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2023第四屆化學創新藥與改良型新藥研發論壇(以下簡稱“IDC2023”)于3月23-24日在上海盛大舉行。主辦方上海傲順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藥精通Bio,協辦方海創藥業、開拓藥業、南京奧瑞藥業,以及特別支持單位成都華西海圻共邀請來自全國大咖的52位專家學者、42家支持機構、1106位參會嘉賓相聚于此,在各方的支持下,IDC2023論壇順利舉辦,圓滿閉幕。
3月23日主會場

張院長首先通過新冠病毒對世界的影響指出抗病毒藥物具有廣大的市場,目前嚴重威脅人類的病毒大部分都是RNA病毒,抗病毒聚合酶和病毒蛋白酶(分子結構較保守)的靶向小分子藥物是控制新發突發病毒的有效藥。對于目前階段新冠病毒國際治療效果最好的兩類小分子創新藥,張院長作了簡述并表述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中國急需自主可控的抗新冠特效藥口服藥。接著介紹了自己的公司情況和團隊成員,最后詳細介紹了SHEN26口服藥,指出SHEN26具有廣譜抗病毒潛力,對多種突變株有效,作用機制不同于輝瑞Paxlovid,容易大規模生產,將可成為必要的可及性高的抗疫戰略藥品。

陶維康,齊魯制藥集團副總裁兼全球創新研發總經理
ADC藥物研發進展與挑戰
陶總首先介紹了ADC研發進展和面臨的挑戰,指出目前全球重磅交易不斷,主流藥企紛紛布局ADC,接著陶總從靶點選擇和抗體優化、細胞毒藥物優化、連接子優化、偶聯方式優化四個方面介紹了ADC藥物的設計,非癌癥適應癥或將成為ADC下一片“藍海”。最后陶總闡明了ADC藥物創新研發的未來方向:在競爭激烈的ADC領域,滿足臨床需求的差異化布局(新靶點/技術/適應癥)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策略,靶向偶聯藥物的外延廣闊,新技術將ADC的應用空間不斷擴展更多新概念的ADC技術則仍需要臨床驗證。

趙宇,力揚企業有限公司 業務發展總監
樣品制備自動化
趙總監首先介紹了SOTAX TPW全自動樣品制備平臺,集成樣品稱量、加溶劑、提取、過濾、稀釋等功能,高達200個樣品處理量并通過視頻展示了這個自動化平臺。利用自動化設備建立了XX片劑含量均勻度測試自動化檢測方案,該方法簡便、高效、準確、可靠,所有測試的廠家和批次在制定的方案中含量均勻度均符合要求,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數據均可以追溯,并以電子記錄的形式保存下來。最后趙總監總結了SOTAX自動化樣品前處理平臺優勢:節省10倍以上溶劑用量,減少廢液產生,環保節能,實驗流程全程監控,數據完整性與國際和國內法規接軌,與制藥行業頂級藥企聯合研發,用戶遍及全球,專注藥物含量均勻度、含量測試以及有關物質等測試。

呂東浩,美國銳格斯公司創始人及首席咨詢官,前FDA CMC審評官員
晚期臨床階段新藥制劑的研發及法規要求
呂教授首先指出IND/NDA (CMC) 研發過程的核心要素:確保生產工藝的可靠性、確保產品的安全性、確保治療的有效性。接著呂教授介紹了NDA中的固體制劑溶出實驗和生物豁免,溶解方法屬性包括低可變性、藥物溶解百分比隨時間變化的可識別斜率、檢測產品關鍵質量屬性變化的能力和一種有意義且“臨床相關”的溶解方法。F2的測試要求劑量單位的數量應為參考和試驗或變更后藥品的12個,至少需要三個時間點,計算中只能使用一個高于85%的溶解值,當在15分鐘內(3個pH)溶解超過85%時,不需要f2。

鄭錚,予路乾行生物科技董事長、創始人
分子動力學:新藥研發分子機制背后的精密科學
鄭總首先簡單介紹了分子動力學技術的背景,指出計算機藥物設計技術目前已扎根于新藥研發產業鏈,該技術快速顯示出產業價值,有效降低了約30%的新藥研發資金投入及時間成本。多尺度分子動力學主要支持藥物發現到臨床前階段,解決不可成藥靶點,提高新分子的中標率。鄭總通過蛋白質分子功能機制探索+藥物設計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成果:
交付迅速:在2輪之內交付8個分子,其中2個通過了細胞活性實驗;藥效達標:化合物的細胞實驗結果達到苗頭化合物定義標準,且優于現有的陽性化合物,正在與客戶方進一步優化之中。最后鄭總表示藥物發現正從靜態照片走入電影時代,未來分子動力學結合AI模型運算平臺有助于解決傳統藥物設計的痛點問題。
圓桌討論:突破內卷,差異化研發,共討中國藥物開發的創新之路
主持人:邴鐵軍,北京愛思益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葉祥勝,潤佳醫藥公司首席科學官(CSO)
付利強,杭州格博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鄭錚,予路乾行生物科技董事長、創始人
王佳亮,上海睿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轉化醫學副總
呂東浩,美國銳格斯公司創始人及首席咨詢官,前FDA CMC審評官員
3月23日論壇一:化學創新藥研發論壇

楊總分享了分子膠與PROTAC交叉融合用于腫瘤和免疫藥物研發相關主題授課,在眾多化學創新藥研發技術中,Protac技術是一種顛覆性的小分子藥物開發模式,具有解決傳統小分子藥物技術眾多難點:①人體內85%是的蛋白俄日不可成藥蛋白②以Protac和分子膠為代表的蛋白降解技術是的講解轉錄因子和支架蛋白等缺少結合口袋的蛋白③低劑量的催化活性即可起效④降解消除致病蛋白從而克服創痛小分子耐藥性等。最后分享了眾多Big Pharma都投資蛋白講解領域,同時也發現市場上缺少同事布局研發分子膠盒PROTAC的企業。

張海龍張總與大家交流的主題是“基于泰勒分散分析對PROTAC分子三元復合物的形成進行全面表征”。 這是一種對三元復合物形成的一種全新的表征方法,這項工作主要是通過拓澳生物獨家代理的丹麥FIDAbio公司的FIDA1這款儀器來實現的。張總指出FIDA運用的是第一性的檢測原理,是一臺多功能的生物物理檢測設備,可以進行多種生物物理參數的檢測,且維護費用很低,應用領域十分廣泛。除此之外,張總表示FIDA是基于溶液內的檢測,避免了固定化和空間位阻對檢測的影響,FIDA降低新藥研發成本,提升成功率,同時FIDA是少數可以同時進行生物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檢測,并將二者進行聯系的儀器。

付總先分享了Thalidomide的歷史發展,分析這個藥物如何從醫療奇跡變成了醫療災難,之后列舉了一些醫師治療中遇困難的例子。針對這些情況,付總提出來他的解決方案。GluBio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平臺,它有著開發強大的療法來治療人類疾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正在多個治療領域推進各種高選擇性小分子降解劑產品線。

張總分享了智能化自動化加速藥物的發現,張總表示新藥研發的痛點:試錯慢、試錯成本高和預測難度大,但是AI可以加速DMTA循環:比如AI藥物設計,逆合成路線分析、反應條件推薦,助力整合和分析預測數據和實驗數據。張總提出了晶泰科技從靶點到?PCC?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晶泰科技的化學合成服務ChemArtTM依托自動化合成工作站,采用人機結合的服務模式,智能自動化化學合成平臺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從大量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并專注于研發,進而提高新藥研發的效率。自動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實驗精度,提高數據的可靠性,保證了實驗安全。

李總分享了海創藥業對于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加速新藥研發管線布局的策略。李總針對不同的項目出現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并且介紹了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的原理。李總也透露了HP518I期臨床的進展和其他的項目進展,并且表示ER是已驗證的乳腺癌治療靶點。李總認為PROTAC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前景和深廣的發展空間,并對此提出總結和展望。

楊教授針對新冠感染的蛋白酶靶標的結構和抑制劑的發現做詳細展開,介紹了相關研究進展,最后介紹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的發展歷程以及科研規劃。

王總針對靶向蛋白降解的現狀和展望進行了探討。表示了現有技術的缺陷性,表示下一代E3配體的開發是靶向蛋白降解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對此,王總從來源于病毒的天然PROTAC為開發下一代E3配體中提供思路。王總詳細介紹了Cullgen的下一代E3配體開發平臺,以及基于E3A配體的PROTAC的優勢,最后講述了蛋白靶向降解技術的萌芽、成長和未來。

張博士探討了基于新型E3連接酶的PROTAC靶蛋白降解技術及其應用,介紹了靶向蛋白降解的機理和應用,以及PROTAC的藥物研發發歷程。同時,PROTAC分子的理性設計和成藥性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張博還介紹了組織特異性的E3連接酶平臺,組織特異性E3連接是PROTAC技術新的突破口,最后張博介紹了組織特異性的E3連接酶的應用。
圓桌討論:給新藥研發帶來變革的科學突破性技術有哪些?
馮焱,上海領泰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
張浩,晶泰科技化學服務副總裁
李興海,海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首席科技官
汪俊,凌科藥業共同創始人&首席科學官
楊小寶,標新生物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張繼躍,奧瑞藥業首席執行官
3月24日論壇一:化學創新藥研發論壇

任總分享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和智能實驗室技術賦能新藥研發的成果。任總展示了傳統疫苗開發所遇到的困難,然后任總展示了全自動化的信息平臺和使用方法之后,任總展示了在小鼠模型里得到的的數據并對其進行了分析,最后,任總展示了Insilico Medicine?的團隊和發展歷程。

馬總介紹了小核酸藥物研發中的藥物化學的發現。馬總先是介紹了藥物研發的歷史歷程和分類,之后介紹了現在市場上的研究成果和現狀,并舉例說明,以及對其做了一個摘要。馬總解釋了有關的傳遞系統的原理和作用途徑最后,馬總展示了美迪西現在的研發管道和團隊優勢,以及在相關技術上的優勢

竇總介紹了蛋白降解劑開發的差異化創新。竇總介紹了成都先導的新藥研發平臺,和成都先導DNA編碼化合物庫(分子種類大于12,000億),以及蛋白降解劑藥物的發展趨勢。竇總還展示了成都先導蛋白晶體高通量篩選、X光衍射和結構解析,和基于DEL技術的E3連接酶配體發現。竇總表示CRBN新配體具有更強的靶向蛋白降解能力,對基于TRIM21和CRBN的BRD4 PROTACs蛋白降解進行了對比,最后,竇總介紹了五種PROTAC蛋白降解劑的合作模式。

余總先是介紹了CAR-T的療法、藥物,雙特異性抗體、藥物以及ADC療法、藥物,還介紹了PROTAC的作用機制和企業圖譜。之后余總介紹了SPARSENTAN的作用機制,并以糖尿病為例。最后余總介紹了FBDD的原理,以及ChimEra賦予了FBDD技術平臺新使命,并且透露了CGT-2201已獲臨床許可,優勢明顯。

邴總介紹了通量靶點降解技術平臺的構建和應用。?邴總表示現在依舊要面對一些困難,并且針對這些困難提出的解決方案。邴總舉例一些例子來展示該平臺,以及透露了邴總在一些相關研究中得出的一些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分析。最后邴總介紹了現在所運用的平臺以及改平臺的優勢,也提到了他現在的公司的發展狀況。

吳凱吳總針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創新藥物的開發進行探討。吳總先是對疼痛進行了背景分析和分類以及對患病率進行探討。吳總展示了現在神經性疼痛藥物開發的挑戰,以及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吳總分享了賽默羅的疼痛創新管線,表示了其在研產品的療效及安全性優于現有疼痛的一線藥物的潛力,最后,對學企合作解決疼痛難題提出了暢想。

樊博針對難成藥性靶點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行的探討,解釋了難成藥性靶點難點在哪里以及相對的解決策略。同時樊博對變構抑制劑做出來詳細的介紹,隨后樊總也介紹了“合成致死”的原理。樊博表示靶向RNA小分子藥物有著廣泛的臨床需求。最后樊博發表了總結,也透露了同諾康的研究管線的現狀。

劉教授分享了立體多樣性共價分子庫及新靶點藥物發現的研究。劉總介紹了研究的背景以及共價藥物的研究情況,針對共價藥物的開發的技術瓶頸,劉總提出了解決方案。之后劉總解釋了共價分子庫在選擇性和高篩選效率上的優勢,并以一鍋構建、骨肉瘤治療為例。最后劉總對共價分子庫發表了總結。

陳總對化學蛋白質組學加速藥物的發現進行探討。陳總先從行業所面臨的困境進行探討以及提出解決方案,并且介紹了南京科絡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團隊和發展歷程。之后陳總對創新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與PCC開發進行探討,并且展示了案例和研發管線。最后陳總介紹了創新藥物靶點的發現,并且舉例詳細說明。

李總先是對中美兩國的新冠疫情現狀做了分析,以及對病毒進行分析和新冠小分子藥物開發靶點的介紹。之后介紹了RdRp抑制劑,3CLpro抑制劑,PLpro抑制劑,解旋酶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和臨床結果以及進展。李總展示了新冠靶點研發的現狀,也透露了華海PCC的研究成果。

單總針對KRAS-ERK通路的抗腫瘤化學創新藥物的開發進行探討。單總表示ERK1/2?抑制劑具有治療針對BRAF和RAS突變腫瘤的巨大潛力,對ATG-017進行了總結:一個潛在的best in class?小分子ERK1/2?抑制劑。并且ATG-017有著諸多優勢。之后,單總展示了德琪醫藥的現狀和現狀的生產管道。

郁總對基于蛋白動態的變構藥物的開發進行探討。郁總表示基于蛋白動態的變構藥物開發,小分子藥物開發亟需新突破。之后郁總展示了AlloStarTM變構藥物研發平臺以及AlloStarTM?— AlloMatrix模塊、AlloStarTM— AlloMD模塊,郁總表示CASE Study – FGFR4高選擇性變構口袋的發現,也是高選擇性變構抑制劑的發現最后郁總透露了宇道生物的研發管道。
圓桌討論:在創新藥眾多疾病領域中,如何做到脫穎而出?
樊后興,南京同諾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CEO
劉東舟,華東醫藥首席科學官/創新藥全球研發中心總經理
李敏,華海首席科學家兼上海華匯拓醫藥科技董事長
郁征天,上海宇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TO, 聯合創始人
3月23日論壇二:改良型新藥研發論壇

潘教授首先通過四個例子闡明加速釋放或增強吸收制劑技術的創新對改良型新藥產品的促進作用,包括熱熔擠出技術、多肽給藥技術、納米晶技術、3D打印技術。接著用胃內滯留釋藥技術、離子交換樹脂技術、滲透泵釋藥技術、微丸壓片技術繼續闡明緩釋給藥技術的創新對改良型新藥產品的促進作用。受益于機械工程、高分子材料、計算機技術、化學和分子藥劑學等各學科的發展,新劑型的設計和開發也迎來了新的發展與進步。藥物劑型從最初的普通片劑、丸劑、普通注射劑等發展到高端口服緩控釋制劑、微納米粒注射劑、長效注射劑和植入劑等多種劑型。最后伴隨著創新藥審批、醫保加強控費等政策出臺以及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創新藥市場化提速,包括改良型新藥在內的創新藥在醫藥市場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加大,我國正在經歷“仿制藥-難仿藥-同類最佳-同類首創”的轉變與突破。

范博士首先介紹了改良型新藥開發進展,改良新藥已成為藥物研發的大勢。結構改良和釋放行為都帶來創新藥,釋放行為改良帶來的臨床優勢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而緩控釋新藥是改良型新藥中占比最大的類型,緩控釋新藥一定程度上可以抗擊仿制藥的沖擊。接著趙博士指出現有緩控釋平臺技術不能解決的問題:滲透泵技術并沒有達到體內血藥濃度平穩。針對這一問題,越洋的專有技術真正實現體內血藥濃度更加平穩,降低副作用,持續有效,目前越洋醫藥口服緩控釋新藥獲批臨床批件數量位于全國第一。

陳博士首先介紹了制劑創新藥機遇,表示制劑創新藥是未來十年的黃金賽道。圍繞高端藥物制劑的開發挑戰與策略,陳博士提出了四點建議:滿足臨床用藥需求,開發臨床優勢改良制劑、打造特異制劑平臺,利用技術賽道競爭市場、解決多重制劑技術,助力創新藥開發成藥性、選擇制劑研發機構,加速制劑新藥戰略合作。接著陳博士具體闡明了建議,指出可溶性微針可提高鮭魚降鈣素的穩定性,針尖藥物高達85%,可顯著降低體內血鈣水平,在臨床優勢顯著。凝膠膏劑的成型工藝壁壘較高,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溶致液晶血藥濃度穩定,安全性好;可顯著發揮鎮痛作用。

袁總首先介紹了改良型新藥505(b)(2)的特點以及優勢,改良型藥物可借鑒已知活性成分藥品的研究數據縮短臨床研發周期,在藥物經濟學方面具備更高“性價比”。接著從指導原則、給藥方式、劑量換算、局部評價四個方面介紹了吸入藥物非臨床研究特點,非臨床肺功能檢測提高檢測呼吸系統毒性的靈敏度,肺功能檢測指標可以指導臨床和非臨床轉化,非臨床肺功能檢測可作為吸入藥臨床試驗的監測指標。最后袁總通過一些案例從藥效、藥代、毒理三個方面評價吸入改良型新藥非臨床研究。

郭總首先介紹了新藥開發中的新適應癥,指出改良后藥品用于境內已上市藥品未獲批的適應癥,與該適應癥的標準治療相比,具有明顯的臨床獲益。新適應癥的劑量和持續時間并不一定與原適應癥相同,可能需要新的毒理試驗。新適應癥的的藥效學反應并不一定與原適應癥相同,也必須在疾病的動物模型中進行評估。針對新適應癥開發的安全性,郭總指出新適應癥可能需要更高的劑量,新適應癥可能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急性?vs. 慢性病),新適應癥針對不同的的疾病人群(如老人和兒童),新適應癥所用的處方或給藥途徑不同,如果原化合物較老,可能需要將雜質控制和安全性研究升級到目前的標準。

楊教授首先指出新藥的研發起點在于滿足臨床需求,介紹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新藥/改良型新藥的研發,接著介紹了現有治療手段的不足,通過紫白案例介紹了臨床優勢并且臨床優勢需要開展確證性臨床試驗。接著針對改良型新藥立項評估的內容需要回答的幾個問題:原研藥的研究基礎是否扎實?原研藥的上市邏輯是什么?哪些可以借用?未被滿足臨床需求有哪些?我們想解決其中哪個具體問題?差異化是否會帶來額外的風險?需要什么樣的差異化,才能實現臨床價值?楊教授作出了解釋。

肖主任首先介紹了納米藥物的簡介,它的優點包括增加藥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保護活性基團,提高藥物體內外穩定性、改善藥物的溶出或釋放行為,緩釋或延長半衰期、實現主動、被動靶向。接著肖總介紹了納米藥物的體內藥物濃度分析的兩種常用處理方法,總藥物濃度檢測和游離藥物濃度檢測,指出目前納米藥物體內濃度分析的三大難點:共沉淀、穩定性、定量限。最后肖主任通過幾個實例分享介紹了公司試驗設計與樣品處理方法。

李院長首先介紹了干粉吸入劑概況和典型干粉吸入劑制備與給藥簡化流程,接著指出開發干粉吸入劑面臨的挑戰,干粉吸入劑屬于高端復雜制劑產品,原輔料評價指標多,篩選成本高,質量限度窄處方開發成本高,工藝設計與開發難度高,開發主動型裝置設計復雜、成本高,精度要求高干。最后李院長闡明了干粉吸入劑使用現狀與機遇,吸入制劑新藥和仿制藥均具有最低的批準率?(PK, 生物利用度,療效,安全性等核心障礙), 反映了該劑型擁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干粉吸入劑優勢有較大提升空間并提出把高端新興的科學技術(計算機模擬、生物材料、納米技術、粒子工程、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等)充分應用到粉體、裝置和處方生產工藝三合一的創新優化中,開發出按個體目標設定的優質干粉吸入制劑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展望。
圓桌討論:以始為終做改良型新藥,立項之初該如何結合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展開工作?
針對以始為終做改良型新藥,立項之初該如何結合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展開工作這個問題,上海亞虹醫藥高級副總裁郭總,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李旗博士和廣州新濟藥業創始人吳院長表示立項是成功的一半,以前立項主要從技術上考慮,現在需要更關注市場,不光要考慮臨床的滿足,也要考慮市場的回報。針對未來改良型新藥發展的前景這個問題,三位老師表示,今后幾年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只要堅持在技術上深耕,能夠有自己的特點,改良型新藥是會有很好的前景,并且表示未來國內企業要和國外企業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打開國內瓶頸。
論壇二:改良型新藥研發論壇

李主任首先介紹了長效注射劑的優點和缺點,接著重點介紹了納米晶長效注射劑、長效微球注射劑、長效凝膠注射劑、siRNA長效注射劑。長效注射劑具有顯著的臨床優勢,是研發的熱點領域之一,但它的技術壁壘較高,藥學研究方面,不同的產品,需采用個體化的處方或生產過程,要有相關制劑的技術平臺,過程控制嚴格,多為無菌操作工藝生產,需從物料源頭無菌控制對生產設置要求較高,無法標準化定制,難以線性放大和大規模生產。最后李主任介紹了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阿立哌唑、羅替戈汀三種藥物,分析了項目劑型優勢。

韓總監首先介紹了納米載體給藥系統和膠束,膠束指在水溶液中,當表面活性劑達到一定濃度時,分子自組裝形成有序排列的熱力學穩定膠太團聚體。膠束的制備方法包括聚合物膠束包載藥物的方式合聚合物膠束的制備方法,韓總監詳細介紹了空白膠束載藥法、透析法、乳化法、溶劑揮發法、凍干法并且介紹了膠束的體內外評價方法。最后通過幾個案例分析了紫杉醇聚合物膠束、多西他賽聚合物膠束、阿霉素聚合物膠束、表阿霉素聚合物膠束、順鉑聚合物膠束、奧沙利鉑聚合物膠束、乙基-10-羥基喜樹堿聚合物膠束的特點。

陳總監首先指出改良型新藥研發優勢:生命周期長、收益高,由于改良型新藥非臨床研究缺乏全面、系統的指導原則,因此非臨床評價關注點應該包括提高有效性、提高依從性、改善安全性。接著陳總監提出非臨床藥效學評價策略核心在于驗證立題的合理性,鼓勵藥物開發創新,而不需要重復研究來證明藥物的已知信息,突出改良前后藥物藥效的差別。改良型新藥開發關注點包括立項、臨床和注冊、制劑技術和專利。通過拆分單個對映異構體的案例分析體外和體內研究,表明與消旋體、左蘭索拉唑相比,右蘭索拉唑具有優效性。最后簡單介紹了天誠新藥,天誠新藥評價是非臨床藥效學評價和高端制劑評價平臺,具有豐富的改良型新藥項目經驗。

常局長首先介紹了泰州這座城市,泰州工業基礎扎實,醫藥產業發達,國內外醫藥企業數超過1300,覆蓋化藥,生物藥,疫苗,診斷試劑等領域。接著從功能定位、服務團隊、創新平臺、政策支持四個角度介紹產業園的專業化建設。泰州產業園區是科研開發區、生產制造區、教育教學區、會展交易區、康健醫療區、綜合配套區,提供產品申報服務、具有完善的醫藥物流配套,在啟動資金方面,可以提供最高2億元人才項目扶持資金。

汪主任首先介紹了透皮技術以及應用的領域,接著介紹了橫式擴散池和立式擴散池,立式擴散池應用比較廣泛,但藥物經皮滲透動力學研究,一般采用橫式擴散池,通過實驗數據和結果闡明了不同轉速對藥物釋放實驗的影響。芍藥苷對P-gp有抑制作用,當加入抑制劑維拉帕米后,會因兩種藥物與P-gp競爭結合導致芍藥苷滲透性改變。離體皮膚中,P-gp的活性會隨時間逐漸降低,破損皮膚實驗應采取新鮮皮膚,保證實驗準確性。最后汪主任用圖展示了數據處理與有效性驗證以及概括了IVRT&IVPT實驗設備與方法。

王總監首先介紹了吸入制劑簡介和質量控制,接著指出藥品技術轉移是指將藥品的知識、技術以及相關聯的產品和工藝過程從研發方或持有方轉移到接收方的過程,從研發轉至生產是實現產品的商業化,也就是產品設計的最終目的。技術轉移總體認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非常多的研究數據支撐,藥品技術轉移應用范圍包括首次轉移和二次轉移。最后王總監表示吸入制劑技術特點包括人員要求高、設備要求高、原輔包控制要求高、特殊的法規要求、嚴格多變的環境要求。

李博士首先介紹了信使核糖核酸療法并且列舉了批準的反義藥物,接著李博士闡述了遞送的困難包括快速清除、缺乏組織特異性和不能穿過細胞膜,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化學改裝和重新配制成納米顆粒的解決方法,接著李博士通過圖列向我們展示了ASGPR介導的siRNA遞送機制,提出了開發信使核糖核酸療法的挑戰和解決方法,講述了序列優化與化學修飾以及用于信使核糖核酸遞送的脂質納米粒子的概念,介紹了可電離脂質選擇的影響,分析了QTsome這個平臺的優點。最后李博士表示需要化學修飾和靶向遞送相結合才能有效遞送核酸療法,改善遞送對于成功開發罕見病以外的核酸療法至關重要。

李總首先介紹了藥品開發和生命周期,新藥開發周期>10-15 年,改良藥開發周期3~5 年。從臨床研究的要求,化合物本身的特性影響,臨床處方篩選研究,創新藥制劑開發的工藝選擇四個方面李總詳細介紹了創新藥制劑技術選擇策略。接著李總介紹了即配制劑一般操作步驟和臨床制劑工藝選擇,口服改良藥制劑技術選擇策略包括提高藥物的暴露量/絕對生物利用度、降低服藥次數、快速起效、注射替代。最后宣泰醫藥是一個難溶藥物增溶技術平臺、緩控釋藥物制劑研發平臺以及固定劑量藥物復方制劑研發平臺,?CRO/CDMO業務:賦能國內外新藥開發。

王總首先比較了改良型新藥和505(b)2的注冊要求的差異,接著通過比較505(b)(1)?和505(b)(2)指出505(b)(1)流程是該行業所熟悉的流程;它是針對大型制藥公司發現的新藥而執行的,而505(b)(2)工藝可以服用現有藥物并進行小的修改,通常會顯著提高藥物使用效率,造福患者。最后王總指出改良型新藥的定義---應具備明確的臨床優勢,立題依據:明確的臨床需求(feasibility)---臨床優勢即患者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李教授首先介紹了紫杉醇類藥物的研究背景,指出天然產物合成在合成化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學合成是藥物研發中重要一環。接著李教授介紹了我國天然藥物的研發現狀,提出建立新型[5+2]環加成反應的研究思路并且詳細闡明了環香茅醇的首次全合成、權霉醇的高效不對稱合成、秋水仙堿藥物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的三大應用。最后李教授總結了近年科研工作,重點介紹了紫杉醇的不對稱全合成。

魏博士首先介紹了我國醫用同位素應用現狀,根據放射性藥品的分類,分為放射性體外診斷藥物、放射性體內診斷藥物和放射性體內治療藥物。接著魏博士列舉了FDA已上市放射性藥物并且概括出放射性藥品的主要特點:放射性,化合物含量低,不穩定性,自輻射分解。
對于FDA 關于微劑量(≤100 μg)放射性診斷藥物的非臨床研究建議(2018),魏博士作出了詳細介紹,最后魏博士介紹了放射性藥物安全系評價實驗流程包括放射性供試品轉運、COA信息、 給藥制劑配置和制劑分析、給藥、輻射防護、放射性廢棄物處理。

郭菁博士首先介紹了改良型新藥發展現狀和未來,指出改良型新藥在原有藥物基礎上進行改進,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并且改良型新藥投入產出比優越,已有多款產品展現了不俗的商業化前景。接著郭菁博士表達了她對創新制劑發展現狀和未來的展望,創新制劑是推動改良型新藥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創新制劑給藥途徑具有多樣性,可以滿足不同患者的臨床需要。郭博士也表示創新制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創新制劑上市后受采集影響相對有限,可保持較長時間的高毛利;創新制劑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考驗規模化生產能力。最后郭博士介紹了沙利文為醫療企業提供一站式投融資咨詢服務。
IDC2023·第四屆現場合照












精彩瞬間











支持單位
再次感謝所有出席IDC2023論壇的演講嘉賓、支持單位、參會嘉賓,因為有您們的關注與支持IDC2023才能順利圓滿舉辦。現如今如何從創新技術中洞察未來發展趨勢,找準最大的風口,期待在IDC2024第五屆化學創新藥與改良型新藥研發論壇中共同見證!預約IDC2024宣講、展位事宜請聯系:李欣欣 15800452389.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均為促進吸入制劑同行的交流與學習;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尊重原創作品。選取的文章已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內容由吸入制劑小編查閱文獻選取。如轉載,請尊重勞動成果,注明來源于?吸入制劑?公眾號。文章內容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搜索往期內容