,他依然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金融詐騙犯——
《麥道夫:華爾街吸金惡魔》
Madoff: The Monster of Wall Street
伯納德·麥道夫,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詐騙案制造者。
他精心設計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20年間騙取金額高達650億美元(按當前匯率換算人民幣,大約超過4400億元)。
這是華爾街涉及人數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金融詐騙案。
真相暴露之前,麥道夫是華爾街的傳奇投資人。
連續三屆擔任納達克斯交易所主席,同時也曾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主席、國家商業行為委員會主席。
最輝煌的時期,一度與「投資巨鱷」巴菲特齊名。
曾經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神」,一夜之間淪為了「惡魔」。
他一手摧毀了許多人的人生,搞垮了數家慈善機構和多人的名譽。
受害者從華爾街蔓延至全世界。
據統計,麥道夫騙局總共涉及了136個國家的3.7萬人受騙。
其中不乏一些各界名人,包括我們熟悉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演員凱文·貝肯等。
2008年,全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數以萬計的屋主無法償還高昂的房貸,股市急速下挫,投資銀行紛紛倒閉。
在全球金融界叱咤風云的雷曼兄弟深受次貸呆賬沖擊,申請破產保護。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團在美國政府的拯救下才得以存活。
一時間,麥道夫接到來自全球各地的電話,要求撤資、贖回現金。
問題是,投資本就是騙局。
而且高額消費之下,麥道夫現有資產根本還不上客戶的資金。
此時,他仍然選擇垂死掙扎,反復說服投資者繼續注資。
然而,經濟危機的壓迫下,沒有人愿意相信麥道夫,即使他是投資界的傳奇。
事已至此,麥道夫不得不面臨15億美元的贖回請求。
走投無路的他,向世人坦白了自己多年來的所作所為。
公眾這才知道,這個人從頭到尾根本沒有任何投資行為。
2009年6月,麥道夫因詐騙案在紐約被判處150年監禁。
隨著麥道夫入獄,這場騙局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才漸漸顯山露水。
首先,投資人的經濟損失。
光是收集受害人信息,探員就花費了大量精力。
其中甚至有很多人已經過世。
紀錄片中,有一對夫婦讓魚叔印象深刻。
這對夫婦從1992年就跟著麥道夫投資,因為過程中取出的金額比投入的金額要多,所以資產托管人要求他們把錢還回來。
理由是,他們是麥道夫騙局的「受益人」。
用受害者的錢去補償另一批受害者的損失,這無疑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為了獲取公平的待遇,這對夫婦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解決方案。
失去畢生積蓄是一回事,固然是倒霉事。
但連房子也失去,那也太慘烈了。
其次,員工的心理壓力。
麥道夫被逮捕之后,公司陷入一片混亂。
并非所有員工都知曉或參與麥道夫騙局,但事發之后,每個人都要面臨來自公眾的道德譴責。
無辜的員工遭受被懷疑的心理壓力,同時還要安撫前往公司的受害者。
紀錄片中,接受采訪的員工表示——
每次只現身20分鐘,因為壓力大得讓人想吐。
在過多經濟受害者的對比下,很多人忽略了有的員工同樣是受害者。
最后,信譽破產的美國金融體系。
騙局曝光后,證監會成了公眾譴責的對象。
在受害者看來,證監會本可以輕易揭發這個騙局,但他們沒做到。
甚至在有人連續幾年舉報麥道夫的情況下,他們依然選擇為其背書。
舉報人用詳細的證據和分析在法庭上控訴證監會。
而證監會代表也只是簡單地稱述「我們痛恨騙局」。
話音未落,就被陪審團打斷——
你們的職責是防范騙局,不是去痛恨騙局。
龐氏騙局,簡單來說就是「拆東墻補西墻」,加上「空手套白狼」。
國內很多非法集資就是典型的龐氏騙局。
比如去年被認定為傳銷的演員張庭。
大家都很熟悉的小黃車ofo(不知道還有多少小伙伴還和魚叔一樣仍在排隊中)。
但能像麥道夫一樣,騙取高達百億美元這么大的額度,也確實很令人驚詫。
騙取普通人或許不難,但能夠騙得一眾金融界老手團團轉,麥道夫到底給投資者施加了什么迷魂藥?
麥道夫很早就意識到,金錢是人的動力。
小時候,他想叫一個女孩出來跟他一起玩,對方拒絕了。
于是他給了女孩25分錢,結果這個女孩真的出來和他一起玩了。
另一方面,麥道夫的父親是個典型的loser。
他從事過很多生意,都很失敗。
麥道夫不愿重復父親的經歷,無論如何都要成功。
金錢和成功就此在麥道夫心中刻下烙印。
1960年,麥道夫注冊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從事場外交易證券買賣。
在那個時代,對大多數富人而言,股市就是指紐約證券交易所。
但仍有一大塊尚未被發現的證券市場,因為沒有實體交易所,被稱為「場外交易市場」。
精準的投資目光,讓麥道夫收獲了第一桶金。
另一邊,他開始經營著極小型的投資咨詢業務。
在不被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以投資顧問的身份為別人理財。
這種經營模式正是麥道夫后來龐氏騙局的雛形。
天不遂人愿,1962年,美國股災降臨。
麥道夫的理財投資業務亮起紅燈,他第一次品嘗到失敗的滋味。
所幸在岳父的經濟援助下,麥道夫挺過難關。
甚至吹噓能保住資本,全憑自己精準的投資眼光。
說謊和失敗之間,他選擇說謊。
在謊言的粉飾下,麥道夫的產業繼續壯大。
我剛入行與客戶打交道時,是個無權無勢的人,我只是個來自皇后區的年輕人,沒去過哈佛大學什么的。憑什么要人把業務交給我打理?憑什么要人把錢交給我投資?但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這一行中打滾,一定要說到做到,承諾就是人緣,事實也是如此,我們信靠同行。
這段話是麥道夫獲取投資者信任的金字招牌。
1987年,美元匯率走低,股市再次遭受暴跌的險境。
諸多證券交易商拒絕接聽客戶電話,逃避客戶拋售股票帶來的損失。
而麥道夫卻堅持接聽客戶電話。
這一行為他收獲大量贊譽。
二度遭遇股災的經歷,讓麥道夫成為備受信賴和敬重的華爾街頂流。
大量投資者涌入其中,選擇他為其理財。
如果不是新的經濟危機爆發,或許這場騙局還能維持更久。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在詐騙手法上確實下足了功夫。
一,擴大人脈網。
僅靠身邊的親友和慕名而來的散戶,已經無法滿足麥道夫。
憑借好口碑,他打入了鄉村俱樂部、慈善大會。
因為猶太人的身份,好幾家著名猶太大學將捐贈基金交給他管理。
與此同時,麥道夫專門設定投資門檻,只有被推薦的人才能加入。
人們都視他為上流圈的資金管理專家。
二,隔離投資信息。
麥道夫的投資,看起來有很多無法理解的地方。
為什么其他人的利息8%,而麥道夫的利息高達15~19%。
為什么需要兩三周才能購買的期權,麥道夫投資卻能夠處理得如此快。
而這些問題,麥道夫統統都拒絕回答。
他唯一給投資者提供的,就是以假亂真的投資報告和交易記錄。
一旦被問到超越這些內容的問題,就會以拒絕幫對方理財為由威脅對方。
在麥道夫無可挑剔的聲望之下,投資者往往會選擇相信。
紀錄片中,有一名投資咨詢師拋出自己的疑惑——
「這位華爾街的風云人物,為什么要靜悄悄地替特瑞管錢?
特瑞還向我透露,麥道夫不收他半分管理費」
在高昂利益和虛假名譽的驅使下,所有人都選擇對這些疑問視而不見。
他們無條件相信這個神。
2021年4月14日,麥道夫在監獄中死去,終年82歲。
按照猶太人的教義,火葬是被絕對禁止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為猶太人的麥道夫,不僅尸體被火化。
甚至連骨灰都被存放在法律事務所無人認領。
他的家族拒絕接收他的骨灰。
隨著麥道夫詐騙事件曝光,他的家庭分崩離析。
事實上,在麥道夫坦白之前,家人并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
為了避免家人被牽扯,他從一開始就將犯罪行為藏在最陰暗的角落,只讓家人參與公司正規運營的那一部分。
甚至連麥道夫被逮捕,也是因為兒子的舉報。
但公眾的憤怒不會因為家人未參與就消退。
在麥道夫被逮捕之后,很多受害者將怨氣轉移到麥道夫的兩個兒子身上。
「我要他的家人也感受到他們加諸在我們家人身上的痛苦」
他們受到民眾永無止境的騷擾,以及媒體鋪天蓋地的追蹤報道。
面對道德的譴責,小兒子在媒體面前,公開和父親割席——
他對我、我哥和我家人所做的一切是不可饒恕的
他對數以千計的人所做的一切,摧毀他們的人生
我怎么也想不通,也永遠不會原諒他
我永遠都不會再跟他說話了
長子則在事件曝光兩年之后,選擇自殺。
他以行動告訴麥道夫,是你將我害死的。
不久后,小兒子癌癥復發,很快也離開人世。
很多人質疑,如此重大的罪行,真的是麥道夫一人犯下的嗎?
其實,紀錄片中對此也有所探討。
從始至終,麥道夫的騙局有無數次被拆穿的可能。
可在關鍵時刻,總有貴人相助。
杰弗里·皮考爾,麥道夫的「四大戶」之一。
作為麥道夫重要的客戶,曾多次在公司危急時刻注入大量資金以供周轉。
事件曝光后,獲利51億美元的皮考爾成為整個麥道夫的騙局的最大贏家。
為了逃避調查,皮考爾選擇自殺,將所有財產留給妻子。
索尼婭·科恩,奧地利銀行家。
為了幫助麥道夫渡過難關,她設立先驅基金。
雙方積極配合下,各自獲得極大的收益。
諷刺的是,最終索尼婭·科恩聲稱自己是騙局的受害者。
在被法院判決無罪的同時,還稱她誠實守信,廉潔正直。
人們可以為了利益掩蓋顯而易見的罪行,也可以因為利益迅速撇清關系。
紀錄片結尾有一句話——
未來還會不會出現第二個麥道夫?
絕對會有另一個麥道夫出現
麥道夫落網之后沒幾年,美國就出了一個「女版喬布斯」,伊麗莎白·福爾摩斯。
她聲稱自己發明了一臺改變世界的機器,只需一滴血,便能迅速檢測出上百項生物指標,從而及時預防疾病。
非常不可思議的技術,卻騙得一幫金融大佬團團轉。
因為這項發明,她的公司估值高達90億美元,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最年輕的女性億萬富翁。
但僅僅過了一年,她的騙局就被《華爾街日報》發表的文章捅破。
她也因此跌落神壇。
伊麗莎白的故事先后被拍成紀錄片和美劇《輟學生》
幾年前,國內也曾曝光一起2800億的龐氏騙局。
2012年,彭鐵創立的小牛資本集團,打著「高科技、無風險、高回報」的旗號,吸引無數投資者入局。
拿著投資者的錢炒房、放貸。
短短六年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畢業生,搖身一變成為控制100多家公司的投資專家。
彭鐵本人,也被媒體譽為「下一個馬云」。
借新錢,還舊賬。
在這種模式之下,一旦沒有接盤俠,暴雷成為必然。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人性的貪婪。
麥道夫詐騙事件很像是一則背信棄義的寓言。
這種事情極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能夠徹底欺騙我們的人,往往是我們最信任的人。
而信任的代價就是被殘酷地背叛。
永遠不要試圖挑戰人性。
人們都希望獲得零風險的回報。
期待能夠逃開生老病死的折磨。
本質上來看,這些都是神話。
可惜,現實中,神話并不存在。
轉載自頭條號:獨立魚。(如果侵犯你的權益可以下面留言我刪除,也可以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