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了一位退休人員曬出的養老金核定表。其1981年就參加工作了,退休時工齡整整42年,但是退休養老金卻只有4184.1元。可能很多人想不通,42年的工齡基本上是極限了,什么原因導致養老金只有這么低?那些養老金上萬的人又是怎么繳費的?

這位退休人員是江蘇省的退休人員,按照計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構成。
第一,基礎養老金部分,主要和當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本人的實際繳費指數、繳費年限三個因素相關。當然江蘇省還有一項非常特殊的政策叫做最低繳費系數,不過這位退休老人相關系數是1,就不再介紹了。

這位退休人員的平均繳費工資指數是0.6166,也就是說這些年差不多都是按照60%的最低基數繳費,這種情況下也難免養老金待遇會低。
按照60%基數繳費,每一年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取0.8%的當年養老金計發基數。
然后繳費基數檔次每提升20%,基礎養老金可領取的錢數增加0.1%的當年養老金計發基數。
當繳費基數提升至300%,每繳費一年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取2%的當年養老金計發基數。
從以上比例上,其實我們也發現按照低檔次繳費是很劃算的,所以確實有很多靈活就業人員選擇的是60%基數繳費,但是養老金也相對低一些。
江蘇省2022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是8309元,42年工齡,平均繳費指數0.6166,計算出來的基礎養老金是2820.79元。這一部分已經接近3000元了,并不算少,主要還是得益于繳費年限長的原因。
第二,個人賬戶養老金。由于繳費檔次低,個人賬戶余額也不高。一般來說,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余額,都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的(不過,2006年以前是11%)。選擇的繳費檔次低,繳費基數低,因此個人賬戶的積累也不多。
個人賬戶余額76242.13元,計發月數139個月,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548.5元。
如果說繳費檔次達到200%,個人賬戶的儲存額至少會是現在的三倍以上,個人賬戶養老金也能領到1600元以上。相對來說基礎養老金提升不會太高,只能提升一倍左右,能夠達到5000多元。這樣的話,如果再算上下面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出來的養老金就能達到七八千元了。
第三,過渡性養老金。目前江蘇省是全國唯一的一個使用推算個人賬戶計算模式的地區了,而且計算月數還是2006年以前的120個月。計算過程非常麻煩,簡單說一下計算結果是814.76元。
如果是跟其他省份一樣,跟社平工資相掛鉤,結果會怎樣?以山東省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為例。
過渡性養老金計算的是1996年1月1日以前的年限,這一時間是一樣的。1981年4月參加工作,因此有關的計算年限是14.75年。
因為山東省過渡性養老金的平均繳費指數,是跟基礎養老金計算的平均繳費指數一樣,在平均繳費指數0.6166的情況下,過渡性系數1.3%,退休可以領取11.82%的養老金計發基數的過渡性養老金。既然是以山東省養老金計算公式計算,那么就按照山東省的計發基數7182.5計算,具體結果是849元。所以說兩者之間差不多,只不過對于平均繳費指數更高的人來說,山東省過渡性養老金會更高。
總體來說,養老金低的原因主要還是個人相對繳費檔次太低了,不過當初相信是因為收入低,才選擇的繳費檔次不高。現在退休了,跟自己過去的收入比比吧,應該還是不錯的。
轉載自頭條號:暖心財經說。(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